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裘沛然遣方用藥心得

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中國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的副主編。

衡量醫生水平的高低,首先看你能夠治好病還是治不好病,這是中醫學能否存在和發展的關鍵。裘老根據從醫70餘年在臨床上的體驗和教訓,認為要提高療效,可在“精、奇、巧、博”四個字上下工夫。

一、處方貴精

處方用藥,首貴於精,精者至當不易之謂。我無法具體形容什麼叫做精,只能舉例說明。

我治過不少心臟病人,諸如心肌缺氧,房室傳導阻滯,頻繁性早搏,心律不齊以及房顫等,臨床如表現為心陽不振,血行欠暢而見舌質淡胖,脈微細或結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湯稍事加減。

藥後雖有效果,但常易反覆或者效果不顯著,改用其他方藥,亦有同樣情況。

最後,就徑用仲景炙甘草湯原方,一味藥不更動,只因古今度量有異,在劑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

有許多心臟病人,曾屢更多醫,中西藥物備嘗,也服過我以炙甘草湯加減之方,均無良效。

自改服仲景原方後,有不少病人症狀竟得消失或基本緩解,以後仍用原方續服數月,病人主訴:過去幾乎每日發病,自服該方後,竟有歷數年而安然無恙者,病家方欽我技之精,而我則既驚又慚。

我研究仲景之學且數十年,而未識仲景處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驚人程度!

我過去常思本方,僅輔佐藥加減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說明我對該方的組成,遠來研究到家,乃浪負虛名,深感愧疚。

自秦皇士著《傷寒大白》,創江南無正傷寒之說,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

事實上,臨床所見頭痛、高熱、惡寒、無汗,骨節痠痛,脈浮緊帶數者極多,我徑用麻黃湯原方,劑量較重,往往一劑知,二劑已。

始知秦氏《大白》之書出,而仲景竟蒙不白之冤。前人稱“仲景垂妙於定方”,良非虛語。

除張機外,歷代名家,各有精妙之方,用之得當,皆效如桴鼓這是因為前賢的某些方劑,其配伍組合,已經過反覆實踐,千錘百煉篩洗而成,我們取精而用,可提高療效。

二、立法宜奇

用藥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師,有奇詭之法。用藥之道,初無二致。我平生體弱而少病,偶染小恙,亦不服藥。

有一次患感冒咳嗽,連續數日,旋致咳嗽晝夜不停,徹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自處一方,方用訶子30克,黃芩30克,龍膽草9克,甘草9克,又加烏梅、乾薑、細辛三藥。

服藥約二個小時後,自覺泛泛欲吐,旋即嘔吐痰涎及食物殘渣,隔半小時又大吐一次,自覺精神困疲,未進晚餐,即臥床安息。

事出意料,這個晝夜連續不停的咳嗽,竟得一吐而全愈。是夜安睡通宵,嗣後亦無一聲咳嗽,精氣爽朗,工作如常。

這是用酸苦湧洩的吐法而愈外感劇咳的例子。我自用有捷效,後用治他人,亦每收奇功。此法張子和最擅長,今人多棄置不用,殊為可惜。

中醫學上有遁可行滯之法,故凡氣阻痰壅停飲蘊溼之病,概用通藥為主,而重濁厚膩之品,列為禁藥。

明代張景嶽則對治療痞滿、腫脹、痰飲、洩瀉等常重用熟地,為世醫所呵斥,我年少時亦覺介賓之偏見。

以後臨床漸多,遇上述病症在應用常法久而無效之後,乃試用景嶽方,多以熟地為君,用量至少30克,某些患者,服後競得痞脹消,洩瀉止,痰飲化,胃納香。病者獲愈狂歡,我亦得手而驚喜。

此即中醫學上所稱的圓機活法,然非學問根柢深後兼有膽識者不敢用亦不能用。

上述兩法,我過去在寫論文時,曾經提及,可見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訓由得來。張景嶽獨擅此奇妙之法。如按一般常規,則臨陣先怯,是無法知道此中甘苦的。

三、用藥在巧

古哲有言“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臨床時循法度以用藥,學習較方便,至於用巧,則談何容易!

