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治療頭痛

中醫針灸治療頭痛

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 又稱“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多種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現頭痛。

頭痛的發生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頭,頭為“髓海”,又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且足厥陰肝經、督脈均行頭部,故手足三陽經、肝經、督脈與頭痛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氣血失和,經絡不通或腦絡失養。無論外感還是內傷等因素, 凡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 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等,均可導致頭痛。

西醫學中,頭痛多見於高血壓、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等,也可為腦炎、腦膜炎、感染性發熱、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外傷。腦腫瘤以及部分五官科疾病等的兼症。本節主要討論外感和內傷雜病以頭痛為主症者,若為某一疾病發生過程中的兼症, 也可參照治療。

辨證要點

主症:

頭部疼痛。發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為外感頭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常伴頭暈,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為內傷頭痛。

陽明頭痛:

疼痛部位在前額、眉稜、鼻根部。

少陽頭痛:

疼痛部位在側頭部。

太陽頭痛:

疼痛部位在後枕部,或下連於項。

厥陰頭痛:

疼痛部位在巔頂部,或連於目系。

頭脹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 苔黃,脈弦數,為肝陽頭痛。頭空痛,頭暈,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勞則加重,舌淡,脈細弱,為血虛頭痛。頭痛昏蒙,院夜疼滿,眼吐姨誕,著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成頭都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舌暗, 脈細澀,為瘀血頭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和氣血, 通絡止痛。取區域性穴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主穴:

陽明頭痛:頭維、印堂、陽白、阿是穴、合谷、內庭。

少陽頭痛:太陽、絲竹空透率谷、鳳池 阿是穴、外關、俠溪。

太陽頭痛:天柱、後頂、風池、阿是穴、後溪、申脈。

厥陰頭痛:百會、四神聰、阿是穴、太沖、中衝。

配穴:

外感頭痛配風府、列缺;肝陽頭痛配行間、太溪;血虛頭痛配三陰交、足三里;濁頭痛配豐隆、中脘;瘀血頭痛配血海、膈俞。

方義:

取頭部腧穴調和氣血, 通絡止痛。合谷與內庭、外關與俠溪、後溪與申脈、太沖與中衝分屬於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手足太陽經、手足厥陰經,每組兩穴為同名經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氣相求,疏導陽明、少陽、太陽、厥陰經氣血。

操作:

毫針常規針刺。風池穴應嚴格掌握針刺方向和深度,防止傷及延髓;瘀血頭痛可點刺出血。頭痛急性發作時每日治療1~2次,慢性頭痛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2.其他治療

(1) 耳針、取枕、額、腦、神門。毫針刺法,或埋針法、壓丸法。對於頑固性頭痛可在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2) 面板針、取太陽、 印堂及阿是穴。用面板針中、重度叩刺。適用於外感頭痛及瘀血頭痛。

(3) 穴位注射:取風池穴。選用1%鹽酸普魯卡因或維生素B。注射液,穴位常規注射。適用於頑固性頭痛。

按語

1、針灸治療頭痛的療效主要取決於頭痛的原因和型別,總體而言功能性頭痛的針灸療效較好。

2、對於多次治療無效或逐漸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顱內佔位性病變。

3。頭痛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禁菸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避免過勞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