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養生防病指南

初秋時節,天氣逐漸由熱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如暑溼困脾,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在胃則氣機鬱滯,通降失職;在脾則運化失健,清氣不升。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出現食慾不振、氣短倦怠、脘痞脹滿、疼痛等表現。那麼,初秋時節應該掌握哪些養生要點和防病知識呢?

祛暑化溼

初秋養生需順時而變

養生要順四時而變,在季節轉換的過渡時期,生活起居、運動、飲食和情志調攝等方面都相應地進行調整。

生活起居方面 初秋時節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小時。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午睡也是初秋養生的好方法,透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的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午睡對於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因為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虧,易出現晝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現象。此外,初秋天氣日益乾燥,主動飲水非常重要,但不宜一次性大量快速飲水,要分多次、每次少量飲用。同時,保持居住環境的溼度是潤燥的重要環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擺放綠植、魚缸,或早晚用溼拖把擦地等。

運動鍛鍊方面 隨著天氣逐漸涼爽,戶外散步是最簡單的運動養生方法,其運動量雖然不大,但益處頗多。散步不僅可以活動全身的肌肉和關節,促進氣血執行,還能加強心肺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並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慾,所以非常適合體質較弱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初秋時節戶外的紫外線輻射指數仍較高,應注意防曬。戶外散步的強度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速度不要太快,以每分鐘保持六七十步為最佳,切勿有疲倦的感覺,也不要走到氣喘吁吁,否則會因氣血過度消耗而適得其反。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要注意不要飯後立刻運動,建議用餐完畢2小時之後再進行戶外散步,因為進食後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進行工作,如果此時立刻運動,血液就不能充分地供給消化系統,從而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

飲食調養方面 由於初秋天氣較為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故此時宜多食用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蜂蜜具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花之精”。蜂蜜中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的多種無機鹽,還含有豐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種維生素、有機酸和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鐵、鈣等,是理想的營養佳品。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儘快入睡。銀耳也是養陰潤肺的佳品。中醫學認為,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乾、失眠多夢等症。除此之外,還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鴨肉、蓮藕、荸薺、甘蔗等,以起到滋陰潤肺的效果。

情志調攝方面 隨著秋意漸濃,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 從初秋開始就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心情平穩,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時可多進行聽音樂、練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活動。

防患於未然

初秋防病切不可大意

對於身體較弱或患慢性病者,在初秋時節防病特別要注意以下三點。

適當增減衣物,不可過於“秋凍” 雖然入秋後避免過早添衣可使人體的抗寒能力得到鍛鍊,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凍”也應有度。當有強冷空氣活動造成氣溫急劇下降,或早晚氣溫非常低時,應該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凍”還應因人而異,患有心腦血管病、骨關節病、支氣管炎的人群,入秋降溫後應及時新增衣物,避免因受寒加重病情。

注意溫差變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氣溫不穩定且晝夜溫差變大,是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腦梗死等疾病高發季節。此時,老年人或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人群,在注重保暖,及時根據天氣溫度增減衣物的同時,還要加強鍛鍊,預防感冒。此外,心腦血管病患者還應合理服藥,在天氣轉涼後要及時複診,經醫師檢查和診斷後調整用藥劑量,切不要盲目輕易增減藥量或停藥。

飲食有度,謹防消化系統疾病 隨著暑氣散去,人們食慾增加,易使胃腸負擔加重,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的秋季多發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 是指以上腹急性疼痛發作的劇痛,伴噁心嘔吐、發熱、尿澱粉酶增高為主要表現的病症。西醫學中的輕症急性胰腺炎屬該病證範疇。胰腺炎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酒精過量和膽系疾病(主要是膽結石)。中醫治療本病以通腑祛邪為治則,西醫治療以改善微迴圈、解痙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營養支援等為主。在確診急性胰腺炎後,為減少胰液分泌,避免病情加重,初期患者不能進食,待症狀緩解後,可遵醫囑部分開放飲食。

●膽脹(膽石症) 是指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等相似,多發生於40~65歲人群,女性多於男性,且以偏肥胖體型為多見。中醫治療本病以疏肝利膽、和降通腑為治則,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根據病情的不同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溼、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根據虛損的差異合用滋陰、益氣、溫陽等法,以扶正祛邪。西醫治療則以微創外科手術為主。膽脹患者平時宜平臥或右側臥,若左側臥則膽囊口朝下,結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從膽囊落入膽囊頸部而發生嵌頓,引起膽絞痛發作。此外,膽脹患者應少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等,以減少膽汁排洩;發作期忌食用油膩與辛辣食品,飲食以少吃多餐為宜;重視早餐,忌飲酒,少吃糖。肥胖者要注意減肥,保持排便通暢,可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另外,進餐後不宜立即睡覺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輕輕按揉右上腹部,以促進膽汁的分泌。

●腸癰(急性闌尾炎) 為外科常見急腹症,多因飲食失節、暴怒憂思使腸胃運化功能失調,溼熱邪毒內壅於腸而發,臨床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徵。中醫治療本病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裡攻下為治則,西醫治療以抗感染及外科手術切除為主。急性闌尾炎伴穿孔、反覆發作的闌尾炎患者,或老年人、兒童、婦女妊娠期發作闌尾炎應及時手術治療。腸癰患者平日應飲食有節,勿暴飲暴食,勿嗜食膏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腸道功能受損而誘發本病。

綜上所述,初秋時節要適當加強體育鍛煉,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部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同時提高大腦皮層的靈活性,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旺盛的精力。另外,也要調理飲食,注意衛生,以清淡為主,勿暴飲暴食,並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量,增強胃腸道功能,避免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摘編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名家談節氣防病與文化》 毛國強主編)

本文來自【中國醫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