可是自古高手,往往心靈手巧,治法能獨出機而愈頑痾宿疾。

如宋楊吉老的用冰代水,朱丹溪的酒製劑,皆在前醫處方上稍加更動而疾頓瘳。

《浪跡叢談》載葉桂治鄰婦難產幾死,僅在前醫催生方中加梧桐葉一片,產立下。後有他醫效之者,天士笑曰:“吾前此用梧桐葉,以是日立秋故耳,過此何益!”。

天士此法,我初不置信,及今思之,似或符合時間生物學的巧思。

他如孫思邈處方具有“反、激、逆、從”的巧妙配伍方法。

許胤宗的治病風不語,陸嚴治產婦血暈,皆以藥物煎湯薰蒸而起沉痾。清徐靈胎用巧法有鬼斧神功之妙。

張子和用汗吐下三法巧治眾多疾病,他治一日飲水數升的消渴患者,竟用生薑自然汁飲服而其病得以緩解。

他所著的《儒門事親》中載述的巧法不勝列舉。子和還擅用改變情志法治癒了不少難治的疾病,其構思之巧。在古代名醫中最為傑出。

目前,醫學心理學和行為醫學,已為西方醫學所重視,子和是此道的先驅者。

四、關鍵在博

過去程門雪先生在日,嘗與我煮茶論醫,均認為高明的醫生,貴在審證明而用藥準。

然而,人體多奧秘,肺腑不能言,正如張機所說:“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

故雖名家處方,未必藥皆中病,葉香巖屬臨歿前夕,對子孫乃有“醫可為而不可為”的告誡。

所以,品評醫生水平的高低,還得看他對每一種病所掌握的治療方法是多還是少。

程公與我,鹹有同感。孫思邈所稱“醫之所患患方少”者,其意正復相同。

試以治眩暈為例來說,近人多囿於“陽化內風”及“無痰不眩”之論,故平肝潛陽或化痰降逆如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大定風珠、半夏天麻白朮湯、黃連溫膽湯等視為枕中鴻寶。

其實,治眩方法很多,陽亢可致眩,肝陽不升或下焦虛冷,亦可致眩。升肝陽莫如大芎辛湯,溫脾腎則術附湯、真武湯皆存捷效。

腎虛致眩,除左、右歸之外,無比山藥丸更佳。陽虛而風寒入腦者,古方三五七散有卓效,漢防己散治風痰攻注之眩。

上熱下冷者用增損黑錫丹,上盛下虛者用沉香磁石丸。鬱金、滑石、川芎同用,能達木鬱之眩。

柴胡實治眩良藥,今人為“劫肝陰”說而廢。

他如羚羊附子法、補中益氣、當歸補血、人參養營等湯,以及攻下、清火、溫中、湧吐等法,皆治眩所不廢,而目前臨床應用者甚少,將何以提高療效!

故博覽群書與博採眾方,實為當務之急。非博採則不能取精去粗,故“博”為深入研究中醫學所必需。

上述的精、奇、攻、博四字,是密切聯絡的。處方之精、源於博採,奇不離正,巧生於熟,亦皆以博為基礎。我的經驗教訓是:要學好中醫,必須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精讀諸家醫書,又要具備敢於實踐的精神,只要勤苦鑽研,鍥而不捨,相信臨床療效必可提高,功夫是不負有心人的。

1斂散用同

斂,指收斂耗散之陽氣陰津;散,指解散邪氣。斂散同用法適用於正虛邪戀的複雜病情。

例如,

慢性咳喘病

,肺氣已虛,伏飲留戀,或又復感新邪,此時,先生常仿

仲景小青龍湯法

,用麻黃、桂枝、細辛宣散在表之邪。以細辛、乾薑散寒蠲飲,配合五味子、訶子、白果等收斂耗散之肺氣,兩者一散一收,使邪氣去而肺氣和。

又如,治療

慢性腎炎

因觸冒外邪而誘發蛋白尿者,常用羌活、防風、蟬衣、蒼耳草、白芷等發散在表之邪,復以覆盆子、芡實、金櫻子、烏梅、五味子等收攝腎精之品配合運用,不僅症狀可以改善,且對某些患者之蛋白尿也可望消除。如果有

