李隆輝 問心問茶問道問人生

【問心 修心 靜心】

萬法由心生,健康、事業、家庭、功名、財富、壽命……都源於我們的內心。心為本,心正是關鍵。

健康、快樂、幸福……這些都是關乎“心”的學問。我們人生在世,想避免疾病,想遠離痛苦,想快樂起來,這些都不能向外去求,而只能從自己的內心去求取。

養心修心靜心非常重要

心為本,身為標,要想身體健康,就要先養心修心靜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若能使心安和,則五臟六腑皆歸於安和。

人心與天心不同。人心是有善有惡的,而且後天的習性會汙染人心,導致人心被矇蔽,就會產生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也會有各種痛苦、無奈、折磨、不如意。因為人心不能達到至善的境地,所以我們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標是讓人心符合天心,因為天心至善。到達至善的境地,我們就會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

既然已經知道了修心非常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心修心靜心呢?

少欲“養心莫善於寡慾”。減少慾望,這是歷代聖賢的共同教誨。為什麼呢?因為慾望讓我們的內心迷失。

慾望不僅指色慾,還包括財、名、食、睡等等慾望。人要生存,要有必需的慾望,但滿足生存之外的慾望就屬於過度了。過度的慾望會障礙修心。

我們要養心養德,要修身立德。德和欲兩者不可兼得,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李隆輝 問心問茶問道問人生

修心的大忌是:貪。

做人,千萬不要貪圖那些自己還配不上的東西。

一個貪字就讓人心神錯亂,讓人鬼迷心竅,行為亂了套,引起身外的禍亂還是小事,讓自己身體的運轉也亂了套,這才是大事!

養心大忌是:恨。

先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如果一個人總把一切問題歸罪於外界,說明他們從不反省自己的問題,看不到內心的不足。

恨別人,恨環境,恨上天不公,恨生不逢時,這種人一定會表現出憤世嫉俗的樣子,他們的內心是失衡的,表現出來的言語和行為一定也是失衡的。

這種人往往會意志消沉,鬱鬱寡歡,抑鬱,敏感,長期發展下去,身體情況可想而知。

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寬恕才是最好的藥方。

未來社會,一個人要想長壽健康,必須要修心。

修心

比努力和拼搏更重要,練就一顆如如不動之心,面對各種外界變化,要把無常當有常,讓紅塵煉心,煉出一個強大的內心,才是未來一個人最關鍵的能力。

修心的秘訣,就是一個字:靜。

“靜”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與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就是教我們用極度安靜的體驗事物迴圈往復的規律,從而得道。

反省,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檢查其中的錯誤。引申來說,透過回顧過往的人生經歷,從而找到過往人生失敗的根源,認識到不足,然後開始修心,讓人心向天心靠近。

可以說,反省越透徹,一個人的心就會越柔軟、越敏銳,越能促進自己修心養心正心,也就越能得益。

修心是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內心達到較為平穩平和的狀態,把各種煩惱慾望暫時地調服。但是這種修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干擾而被打破。也就是所謂的心隨境轉,境能轉心。而靜心是在前者基礎上更高層次的一種狀態,達到了不受外界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與自己身體環境的影響,無論外緣如何變化,內心如不動,清淨自在不受影響。即所謂的境隨心轉,心能轉境。

如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能做到靜心,那麼有助於我們領悟道法。如果我們能在人生道路的修行上,做到靜心,那麼我們遇到任何事都會寵辱不驚,雲淡風輕的面對人生各種的挫折和境遇。

心靜,是人生的極高境界。

唯有心靜,方能進入一種“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的妙境。

尋求內心的真正平靜又何必在乎身在何處呢?

內心焦躁不已,到哪裡都一樣的。

不從本心著手,求取於外人、外物的安撫又有什麼用呢?

道教全真派典籍《重陽立教十五論》中說:

“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心定下來,才能深思熟慮,思考才能有所得。

心靜則身安,身心俱安則優雅;人靜心不浮,靜心能豁達安逸。

看著春風不喜,

看著夏蟬不煩。

看著秋風不悲,

看著冬雪不嘆。

在生命的長河中,以仰頭看天的心境,闢一塊安靜的綠地,靜下心來默默耕耘自己的夢想,堅定自己的方向不回頭。

李隆輝 問心問茶問道問人生

【問茶 品茶 悟茶】

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生。

喝茶,練的是心境,品的是人生,學的是做人。

浮生若茶,初品無味,再嘗則苦,苦極回甘。

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種成全。

“農業之神”——神農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認為神農尋茶的過程就是在竭力尋找長生之藥,所以道教徒皆認為“茶乃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茶是“草木之仙骨”

