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生命科學已迎來第三次革命——融合科學,它將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學、工程學等多個學科融合在一起,利用體外裝置產生的機械波或電磁波等多種微能量,對疾病或亞健康狀態進行預防和治療。昔日的‘殺人武器’變為‘救人利器’,這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轉化價值。”4月22日,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運動傷害分會在京成立,我國泌尿領域帶頭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郭應祿院士提及微能量治療疾病時,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郭應祿院士所言的頑疾,既包括腫瘤、慢性病,也指各種晚期合併症。在他看來,腫瘤治療所需能量較高且對病人限制條件較多,

目前已有較為成熟的治療模式;至於微能量的治療範圍,郭應祿形容“很廣”,如體外衝擊波,患者從頭到腳,只要衝擊波能到達的地方,都可以考慮接受治療。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從航空到醫學 衝擊波華麗轉型

據郭應祿院士介紹,最早發現並將體外衝擊波用於醫學領域的是德國,而這個靈感來源於20世紀60年代初聯邦德國道尼爾航空公司科技人員的空中發現:飛機高速穿過雨雲時,可產生一種衝擊波,該波可使飛機內部器件受損,外殼卻完好無恙。

後來,物理學家、工程師以及外科教授通力合作,證明體外衝擊波可以擊碎離體腎結石。1980年,德國泌尿外科醫生首次利用高能衝擊波擊碎腎臟泌尿系統結石,使患者免除手術。這一舉動被譽為腎結石治療的里程碑。

但當時衝擊波的能量較高,為了減輕傷害,病人需浸泡在水中接受碎石治療。這對於治療時間較長的病人來說極為不便。如何在降低能量的同時保證療效?是擺在世界科學家和醫生面前的一個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中葉,衝擊波留給人們印象更多的是與諸如原子彈、氫彈等相關的殺人武器,醫學之用微乎其微。經過20多年的發展,搭乘科技進步之便,衝擊波能量逐漸得到控制,加上其具有非侵入性、高效、費用低廉等顯著優勢,體外衝擊波療法(ESWT)日益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接受,應用領域也逐步擴充套件至心內科、泌尿外科、內分泌科、燒傷整形外科、腫瘤科,甚至美容領域。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目前,它已經成為臨床某些疾病治療的常規手段,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跟痛症、肩周炎、橈肱關節滑囊炎、軟組織炎症、糖尿病足和創傷癒合等。事實上,相比國外,我國的體外衝擊波醫學發展毫不遜色。1994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邢更彥教授帶領的團隊,在國內首次報道體外衝擊波療法治療網球肘,隨後邢更彥更是接連獨創國內體外衝擊波療法在骨肌等多種疾病上的應用,並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再往後,為了更好地凝聚國內體外衝擊波研究力量,促進學科發展,邢更彥組織國內同道一起出臺《骨肌疾病體外衝擊波療法專家共識》。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啟用內源性幹細胞 腎移植或將成為歷史

任何一項技術背後都離不開研究支撐,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體外衝擊波。以衝擊波初用於治療陰莖硬結症為例,大部分患者的症狀都能得到改善,並且如果較早接受治療,硬結甚至可以消失。這個現象引起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的注意,尤其是德國。在徵求病人同意的前提下,德國科學家從處於癒合中的傷口部位取一小塊結締組織,顯微鏡下觀察到一些當時不認識的細胞。囿於技術條件,直到十幾年後這些細胞才由一位美國華裔醫生和郭應祿的學生共同鑑定為內源性幹細胞,並隨後得到郭應祿學生的反覆驗證。結果均證明,被衝擊波治療過的病變部位血管生成因子增加,新生血管生成加速,這一結論震驚了當時的醫學界。無獨有偶,河南某正骨醫院一位醫生在用衝擊波為膽囊結石患者碎石時,意外發現患者的糖尿病得到控制。後來發現是在治療過程中,衝擊波餘波碰到了胰腺,恢復了胰島細胞功能。通過沖擊波啟用內源性幹細胞,從細胞層面治療疾病,這與“精準醫學”的概念不謀而合。

郭應祿院士給微能量體外衝擊波點贊

郭應祿由此想到,如果能將衝擊波用於早中期腎病治療,或能從根本上緩解因腎源匹配性低而導致的腎功能衰竭。援引2012年北京人民醫院一篇報道,腎功能衰竭患者人數約佔腎病患者總數的1/3,目前只能選擇血液透析。假如按每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花費8萬元計算,那麼所有患者每年大概需要888億元,相當於政府每年用在全國人民身上全部醫療費用的4倍。因此,如果能將衝擊波用於早中期腎病治療,將從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負擔。

願景:第三次革命領跑全世界

郭應祿介紹,微能量的發生集合聲、光、電,具體到微能量醫學,則以聲傳播中的超聲波、衝擊波、磁場和光傳播中的鐳射為主,但這四個媒介治療切入方式均從患者體表開始,能量經過肌肉、脂肪、骨骼等層層阻隔會有所衰減。甘肅蘭州重離子研究院所擁有的大型裝置,同樣是向病人身體特定部位發射能量,衰減卻有限,因此在治療腫瘤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不過由於裝置佔地面積較大,且成本和後期維護費用較高,不適合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推廣。因此,郭應祿再次想到,如果透過某種方式將該院裝置所發生能量降到微能量範圍,那這些裝置將會參與到更多的疑難雜症的治療中。這個想法一旦實現,將是屬於中國的創造。屆時透過所有人員的齊心協力,中國必將在第三次生命科學革命中穩穩地領跑世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