溼濁內蘊見症者

,先生總是以收斂藥與豬苓、茯苓、薏苡仁、玉米鬚、澤瀉、漢防己等通利之品為伍,一澀一通,而奏良效。

2潤燥互用

即以辛香苦燥藥與陰柔滋潤之品合用,適用於溼滯不化而陰津已傷之證。

症見口苦而粘,燥渴欲飲,苔厚膩粘著或如積粉堆砌,舌質乾燥少津。

此時若單用辛燥則津益傷,專以滋陰則溼愈滯,唯有潤燥互用,可令溼化津復。

先生常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蘆根、玉竹與蒼朮、厚朴、陳皮、半夏等相佐應用,可收殊功。蓋溼乃濁邪,其性粘滯,若陰虧之體感染溼邪,或溼鬱化熱傷津,遂成溼滯津虧之證。用養陰生津藥後,津潤液充則膠痼之邪浮游,再佐以化溼之品,俾邪去津復。

又如,對

老年肺腎虧虛,水泛為痰的咳喘

,先生慣用金水六君煎加細辛、白芥子等治療,收效甚好。方中半夏、陳皮、茯苓燥溼化痰除飲,熟地、當歸滋養陰血,一燥一潤,標本兼治。清代醫家陳修園曾抨擊此方“燥溼二氣,若冰炭之反,景嶽以騎牆之見雜湊成方”。

先生則不以為然,使用此方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每多得心應手。

他認為用古人之方,非泥方以治症,唯審證而用方,方隨證變,其法始活,療效方著。

3寒熱並投

臨床所見一些疑難病證其病機屬純寒純熱者較少,而以寒熱錯雜者為多,此乃陰陽互根,寒熱轉化之理。

慢性腎炎伴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多因病邪久羈,陽氣被戕,陽虛而生內寒;另一方面,餘邪熱毒蘊結未消,盤踞下焦,證見寒熱兼夾。欲補陽者必益其陰,無陰則陽無以化;陽氣得振則濁邪潛消,再佐清洩,其效益著。先生選用附子、肉桂、仙靈脾、巴戟肉、肉蓯蓉、補骨脂、生地、熟地、山茱萸、黃柏、黃連、半枝蓮、知母、漏蘆、澤瀉等,陰陽寒熱並調,每多建功。

又如,治

反覆發作的口舌生瘡,用細辛、肉桂與黃連、木通相配;治少陰頭痛

,以附子、細辛與黃柏、龍膽草同用;治

頑痺

,以烏頭、桂枝合知母、生地共投;治胃痛,用乾薑、良姜與黃芩、黃連為伍,等等。

4補瀉互寓

秦伯未曾雲:“治內傷於虛處求實,治外感於實處求虛,乃用藥之矩矱”,無論外感或內傷,病經遷延,證見病邪內蘊與正氣削伐並存,屬本虛標實者多。故補瀉兼施幾乎是治療疑難病證的通則;治療時根據虛實之多少又有“寓補於瀉”及“寓瀉於補”之殊。

如先生治

肝硬化

常取大黃蟄蟲丸、一貫煎、當歸六黃湯三方運籌變化。

大黃蟄蟲丸

在大隊活血行瘀藥中佐以地黃,此“寓補於瀉”;

一貫煎

在多味滋陰養血藥中伍入川楝子,乃“寓瀉於補”;

