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民間中醫的出路在哪裡?

我的上篇文章,說了一些對民間中醫的建議,可是看了很多的留言,我覺得還需要再說一說。

我所論述的其實不是民間中醫的出路,而是中醫的出路在哪裡?中醫與西醫(現代醫學)相比,也是個沒落的東西,只是民間中醫更加悲慘!

很多民間中醫所堅持的理由不外乎這麼幾個理由:

一是要求政府開放資質,不要設定那麼多門檻,我們民間中醫條件很簡陋的,玩不起你的遊戲策略,給弱者一個平臺把。這樣的理由我想起了去年看過的電影《八百》,淞滬會戰為什麼會失敗,不就是蔣介石希望國聯來制止日本的侵略行為而導致的嗎?國聯不會主持正義,政府也不會短時間內改變政策,與其求饒,不如奮起抗爭,鄭源元開個足療店能開成年入7000億的事業,我們也可以的,政府沒有限制足療,按摩、刮痧等行為,只要你不要宣揚治病救人就能活下去的,我們可以說調理亞健康,也可以說調理體質。為什麼一定要頭鐵的做治療呢?

二是很多中醫人尤其是民間中醫人,認為他的療效就是他堅持的開放資質理由,這個確實是中醫能存在下去的一個原因,但我覺得這不應該是唯一的理由,這樣說主要是基於《黃帝內經》的原意,通篇內經都在講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講治療和療效就是下工,這也是政府堅持的和主張的要嚴格控制的地方,我們沒必要在這上面計較。我們不能在治未病上做出讓人滿意的東西嗎?現在的治未病也就是個理,法、方、藥,其實都不成體系,現在的中醫院很多都建立了治未病科,可他們的治療原則,我看來很有問題,一個治未病首先要確定未病的產生是什麼原因,醫院一般用王琦的九型體質來說,可這個體質真的是我們中醫的本意嗎?

在百度上搜素體質的定義,體質就是一種中醫概念,它是指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它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

這裡,我們要看體質的幾個特性:

1、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

2、相對穩定

3、與心理和性格相關

所以,體質學說的提出就要符合這幾個特性,缺少就不完美了。但九型體質就具有如下缺陷:

1、劃分的底層邏輯不清晰,氣血和陰陽是一個層次,溼熱和血瘀就不是一個層次了,特稟就和前面的更不是一個層次了。作為九個體質型別,劃分基礎就出現了至少三個標準,很混亂。

2、沒有性格相關性,中醫的致病因素就是兩個七情和六淫,失去了七情,中醫就失去了它的優勢。而九型體質裡沒有各種體質的性格相關描述。

3、與中醫的五行和十二經沒有勾連的東西,對於學習中醫的人來說就很難進行藥物和食物的四性五味結合,同時也很難與針灸的十二經絡相結合進行調理。

4、沒有解釋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獲得的關係,不知來源。

從上面我們就知道,我們完全可以發展一個更好的體質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治未病。

民間中醫的出路在哪裡?我個人認為還是在“守正、傳承、創新”這個原則下。

守正,就是堅守我們中醫的核心原則,我們的核心就是未病先防,就是用很少的錢就能治大病,內經也不堅持藥物治療,中醫講萬物皆是藥,砭石、食物都能起效。就是針灸也沒必要全用毫針療法,半刺療法瞭解一下,不破皮,不出血,真不涉及醫療範疇。

傳承我就不用多說了。

創新這個問題,我先提幾個目前醫療界的難點把

1、心腦血管疾病、脊柱退行性疾病是目前的慢性病也是最難受和大量人的病,這不就是中醫裡的地氣所生的奇恆之府中的脈、腦、髓病嗎?我們目前中醫界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我們能不能多在這個角度上發點力。搞點創新,不要一直在五臟六腑上和醫生較勁。

2、中藥苦、中藥貴、中藥療效下降是目前的難點,我們能不能創新一下,比如解決苦味,讓大家能像喝飲料一樣喝中藥而且療效不變呢?中藥資源枯竭和種植化導致中藥療效下降,我們能不能換種方式來,內經都用針灸來做,針可沒有這些問題。

3、中醫是讓人糊塗的好,西醫是讓人明白的死,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中醫也明白的好呢?診斷可以發展,不要把脈就是一切,把脈是單向的,患者糊里糊塗,能不能創新出互動的診斷方式來,就像西醫拿儀器資料那樣讓人明白,不做創新,我們終將會死亡的,現代人想讓你講明白,我們就給他個明白。

講了這麼多,還是用蔣百里的話改一下作為結尾把“千言萬語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堅持創新,我們會勝利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