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古羅馬全方位比較

全方位講述漢與古羅馬文化差異。

-兩個文明很多地方是很難比較的,有的是不能比較的,有的是不好比較的。

-中國在漢代的生產、生活方面,不僅領先羅馬,而且領先世界。

-哪些方面難做比較

把漢和羅馬兩個不同的文明放在一起展覽,這在咱們國家還是第一次。把兩個文明做比較是很難的。在談到兩國文明比較之前,有一些事情應該說清楚。有種觀點是,絲綢之路的兩端是漢和羅馬,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來的,在中國古代的文獻裡從來沒有出現這個名稱。直到魏晉南北朝,絲綢之路在地圖上還只是一條虛線。據唐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的說法是根據馬糞或枯骨作為路標,然後進行九死一生的探險式穿越。

絲綢是透過很多的間接的渠道,一站一站的逐漸傳過去的。這時候羅馬和東漢不是絲綢之路的兩端。所以,兩個文明很多地方是很難比較的,有的是不能比較的,有的是不好比較的。

首先,不可比較的是社會制度。

羅馬從事生產勞動的基本上是奴隸,是奴隸制國家,羅馬公民後來一般不參加勞動。而漢代不是奴隸社會,是封建社會。到了東漢中期一個貧苦的農民還能保持差不多有25畝地。

另外,還有一個方面無法比較,就是宗教。漢代人宗教觀念比較淡,沒有形成一個全國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

還有一層不太好比較,有的民族有一些藝術的或者文化上的特殊成就。它是很長的歷史的積累,不在這個環境很難出現。比如羅馬雕像。西方注重人體美,最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人家都是光著身子跑的,這個傳統中國沒有。而且西方出現了雕塑家藝術家,而漢代以前中國沒有這個職業。所以不同的民族在歷史過程裡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時不太好比較。

除此之外,一些生產生活的具體領域是可以比較的。但是,我們應把它的背景弄清楚。比如羅馬金銅的水龍頭閥門,羅馬的鉛管,還有中國六角形陶管。六邊形陶管是下水道,走髒水的,羅馬那個閥門及渡槽是供水的,是世界建築的奇蹟。不能據此得出古羅馬文化比漢文化先進或落後的結論,因為不能用下水道和人家上水的閥門相比。

在西方學者有一種說法,認為羅馬後來的衰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鉛中毒,就是因為鉛的水管裡鉛超標了,以至於使羅馬人的智商降低了。如果這個說法有一點成立的話,那麼還不如干脆喝漢代的井水更加安全。所以,有些東西的比較還是要慎重。如果是把性質不同的相比較不太合適。

我把漢代和羅馬的一些生產、生活方面據我所知做一下比較。手工業

古羅馬發明了架鋸和刨,優於漢朝

這次展覽中有一些基本的生產工具,不論羅馬也好,漢代也好,非常一樣,斧子、錘子等,基本一樣。其中有一個線錘,就是吊線的線錘,我們這次展出了羅馬的線錘,那個圖是中國的,我們看是一模一樣,說明人類有很多共同的想法。但是,有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工具中國沒有羅馬有。比如架鋸,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就很普遍了,中國沒有。中國人如果開木,是根據直線一個一個打楔子,最後撐裂。

另外一個是刨子,公元前一世紀羅馬既有架鋸又有刨子。

中國的架鋸最早見於《清明上河圖》圖中十字路口有一個修車的車攤,地下放著一個鋸,那是中國看到的最早架鋸,中國之前有的是刀鋸,刀鋸都比較小,是無法開大樹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刨子,什麼時候有的?到了明朝才有刨子。這些中國開始沒想到,有了以後,中國很快發展成蜈蚣刨,蜈蚣刨現在不大常見,它不是一個刨刃,是一排刃,所以後來中國硬木傢俱很快發展起來了。