當歸六黃湯

補氣養血與清熱解毒並重,移用於治療肝硬化,別開蹊徑。

臨床應用時按邪正盛衰的具體情況,三方參伍,訊息進退,收到較好療效。

又如,先生倡用“養正徐圖法”治療

惡性腫瘤

。積驗甚多。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白朮、茯苓、枸杞子、麥冬、巴戟天、肉蓯蓉等扶助正氣,略參薏苡仁、牡蠣、白花蛇舌草、莪術、半枝蓮、三稜、夏枯草等消腫軟堅、活血解毒之品為輔助,消補兼施,常能改善症狀,延長存活時間,有的甚至可以獲得痊癒。

5動靜結合

人身本乎陰陽,陰陽見乎動靜。動靜合宜,氣血和暢;動靜失調,氣血乖亂。故凡治病用藥,必須把握動靜變化。

先生善用

炙甘草湯治療心肌炎後遺症及各類心律失常

。是方在益氣養血滋陰藥中輔以桂枝、生薑溫經通脈,乃靜中佐動,故知仲景這方寓有深意;

先生還加入丹參一味

,通行血脈,使之相得益彰;若

氣虛明顯

,再加大劑黃芪,所謂“大氣一轉,甚氣乃散”。

再如

治胃氣虛弱所致的心下痞滿,腹脹雷鳴者

,先生

常重用

甘草、黨參、熟地、大棗等補氣健脾厚腸之品,佐以半夏、乾薑、黃連、木香等辛開、苦降之味,靜中有動,補中寓行,俾胃氣健而能運,氣機暢則痞滿消。

清末醫家多言“中滿者忌甘草”,但先生重用甘草治中滿,獲效顯著。實則仲景早有甘草瀉心湯治“心下痞硬而滿”,而此法往往被後人所忽視。

總之,先生處方用藥配伍變化甚多,不能一篇盡言。先生嘗雲,人身之病變化無窮,豈可以一法應無窮之變?

立方遣藥並不拘於藥味之多寡,主要在契合病機。大方復治並不是雜湊的方法,其中實寓有巧思及嚴密的配伍,有制之師多而不亂,無制之師少亦無章,

先生自言:“對此法我只是略涉藩籬,但這是中醫處方學上一個深奧的課題,值得我們繼承發掘,不斷探索研究。”

1。治病先治心

裘沛然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存在著一個調控系統,具有自我調整、控制、修復、防禦能力,而這些功能的發揮,必須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滿樂觀和信心為前提,否則反而導致病情的加速惡化。《素問·痺論》早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之說。

《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所謂“神不使”是指“精神不進,志意不治”。《讀素問鈔》注云:“藥非正氣不能執行,針非正氣不能驅使,故曰針石之道,精神進,志意治,則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雖用針石,病亦不愈。”經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如果病者神氣已去,則縱有良藥神針,也回天乏術。

裘老在臨床工作中體會到,醫生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等,對病者的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他倡用“醫患相得法”,使某些疑難重症患者獲得新生或減輕了病痛。

裘先生常說:“治病先治心,既是一個治療方法問題,也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唐代醫家孫思邈將《大醫精誠》一篇置於《備急千金要方》卷首,其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他還說:“在我所治療的慢性病、疑難病中,雖能幸中一二,這固然是藥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視病人的心理效應。”例如,吳君慢性腸炎案,慢性腹瀉10餘年,常隨情緒變化而次第發作,或輕或重,此肝氣鬱滯,橫逆犯脾。

裘老先以治心,曉之以理,開之以苦,導之以便,撫慰其心情,繼以痛瀉要方化裁,經治不久,證情迅速控制,大便基本正常。

2。臨證遣藥,不囿常法

裘老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體會到,醫有一定之理,但無一定之法。臨床處方既不離於法,又不為法所拘。一個醫生掌握治病的方法越多越好,才能應變於錯綜複雜的病證。

醫生不僅要學兼眾長又要善於化裁,更要懂得“法無常法”和“常法非法”的深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中醫治病方法的精髓。例如,陸君持續咳嗽案,病起1年餘,中西藥反覆治療,咳嗽未瘥。

