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為什麼痛風那樣多?送你一劑真武湯,專調慢性脾腎陽虛痛風

珠三角為什麼痛風那樣多?送你一劑真武湯,專調慢性脾腎陽虛痛風

廣東珠三角地區為什麼痛風患者這麼多?聽廣中醫許學猛教授解讀

記得幾天前,一個貴州的粉絲在私信溝通其痛風調理的時候,感嘆道,自己一到廣東打工的地方,痛風就會頻繁發作,一回到老家貴州,就會好很多,難道這和廣州的溼熱氣候有關嗎?

當時根據自己的經驗隨口回覆了一句,除了溼熱氣候外,應該和廣東飲食的魚蝦海鮮多也有關係。

但是,這個事,我記下了,因為自己的痛風粉絲中確實廣東地區的最多,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的科普,就把廣中醫附屬省二院從事骨關節疾病臨床和研究三十餘年,對痛風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等有豐富診治經驗的許學猛教授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也許比我隨口說的那兩個原因更為精闢。

許學猛教授認為,珠三角地區痛風患者多的原因,與這個區域地處嶺南,受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影響,全年氣候溫潤、多溼,人們容易受氣候的溼邪所困。毗鄰海岸,人們飲食中多魚蝦海鮮,且珠三角地區經濟富裕,飲食結構中肥甘厚膩的比重大,從飲食的角度就容易累及脾胃,容易內生溼熱。從現代營養學角度分析,這個地區的人們高脂肪、高蛋白、高嘌呤、高酒精的飲食結構,都會導致嘌呤攝入增多,導致代謝紊亂,會提高痛風關節炎患病率。

這樣一來,珠三角地區人們外易感受溼熱之邪侵襲,內由飲食不節內生溼熱,內外溼熱搏結,痛風的人就必然會多。

珠三角為什麼痛風那樣多?送你一劑真武湯,專調慢性脾腎陽虛痛風

嶺南地區痛風患者都有哪些不一樣的特點?

廣中醫許學猛教授,綜合古今中醫文獻和自己幾十年的臨證經驗,認為嶺南地區的痛風病機,是本虛標實,脾腎虧虛為本,溼(熱)邪阻滯為標。

在急性關節炎期,以溼邪為主,或寒化或熱化——如果飲食不節,平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則容易溼從熱化,導致溼熱蘊結型痛風;或外感風寒溼邪,直接侵襲經脈,寒凝血澀,阻滯筋脈,流滯在關節而發為寒溼型痛風。

這類痛風,從朱丹溪在《格致餘論》裡對痛風的病因病機最為形象:“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溼地,或扇風受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寒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

而到了慢性關節炎期,則會以脾腎陽虛為多,因為寒溼或溼熱困脾,久則脾失健運,溼困陽氣,腎陽虛損。

正如《素問》中的記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綜上所述,許學猛教授認為脾腎兩虛是痛風關節炎慢性期的主要病機,再加上痛風多年反覆發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絡,所以除了脾腎兩虛外,痛風慢性期多會夾雜瘀血。

那痛風急性期該怎麼治療呢?

珠三角為什麼痛風那樣多?送你一劑真武湯,專調慢性脾腎陽虛痛風

一首千年經方真武湯,溫腎散寒健脾,調理脾腎陽虛痰瘀痺阻痛風好

痛風在關節炎慢性期,通常都是多年之後,反覆發作,久病必虛,久病及腎,久病入絡,而且溼熱痰瘀逐漸由表及裡、由內及外、由遠及近,從遠端關節逐漸到多個關節,從關節表面向內導致骨節損壞,並出現痛風石。這時病患關節多美哦與紅腫熱痛,而多見神疲乏力,身體困重,面色黧黑,舌淡黯,甚至有瘀斑,苔白膩,脈細弱。

這正是久病入絡,久病致瘀的結果,一般可辨證為腎陽虛損、寒溼困脾,治療方法當然以溫腎健脾、散寒祛瘀、除溼祛風通絡的方法。

那用什麼方子呢?

其實可選的方子很多,這裡介紹一則《傷寒論》裡的真武湯——

真武湯基本方,由附子、乾薑、茯苓、白芍、桂枝組成。

如果陽虛重,可加入淫羊藿、肉蓯蓉、杜仲、鎖陽等溫陽通絡。

如果風溼重,可加入南蛇藤、威靈仙等祛風除溼。

如果陰虛重,可加入玉竹、熟地黃、黃精等養陰,方式真武湯的主方几味藥物過去溫燥傷陰。

著名經方真武湯,為什麼可以調理脾腎兩虛慢性期痛風?

真武湯,首見於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由茯苓、芍藥、生薑、白朮和附子五味藥組成,整個方劑具有溫陽利水功效。

現代臨床已經把真武湯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尿毒症和腎積水等陽虛水飲內停之證,也被廣泛用於治療心血管、泌尿、消化和神經系統疾病。

真武湯作為太陽病和少陰病的經典名方,真武湯在這裡用來治療慢性期痛風,用的就是其調理少陰病的陽虛水停、脾失健運的痛風痺症慢性期。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腎結石。#哆咖醫生超能團##健康真知計劃##真知新座標#。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於網路,侵刪):2014年第1期《廣西中醫藥雜誌》胡零三等文章《許學猛教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總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