如果當時像文章說的真有一條絲綢之路,那麼,羅馬的架鋸和刨子應該同時傳到中國來,不但當時沒傳來,而且這兩樣這麼重要,這麼好用,木工簡直離不開的東西傳到中國的時間差了很長時間,一個是南北朝之間,一個是到了明朝。所以當時中國和羅馬是沒有直接聯絡的。

武器

都使用矛、盾和弓弩,情況卻大相徑庭

中國和羅馬沒有交過手,沒法打,因為隔得太遠。到了漢代也不用車戰了,用騎兵,中國的步騎兵用矛,歐洲也用矛,羅馬時期主要是步兵。我們知道亞歷山大時期,有馬其頓方陣,步兵排成方陣,比如有四層,四層兵拿的矛長短不一樣,最後一層拿的矛特別長,然後越來越短,到了前邊矛頭形成一面牆。羅馬也有方陣,但他們還用投槍,打仗時先扔投槍,對方就拿盾牌來擋。中國的盾牌中有藤牌、漆盾、革盾等。歐洲都是金屬的,而且在打仗之前邊敲盾邊喊叫以嚇唬對方。因為漢和羅馬沒打過仗,無法比較。

我們看中國的弩有許多種。弓箭是拉開以後馬上放箭,弩不一樣,可以把弓拉開以後到了合適的時候再放箭。戰場上都知道開弓射箭要爭取時間效率。中國的辦法看著比較簡單,節省時間。羅馬人不一樣,他們拿著轉盤、齒輪來開弓,射的力量卻比中國小。

-文具

中國固態墨、紙優於羅馬液態墨、羊皮

中國也好,羅馬也好,都要寫字,寫字要用色料。中國的甲骨片上個別地方有寫的字,這些字現在透過檢測知道它的材料是碳素,來源是燃燒後生成的煙子,經加工而成。中國的書寫的色料是固態的,墨是成塊的。羅馬人寫字的顏料是液態的。我們固態的材料墨可以研,是臨時的水。一直髮展到後來的藍墨水,藍墨水裡面主要是沒食子酸。因為碳非常穩定,用其他的材料沒有碳穩定。

另外,在漢代發明了造紙術。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非常卓越的發明,它不是物理變化,是化學變化。

沒有紙以前羅馬用羊皮紙,說是羊皮紙,實際上很多是用犢皮,將犢皮用圓刮刀把上面所有的肉都颳得很乾淨,然後泡,反反覆覆地泡,然後繃起來晾,很費事。據說抄寫一部《聖經》需要三百張羊皮紙。這個代價一般人花不起,所以文化普及受限制。中國的造紙術跟羅馬也不好比,人家沒有。

中國還有一些獨特的長項,如漆器、瓷器等,當時羅馬的陶器也燒得很好,只是溫度差一點,另外是原料的問題,其實歐洲地下也有。

但是,羅馬有玻璃器皿,它是從埃及學到的。羅馬玻璃器皿有很漂亮的雕花玻璃,他們用來盛香水,傳到我們這兒後成了擺設。因為漢代不用香水,漢代的香是薰香,用燻爐,點菸,不用香水。

儘管侷限在生產、生活方面,有些方面漢和羅馬仍是不好比的。比如我們的十三陵、長陵,神道前有一個五牌樓,那個大牌樓代表的是中國建築用石頭的失敗。但是如果歸攏起來以後,中國在漢代的生產、生活方面,不僅是領先羅馬,而且領先世界,不僅在當時領先,而且在以後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領先。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看中國,中國的很多漢代文明是中吃不中看,它非常實用,低成本,很省錢,很實用,不那麼花哨。一個雕像實在好看,有的時候不那麼頂用。

有的時候拿漢和羅馬相比較,一些比方不太恰當,比方說漢楊陵出土一些裸體俑,拿這些裸體俑和希臘羅馬的人體造像實在不好比。所謂裸體俑,當時是穿真衣服的,真衣服爛了,為了給皇帝在地下服務,所以要做得很具體,實際是穿衣服的,不是讓你看裸體,和希臘羅馬雕像比就不合適。就像拿下水道跟水龍頭比,非常不恰當一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