診其痰多色白,胸悶氣促,苔白膩、質紅,

脈細數帶滑。先生用景嶽金水六君煎原方,其中熟地黃45g,當歸20g,炙甘草15g,服藥2周,諸症均瘥,先生破陳規、出奇方、得奇效。

又如,王童腎病綜合徵案,患者全身腫脹3月餘伴蛋白尿,西醫診斷為“腎病綜合徵”,經用激素等治療2月餘未果。裘先生認為,此三焦氣虛無以制水所致,用自擬經驗方“補腎理洩湯”加減治療月餘,腫消症平,蛋白尿消失。

3。大方復治,反激逆從

裘老治療疑難病證積有許多經驗,其中對某些病機表現為氣血同病、寒熱錯綜、虛實夾雜、病邪深痼的病證,常採用大方復治的方法,即廣集寒熱溫涼氣血攻補之藥於一方,以取藥性之相逆相激、相反相成的作用,常收到出奇制勝的療效。

(1)斂散同用

如在慢性咳喘病中,肺氣已虛,伏飲留戀,或又復感新邪,此時常仿小青龍湯法,用麻黃、桂枝、細辛宣散在表之邪;以細辛、乾薑散寒蠲飲,配合五味子、訶子、白果等收斂耗散之肺氣,兩者一散一收,使邪氣去而肺氣和。

例如,邢童支氣管哮喘案,外受寒邪,內有伏飲,飲邪化熱,壅於氣道。治用麻黃、細辛散寒邪,五味子、訶子肉、銀杏斂耗散之肺氣,用龍膽草、黃芩清肺熱,又伍乾薑溫化痰飲,此方斂散同用,寒熱並投,取效甚好。

(2)寒熱並投

根據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臨床所見一些疑難病證其病機屬純寒純熱者較少,往往多見寒熱錯雜。如慢性腎炎伴慢性腎功能不全者,多因病邪久羈,陽氣被戕,陽虛而生內寒;另一方面,餘邪熱毒盤踞下焦,證見寒熱兼夾。

根據陰陽互求的道理,裘老常用附子、肉桂、仙靈脾、巴戟天、生熟地黃、黃柏、半枝蓮、澤瀉等,寒熱並調,每多建功。例如,姜童慢性腎炎案,脾腎兼補,寒熱並治,服藥35帖,浮腫退,蛋白尿轉陰。

(3)補瀉互寓

裘老認為,“治內傷於虛處求實,治外感於實處求虛”,臨床上慢性病病機大多本虛標實,治療時根據虛實之多少,或“寓補於瀉”,或“寓瀉於補”。如先生治肝硬化常取大黃蟄蟲丸、一貫煎、當歸六黃湯三方運籌變化。

大黃蟄蟲丸在大隊活血行瘀藥中佐以地黃,此“寓補於瀉”;一貫煎在多味滋陰養血藥中伍入川楝子,乃“寓瀉於補”;當歸六黃湯補氣養血與清熱解毒並重。三方用治於肝硬化,別開蹊徑。

例如俞君肝硬化案,患者肝脾同病,血瘀與血熱互結,陰虛為本,溼熱為標。故治療時初用

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化溼,一貫煎育肝陰;繼用五味異功散合理氣之劑,又用黃芪補氣生血,鱉甲、莪術、牡蠣軟堅散結、活血消癥。全方補瀉互寓,守方守法,臨床證情得以控制。

(4)潤燥互用

即以辛香苦燥藥與陰柔滋潤之品合用,適用於溼滯不化而陰津已傷之證。若專以滋陰則溼愈滯,單用辛燥則津益傷,唯以潤燥互用,可令溼化津復。先生常選用生熟地黃、天麥冬、玉竹、蘆根與蒼朮、厚朴、陳皮、半夏等相佐應用,可收殊功。

