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看不懂佛道經典

引語:

“凡心浮氣躁者,不可與之言脈巧!凡資質愚鈍者,不可與之言脈深!凡眼見為實者,不可與之言脈理!凡不求甚解者,不可與之言脈奧!”

標題黨常用的一種手法,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動動手指轉發一下吧,一來讓更多的學佛道夥伴知道這些奧秘,二來鼓勵鼓勵我一下吧!

有次看關於中醫經歷的小說中脈經開篇的幾句,我覺得學佛道的人也是一樣的。改為:

▲凡心浮氣躁者,不可與之言道巧!

▲凡資質愚鈍者,不可與之言道深!

▲凡眼見為實者,不可與之言道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與之言道奧!

為什麼你看不懂佛道經典

端午節期間看到有個帖子寫到,樓主自己覺得有心理病就跑去誦佛經,起初還有效,半年後就無效了,現處在糾結放棄of繼續。。。

看完這個帖子時心想:佛菩薩認為你心理沒問題,就不理你了唄!很多人都在講業障病,業力要是消失了,那不是太不好玩了嗎?

我真想問那位同學:知不知道業和障是兩回事?知不知道障和病同樣是兩回事?請先弄清楚這些名詞是什麼含義、相貌特徵好嗎?別沒事動不動說業障病說事兒,想嚇唬誰啊?再說了,業、障、病消除的了嗎?還讓不讓人好好玩耍了!街面上隨便碰上一個人都能說自己信仰什麼?可一問點專業的東西,經常一問三不知。佛道是誰都能學,可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所以我重來不信一句彌陀能生西方,雖然那是生極樂的憑證之一。心想:不悟阿彌陀的含義,不身體力行積修福慧,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就啦?同有福有智慧之人為眷屬,就這麼簡單?別傻了,趕緊積修福慧才是正途,要不然也就沒有積修往生資糧這一說法了(跑題了)。

為什麼你看不懂佛道經典

言歸正傳,先吟一首武則天寫的《開經偈》,好體驗一把什麼是微妙:

頌曰: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看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普及一下佛道的部分教義。

佛道都有說“萬有皆空,空中萬有”類似這樣的話,我覺得這句話有這麼幾層意思:

1、不論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認知上的等有形的無形的,都是現在時(現在階段的),未來時誰都不知道的。所謂今日不知明日事

2、請給予有形或者無形的萬物時間和空間,允許它們演變。(包括所有的擔心顧慮、如意算盤)。

3、萬物既然會演變,那麼就是無固定的常態。

4、既然是無常的,請尊重並採用動態的眼光來觀察事物的發展(很多時候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

5、用動態的眼光來觀察事物,就會發現原來的擔心和恐懼會變成力量,這是空的力量。

6、當認知到內外合一時,會發現能採用的力量就會源源不斷的出現在眼前,(我同萬物無異,各有所用)。

7、應用空的力量調整事物的變化(不論有沒有朝著你想要的結果發展)。

8、同時請記住那不是人做到的,而是事物轉換事物,所以不需要高興或者悲傷。

(各位先別噴哈,我可沒完全做到,正在努力中。雖然不知道要多久?)

這句話告訴我的是,我的病雖然好了,病卻不會消失,我和別人得病的機率是一樣的,不是隻有我會生病他人也會,誰讓病沒有主動性、認知性、意識性(福禍自召)。

我覺得讀不懂佛道的經文有以下部分原因:

名詞含義有差別

佛道兩教中的名詞含義與現代用語含義有差別,同行業術語一樣,行內的人才會聽的明白詞語之間的關係是怎麼回事,建議去看些註解或者查閱佛道的詞典。

名詞內外應用差別

在佛法中有世間出世間,在道教叫做有為和無為。佛道兩教在應用文字時,一個名詞內外兩用的差別,於內是覺,於外是用,這兩者之間有區別。如果用非此即彼的思維習慣去閱讀,那會被搞的像丈二高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注意分辨就會慢慢明白了。

名詞組合含義差別

名詞組合就代表思維方法組合。名詞組合力量就大,可以應用的面就更廣。我定功修學的不是太好,經常也被高的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主要的目的:是讓修學者去印證和行動。就像十二因緣裡說的:“無明緣行”(人之所以高階是人會結合法性,會自我訓練。)

資質根器不同

經文是給世間人讀的,根據人的資質差別,同義不同詞的現象非常普遍(萬流皆入海),典型的經書為《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化身。通常所有的佛道經文最少有三層含義,第一層世間用,第二層出世間用,第三層解脫用,每個人的認知和志向不同,同經不同法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也是佛道甚深微妙的地方。

有時候覺得佛道的經書真不是人人能學好的,還是有要求的(你看沒有一位大師胡亂收徒弟的,學生可以很多)。雖然佛人人能念,果證各個見差別,深淺層次也見差別。歷史上能在短時間成菩薩位的,國內惟獨六祖慧能禪師,印度有文殊菩薩,這兩位的根性可不是一般人能計較的。

但是,現代有古人沒有的優勢,比如:經書更容易得到,科技交通更發達,真心願意花時間去研究、行動,不管什麼根器都會有所成就。就像酒,雖然度數低,喝多了也會醉是一個道理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結束用一首道教的開經偈來結束,同各位師兄共勉,順便愉悅一下自己(可以唱頌哦)。

頌曰: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

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

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

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閭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