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有明顯的喉鳴音)的辨證分型及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哮病是內科常見

病證

之一,在我國北方更為多見,一般認為本病發病率約佔人口的2%左右。根據本病的定義和臨床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西醫學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哮病與喘病一定要區別開,哮病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一般說來,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哮病(有明顯的喉鳴音)的辨證分型及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發作期』

寒哮

症狀:

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天冷或遇寒而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噴嚏,流涕等表寒證

,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方藥一:射干麻黃湯(麻黃12克先煎去沫,生薑12克,細辛3克,紫菀、射干、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6克,大棗7枚,制半夏9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20分鐘,第二次水開15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薑溫肺蠲飲降逆;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

方藥二:如果表寒裡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麻黃12克先煎去上面的沫,白芍、乾薑、桂枝、炙甘草各15克,制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細辛3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20分鐘,第二次水開15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中麻黃、桂枝、乾薑、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白芍、五味子收斂肺氣,使散中有收。解表化痰,溫肺平喘。

如果痰湧喘逆不能平臥者,加葶藶子12克,蘇子、杏仁各9克瀉肺降逆平喘。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白芥子6克,豁痰利竅以平喘。

中成藥:降氣定喘丸、同仁堂的氣管炎丸、小青龍顆粒(合劑)

熱哮

症狀:

氣粗息湧,

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

張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

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

,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方藥:定喘湯(炒白果21個,麻黃、款冬花、桑白皮、制半夏、蘇子各9克,杏仁、黃芩各5克,生甘草3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到60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30分鐘,第二次水開20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芩、桑白皮清肺熱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於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

若痰稠膠粘,酌加知母、浙貝母、瓜蔞、膽南星各9克,海哈粉6克另服,以清化熱痰。氣息喘促,加葶藶子10克、地龍5克瀉肺清熱平喘。內熱壅盛,加生石膏30克,銀花、魚腥草各12克以清熱,大便秘結,加大黃5克後下、芒硝9克後下(後下的藥煮5分鐘即可)通腑利肺。表寒裡熱,加桂枝9克、生薑5片兼治表寒。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蠲哮片

寒熱不明顯

症狀:

哮病發作時寒與熱俱不顯著,但哮鳴喘咳甚劇,胸高氣滿,但坐不得臥,

痰涎壅盛,喉如拉鋸,咯痰粘膩難出,

舌苔厚濁,脈滑實。

方藥: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9克,葶藶子、厚朴各12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20分鐘,第二次水開15分鐘,兩次合用,發作時當茶服用,飯後服藥。)

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菔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加葶藶子、厚朴瀉肺平喘。

發作期屬於急性需要治標為主,可以用治療哮喘的吸入劑西藥:如沙丁胺醇、異丙託溴銨或吸入特布他林等

『緩解期』

肺虛

症狀:氣短聲低,動則尤甚

,或

喉中有輕度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面色觥白,常自汗畏風,易感冒,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

,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方藥:玉屏風散(防風10克,黃芪、白朮各20克,桂枝、白芍各12克,生薑6片,大棗4個。煎服,水開煮藥45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20分鐘,第二次水開15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中黃芪甘溫,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為臣藥;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芪、白朮以益氣祛邪。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之意。加桂枝、白芍、姜、棗調和營衛。

陽虛甚者,加炮附子9克助黃芪溫陽益氣。陰虛者加沙參、麥冬、五味子各9克。

中成藥:玉屏風顆粒加桂枝顆粒,出現自汗盜汗,口渴口乾的陰虛症狀時加生脈飲,出現吃涼拉稀、怕冷的脾陽虛症狀時可加附子理中丸

脾虛

症狀:

平素痰多氣短

,倦怠無力,面色萎黃,食少拉稀,或食油膩易於腹瀉,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哮病,

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方藥:六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各15克,炙甘草9克,陳皮、制半夏各12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到60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30分鐘,第二次水開20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中黨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

若形寒肢冷便溏者,可加乾薑9克、桂枝12克以溫脾化飲,甚者加炮附子9克以振奮脾陽。

中成藥:六君子丸,怕冷者加附子理中丸

腎虛

症狀:腎陽虛

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

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痠軟,腦轉耳鳴,勞累後易誘發哮病。或畏寒肢冷,

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或

腎陰虛腰膝痠軟,腦轉耳鳴,顴紅,煩熱,汗出粘手

,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藥一:腎陽虛用八味腎氣丸加減(熟地黃30克,山藥、茯苓各15克,五味子12克,制附子、丹皮、澤瀉、補骨脂、仙靈脾、鹿角膠各9克,肉桂5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到60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30分鐘,第二次水開20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中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合用,有溫陽暖腎,補腎填精,化腎氣、行水之功效。澤瀉、丹皮、茯苓以瀉助補,五味子斂肺滋腎,全方溫而不熱不燥,滋而不膩,陰中求陽,使腎陽虛證得以根治,再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膠增強溫補腎陽之力。

方藥二:陰虛者七味都氣丸加減(牡丹皮、澤瀉、麥冬、當歸、龜板膠各9克,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各12克,山藥20克,熟地黃30克。煎服,水開煮藥45到60分鐘,或分兩次煮,第一次水開30分鐘,第二次水開20分鐘,兩次合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飯後服藥。)

本方中重用甘溫之品熟地黃,取其補血滋陰,填精益髓之功,為君藥。山藥補脾養胃,補腎澀精;山茱萸補益肝腎,並能澀精固脫,共為臣藥。茯苓滲溼健脾,助山藥健運;澤瀉利溼洩熱而降腎濁,並能減熟地黃之滋膩;牡丹皮清洩虛熱,並制山萸肉之溫性,五味子斂肺滋腎,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腎陰之功。再加麥冬、當歸、龜膠加強養血滋陰之力。

中成藥:腎陽虛用八味腎氣丸,陰虛者七味都氣丸,如果同時出現自汗盜汗,口乾咽痛的陰虛肺熱症狀,加蛤蚧定喘膠囊。日久脾肺氣虛,腎不納氣可以用固腎定喘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