例如陸君咳嗽案,患者肝腎陰虧,復夾痰飲內盛,先生用金水六君煎加減,方中熟地黃、當歸與陳皮、半夏配伍,既滋肺腎之陰,又佐以化痰止咳,潤燥互用,迅速取效。

4。危重病證,先以扶正

裘老治療腫瘤的基本思路是:腫瘤雖然是某區域性組織器官的病變,但它是全身臟腑氣血失調在區域性的表現。先生認為,有形癥積不能速除,而無形之元氣亟宜扶助,切忌猛浪攻伐,以致正氣益虛,病情加重。

如果病屆晚期,先扶胃氣,挽留一線生機,對放、化療毒副反應的處理,應根據區域性及全身的症狀,或補氣,或育陰,或健脾,或補腎,倡用“養正徐圖法”,緩緩求功。重點是調整氣血,培補脾腎。

例如,尚君多發性骨髓瘤案,此案病情危篤,元氣大衰,先後求治五家綜合性醫院,斷言僅能生存3~5個月而已。

先生根據辨證確定其病機是氣陰虧虛、肺腎兩損、痰凝血瘀,法用益氣養陰,調補肺腎,用參、芪、術、熟地黃、麥冬、蓯蓉等為主,佐以活血止痛、化痰軟堅,如貝母、牡蠣、延胡、半枝蓮、夏枯草等。前後治療年餘,延長了生存期限,改善了生存質量。

國醫大師裘沛然教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醫術精湛,驗識俱豐,在用中醫藥治療疑難重症方面頗有建樹,療效卓著,尤其是在治療肝硬化方面匠心獨運,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現將裘老治療肝硬化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對於肝硬化的成因,裘老認為,多為病邪久居肝絡,肝脈瘀阻所致之肝積也。治療則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消積為主。

處方:桑椹子、生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30克,生地25克,雞內金15克,黨參、龜膠、穿山甲(先煎)、鬱金、三稜、莪術各10克,土鱉蟲6克,水蛭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治療方法

典型病例

李某,男,38歲。患者訴3年前患黃疸性肝炎,經服茵陳蒿湯治療,病情好轉,又於2年前復發,曾服多種中西藥,同年住院診斷為早期肝硬化。近日來,自覺脅肋脹痛,腰痠痛,時而面部浮腫,失眠,多夢,咽乾,鼻燥,時有鼻鼾,頭重腳輕,午後全身發熱,喜冷飲,手足心熱,大便時干時溏,小便黃赤灼熱,時有噯氣、矢氣,故來裘大師處就診。症見:兩肋脹痛,小腹下墜,食慾不振,消瘦,全身乏力,爪甲青紫,腹部膨隆,有血痣,右肋下肝大三指,脾大兩指,面色紅暗而黃,口唇紅幹,舌尖紅赤,無苔,脈沉弦有力。中醫辨證此乃病邪久居肝絡,肝脈瘀阻所致之肝積也。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消積,佐以溫補。處方:桑椹子、生牡蠣(先煎)、鱉甲(先煎)各50克,生地40克,雞內金20克,黨參、龜膠、穿山甲(先煎)、鬱金、三稜、莪術各15克,土鱉蟲10克,水蛭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以此方加減,服藥兩月,病告痊癒。

體會

木鬱達之,疏肝解鬱。從脈證可知,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腎二髒。病機以肝氣鬱結為主,由於肝氣鬱結,疏洩失職,氣機不暢,血瘀肝絡,病發此證。治宜行氣解鬱為主,方中鬱金味辛苦,性涼,歸經肝脾,辛開苦降、清揚善竄,上達巔頂、下行下焦,能行滯氣、散肝鬱、降逆氣、洩壅滯,為行氣解鬱之要藥。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鬱金有很好的保肝作用;

穿山甲味鹹,性微寒,歸經肝胃,本品性善走竄,無微不至,能行鬱滯、消癥積、利九竅;

三稜味苦辛,性平,歸經肝脾,本品苦洩入血,兼入氣分,能攻癥瘕、破積聚、散瘀血、通經絡、行滯氣、消食積,為攻堅破積之要藥;

莪術味苦辛,性溫,歸經肝脾,本品辛散,走而不守,入氣分而兼入血分,能破積聚、攻癥瘕、行滯氣、消食積,為治積聚諸氣之上品;

