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煮沸後要不要揭蓋煮?“一沸”是什麼意思?聽聽張錫純怎麼說

現在的人煎煮中藥大多都會選擇電砂鍋之類,這樣可以控制恆溫而不易煮沸。如果我們選擇用火煮藥,會發現有些中藥煮沸之後湯液容易溢位,而有些卻又不易沸出,這是為什麼?中藥煮沸後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張錫純曾說,煎煮容易沸出的中藥時,醫生應該提前告知患者。就比如知母這味藥,如果用量到五六錢(約15-18g),即使時用最小的火煮,都容易煮沸導致藥液溢位;如果用量達到30g,極易沸出,那幾乎就不能煮了。

中藥煮沸後要不要揭蓋煮?“一沸”是什麼意思?聽聽張錫純怎麼說

知母

其實知母是最容易煎透的,在煎煮知母時,醫生應首先告知患者,需將其他藥物先煮上十幾沸(十幾沸:古代煮藥往往都是用木柴煮藥,並不能像我們現在一樣可以調節火力大小,當中藥煮沸快要溢位時,需要揭蓋防止溢位,待溫度下降,又重新將蓋子蓋上,這樣一次叫做“一沸”)。然後再加入知母這味藥,敞開藥罐蓋子,稍微煮上幾沸就可以了。

像山藥、阿膠這樣汁漿較多的藥物,龍骨、牡蠣、石膏、滑石、赭石這樣搗碎磨粉的藥物,都容易煮沸。

一般來說,煮藥時第一次煮開時最容易沸出,所以煮至快要水開時,需要提前將藥罐蓋子揭開,用筷子攪動,等這第一次煮沸之後,如果後面煮開還容易沸出,那就把蓋子拿掉,不需再蓋;如果後續不沸出,才可以將蓋子蓋上。

中藥煮沸後要不要揭蓋煮?“一沸”是什麼意思?聽聽張錫純怎麼說

所以當治療非常危險緊急的病症時,患者的安危就全靠這一劑藥。煮沸溢位藥液就會使整副藥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這時候委託別人煮藥,其不小心將藥煮沸溢位,又沒有告訴醫生或者患者的話,就會釀成大禍。

因此,古代的醫生,為他人治病,所開之方藥必須經過自己親自熬製,或者在旁邊叮囑照看才可放心。

而現代煮藥也許不再那麼講究,但我們應該知道這些知識,替自己和家人們健康添一份保障。

原文:煎時易沸之藥,醫者須預告病家。如知母若至五六錢,微火煎之亦沸,若至一兩幾不能煎。然此藥最易煎透,先將他藥煎十餘沸,再加此藥,敞開藥罐蓋,略煎數沸,其湯即成。至若山藥、阿膠諸有汁漿之藥,龍骨、牡蠣、石膏、滑石、赭石諸搗末之藥,亦皆易沸。大凡煎藥,其初滾最易沸。煎至將滾時,須預將藥罐之蓋敞開,以箸攪之。迨沸過初滾,其後仍沸,敞蓋煎之無妨,若不沸者,始可蓋而煎之。蓋險急之證,安危止爭此藥一劑。設更諉之僕婢,將藥煎沸出,復不敢明言,則誤事多矣。故古之醫者,藥餌必經己手修制,即煎湯液,亦必親自監視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