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注:本文承接“結合“智慧”發揮作用的四大過程,探討“以我為主”的具體表現”。該篇文章從“系統分析——判斷——評價——決策”的四個過程探討了“以我為主”的幾大典型表現,並從系統決策的角度提出了“以我為主的”第五大典型表現。

引:

同前述的與系統分析有關的四類“忽略”不同,由於系統判斷與評價的結果同系統決策緊密相連,有時候其本身就屬於系統決策,而決策結果又將大機率地決定是否能夠成功逐利。因此,即使是嚴重“以我為主”的人也很難完全忽略系統判斷與評價過程。所以,這第五類“以我為主”的表現才會經常跳出來。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這一在系統判斷、評價和決策階段常見的“以我為主”的典型表現吧:

“習慣”地“傾向”於“自認為”的“利弊分析”基礎上的“最優方案”。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應該說,從表面上看,雖然繞嘴,似乎上述表述無可厚非。

在逐利的天性影響下,多數人對逐利的結果尤為重視。因此,往往在判斷與評價時,多數人會傾向於自認為的獲利最大和(或)傷害最小的方案,並按這種傾向性的結果進行後續的決策。現實中,“事”可控時,則往往就會自信地趨利;不可控事,則往往首選避害。

可是,現實中,我們往往會隨之忽略兩個重要問題: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第一個問題:自認為的利弊分析的最優方案到底是不是最優的?

基於前面的分析,現實中,在自認為對“事”可控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往往是被忽略的。因為,既然可控,當然就是最優方案了。而可控通常還意味著可以馬上行動,馬上按自認為的最優方案行動。

但是,所謂的最優方案到底是如何被“評價”出來的呢?

逍遙以為:對於深陷“以我為主”的人而言,“評價”也是尤為迅速的,其標準通常是,

“我認為”“最需要”哪個結果,對應的方案就是最優方案。這種“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看似合理,實則變數非常大!就跟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是一個道理,誰說頭疼的原因都在頭,而腳疼的原因都在腳呢?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舉個常見的例子吧,很多人都想減肥。可是如何減肥卻是眾說紛紜。

怎麼辦?“最需要”的標準往往就被“我”呼叫了。對很多人,尤其是愛美的女性朋友而言,除了減肥本身外,最在意的往往就是“省事+速度”了。雖然他(她)也會考慮其他需求(如減肥的持續性、減肥的花費、減肥對身體的影響等),但是往往會最終“不知不覺”地忽略其他需求,而選擇能使他(她)既省時又省力的減肥方法。我相信,絕大多數靠吃減肥藥減肥的人,在吃藥之前,乃至服藥的過程中都曾經考慮過減肥效果的持續性和藥物對身體的可能影響。

不知大家是夠還記得,曾幾何時,含有違禁成分的減肥藥盛行一時。除了賣藥者的主觀因素外,服藥者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省力而快速地減肥恐怕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原因吧?

不難發現,離開了心智的作用,離開了合理的系統分析、判斷與評價過程,基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的自認為的利弊分析的最優方案往往並不是最優的。而且由於過分關注於“最需要”的結果還有可能被“非我”所利用,導致與趨利的目標相悖的結果,甚至危害。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第二個問題:自認為的利弊分析的最優方案到底能否實現最優結果?

對獲利最大和(或)傷害最小的方式的傾向性,通常還會使我們忽略一個問題——這種所謂的獲利最大和(或)傷害最小的方式到底是否能夠實現,

即所謂的可行性

。如果能夠實現,那麼後續的決策才可能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實現呢?……

這是一種更為隱性的“以我為主”。因為“以事為主”時,利弊同樣是判斷與評價的核心標準之一。所以二者極易混淆。二者的本質不同在於,“以事為主”時,我們會全面考慮各種方式,既包括各種方式的必要性,也包括方式的可行性,結合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最合理的決策。而“以我為主”明顯著重於自認為的各種方式的中必要性最大的那種方式。對獲得最大利益的渴望,使得我們心理上傾向於,甚至“不知不覺”地選擇了必要性最大的方式,並以此為依據開展後續的相關決策。

也可以換個說法,

這是一種人為地快速地將“最優的可能”轉變為“是”,然後按“是”的方式開展後續過程的思維(行為)習慣。

顯然,這種習慣不是一種合理的習慣。因為當且僅當,決策者能夠確保最優結果實現時,選擇最優結果對應的方式,進而進行後續的決策以及行動才是合理的。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很多人在就業期間都會遇到這樣一個需要決策的問題:是跳槽還是繼續留在現有公司上班?

之所以會有跳槽的打算,往往是諸如覺得現有工作不理想,聽說某某人跳槽後,情況如何好等和利弊相關的原因。誠然,跳槽後可能會找到一個更理想的工作,也確實有人在跳槽後,自我發展得更好。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但是“可能”並不等於“是”!“有”也不等於“是”!

你能保證跳槽後,你就不會遇到你在現有企業所遇到的各種不理想的情況,你就一定能發展得更好嗎?如果你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跳槽到別的企業,前景恐怕很難預測,雖然你是那樣滿懷著“能夠發展得更好”的希望。第五類“以我為主”表現所帶來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此時怎麼辦?繼續深陷利弊分析的矛盾?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如果你已經邁入了“精英之自我修煉”的門坎,答案自然是“以事為主”了!

從“我與非我要素”角度入手,界定“事”的邊界,而後認真分析出現各種不理想情況的具體原因。哪些是“我”的原因?哪些是“非我”的原因?有沒有需要我改進的內容?有沒有辦法實現“我”與“非我”的協調發展?如果有,具體如何做?如果真的都沒有,再選擇跳槽也不為遲晚。(通常情況下,總會發現一些需要自我改進,自我提高的內容。一旦做到了,不就是自我提升嗎?)

如果經過“以事為主”的分析、判斷、評價、決策乃至行動後,得出的結果是確實應該跳槽,那就跳槽吧!

那麼,如何“以事為主”的跳槽呢?其實,這類問題完全可以在前面幾類“以我為主”的分享中找到答案。逍遙就不再贅述了。只提示一點:千萬不要忽略自身情況與擬跳槽企業的實際要求,要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來分析和決策。

請注意這兩個問題,否則難免受限於“以我為主”的“秒決策”

逍遙相信,由於受“逐利天性”衍生出的“重法智”的第二重圍牆的影響,每當逍遙提及某個問題,對其分析後,就戛然而止的時候,很多朋友是心有不甘的。

逍遙再次提醒一下各位朋友,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只要你願意嘗試“以事為主”地思考,爆發智慧、發現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越來越容易!

各位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防止建立在“我最需要,卻忽略能否實現”基礎上的所謂的自認為最優方案的“秒決策”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