水蛭味鹹苦,性平,歸經入肝,本品性緩善入,能破瘀血、逐惡血、攻瘕積、通經絡;

土鱉蟲味鹹,性寒,歸經入肝,本品性急善破,能破積血,逐宿血、消癥積、利血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土鱉蟲具有抗凝血和血栓作用,對內皮細胞有保護作用,同時具有保肝和抗腫瘤作用。

由此可見,裘老在方中用此五種藥物,重在行氣破血、消積化瘀,氣行血暢,積去絡通,其症自愈。

鱉甲味鹹,性微寒,歸經肝脾,本品鹹寒,稟性至陰,入厥陰血分,能補陰氣、潛肝陽、退虛熱、退骨蒸、生陰液、熄肝風,且鹹寒相濟,能走能軟,能攻能散,善走肝經血分,軟堅結、消痞塊、攻癥堅、散痛腫。

鱉甲、牡蠣二者相伍,可通經活絡,軟堅散結,潤養肝體。肝絡通,癥瘕除,諸症自消。黨參味甘,性平,歸經脾肺,本品甘而和緩,不膩不燥,其性主升,能益脾胃、助運化、升清陽、補肺氣、布水精、生陰血,在方中即可化生陰血以灌肝體助肝用,又可益氣健脾,以奏“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義。

桑椹子、生地、龜膠三味藥物歸經入腎,能滋腎水、補肝血、生津液、潤心肺。腎水得補,肝體得養,正氣漸復,其病自愈。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裘老治療肝硬化,辨證精心,機圓法活,組方慎密,配伍嚴謹,用藥巧妙。疏達之中寓柔肝之法,化瘀之中含軟堅之意,攻逐之中有滋補之功,全方氣血同治,標本兼顧,故效果顯著,如此之沉痾痼疾,兩月之內竟收奇功。

學習中醫基礎要訣

中醫文化數千載,繼承發揚稱國粹;

中華兒女樹信心,師徒互尊譯古文;

簡便廉驗土單方,廣大群眾最欣賞;

望聞問切是基本,表裡虛實辨病因;

切脈握準寸關尺,弦浮沉細論歸經;

左須分清心肝腎,右必理清肺脾命;

六淫七情內外因,衛氣營血三焦通;

十二經脈六經病,衝任督脈診婦情。

中藥常識要訣

藥煎三遍度適中,開水涼水論藥性;

君臣佐使掌分寸,四氣五味各有因;

十八反來十九畏,牢記心間別亂配;

丸散湯劑視病情,甘草大棗引路徑;

以毒攻毒解急危,虛補實瀉調脾胃;

列舉事例不在多,大黃救人無功過;

標準方劑湯頭歌,齊王點兵不可學;

發熱惡寒無汗出,麻黃勝過蓋被子;

發熱惡寒微汗出,桂枝勝過搧扇子;

方中有方湯中湯,經驗總結是良方。

中醫針灸學要訣

針灸鼻祖皇甫謐,甘肅平涼靈臺籍;

遠古時期砭石器,淺刺出血割膿疾;

《靈樞》所載針灸系,後世發揚奠神基;

熟讀經絡查穴位,人體解剖須領會;

一根銀針分10種,長短各異定7寸;

十二經脈循體轉,奇經八脈又相連;

十二經筋四百穴,巧學熟記在心裡;

自身試針悟感覺,痠麻脹疼找準穴;

紙墊棉球練針法,功法成就穿袈裟;

急危暈厥刺人中,胃痙中脘配耳針;

勤學苦練多成才,總結經驗傳下代。

中醫推拿學要訣

推拿古老殷人發,十六經絡手法雜;

先秦時期延升它,康熙年間重娃娃;

民間時期民間傳,缺乏交流切磋差;

縱觀推拿發展史,唯有現代最重視;

推拿強身治百病,遵循經絡科學論;

學徒名師傳幫帶,熟讀經書悟性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