中國的茶文化,從一產生就浸潤著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與“道”結下不解之緣。茶之形成的文化,應歸功於唐代的陸羽。他所作《茶經》使“天下益知飲茶矣”。“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人們景仰讚譽他:“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把他奉為“茶仙”。“誠有功於人者也”,把他祀為“茶神”。

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透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

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品茶,是為了讓心有一個休息的空間,做人就象喝茶一樣,拿的起丶放的下…

李隆輝 問心問茶問道問人生

【問食 問道 問人生】

食為命之基,不可斯須去之也”。道家從修身入手,認識到飲食對健康長生的作用,所以對飲食十分重視。

莫強食,莫強酒。

不論哪種情況,只要沒有食慾就不應勉強進食,否則不但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還會增加腸胃負擔。

不要與別人拼酒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不要等餓到了極點才吃飯,吃飯不能吃太飽;不要等渴到了極點才喝水,喝水不能喝太多。飲食過飽,脾胃運化不及,過多的食物積滯難消,導致了疾病的形成。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鹹多促人壽。

酸、辛、苦、甘、鹹五種滋味需要調和,口味過偏或過重,進食滋味過量,會危及身體的健康。

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

飲食是人生存的營養來源,可以滋養血氣。血足滋養形體,氣足護衛四肢。髓與精是我們身體的精華,其次是我們的肌與肉。

所以,還是我們常說的那句話,“食物吃對了是滋養,吃錯了就是對身體的傷害。

問道|走向開悟的成長之路

當事情發生後,沒覺醒的人手忙腳亂,四處找資源想盡一切辦法趕緊解決,會被情緒、恐懼或因為想急切解決而慌亂。

覺醒的人,很冷靜,可調配的資源和外部的環境條件,怎樣得到最佳結果。這件事情的結果可能比預期還好也可能還差,他不會受情緒影響,很直達用最高效的方法處理,得到最大的結果,而且不會患得患失,他知道自己盡力了,其他的是天的事情。

開悟的人不一樣,他根本不關心發生了什麼事,關心的是發生這件事情中的每個人怎樣,這些事情的發生對每個生命有什麼意義。如果這件事情以負面的結束,可能對生命成長更有意義,允許負面結果的發生,如果變成正面的結果對這個生命沒有幫助,他也不會改變。開悟的人已經沒有是非善惡,只關注生命。這就為什麼說大道無情,為了讓生命成長,甚至會讓事情變得更加極端。按常理來看,可能很極端,但能支援生命成長甚至開悟,就像古代禪宗,為了支援開悟而棒喝。開悟的人,只關注生命,所有的事件對他來講都是小事,人才是大事。

覺醒的人還關注事,關注人的感受。而開悟的人只關注生命的成長、蛻變。

李隆輝 問心問茶問道問人生

問人生

不夢幻,不虛妄,則一切淡然。很多美好,只要你不貪心,就已經很富有,嘗過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就會越發豁達,從容。

人生百味,隨緣,隨心,隨意。

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只要遇見,就是一種美,無論是好還是壞,經歷過,就無憾。

你覺得寂寞的事,也許在他人眼裡是一種心動;你覺得為難的事,也許在他人眼裡是一種勇敢。

人生歲月,一山一水都有長風,一花一木都有好景,一人一書都有好戲。

美好,就是花開時欣喜,花落時,波瀾不驚。你越隨緣,越不會有太多的失落;你越隨心,反而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到極致。

慾望太大,嫉妒心太強,人生悲喜心太重,活的太過敏感多疑,只會讓你時時刻刻關注的不是做事情本身,不是他人的好;你取悅的也不再是自己,只是為了生活而活,為了外在而活;你想要是他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對自己的心悅誠服。

修養好自身,不要強求他人的思想和你保持一致。做好自己就好,天地之大,讓內心留一份理解和深情,才能不被他人影響,也才能讓日子波瀾不驚,活出雲淡風輕的詩意。

我們要相信,這世上沒有盡善盡美,沒有萬事如意,沒有心想事成,只有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無愧於心。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很多過往,不能重來,人越往後活,曾經的純真和旖旎,會一點點消散。在厚重的歲月裡,漸漸變成你人生的山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來源頂端 劉德存 劉真溪 久康)

如果您發現身邊有優秀的

文化藝人/專家學者/傳統手藝人/藝術家/非遺傳承人/企業家

請關注公眾號名人匯客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