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感到厭惡或受到威脅時的身體反應

一個人感到厭惡或受到威脅時的身體反應

一個人感到厭惡或受到威脅時的身體反應

當一個飛行物向你直撲而來,為了避免讓自己受傷,你有三個選擇:一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凍結行為),二是用手擋回去(戰鬥行為),三是避開飛行物。

可是當你發現這個飛行物是一個重量級的鉛球時,你覺得你靜止不動無異於自殺;放手一搏吧,你的手又無力抵擋;最後,你只能選擇見勢不妙、拔腿就跑,逃離這個巨大的威脅。

這種躲避刺激物的逃離行為,是人們在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會產生的反應,具體表現就是,和刺激源拉開空間和心理距離。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面對的刺激具有很強的威脅性,而自己又沒有能力和信心消除隱患時,就會出現逃離行為。

遠古時代的逃離就是逃跑,而現代社會的逃離,則多以比較隱晦的方式出現。出現逃離行為,我們就可以判斷行為人內心對刺激源所持有的負面情緒,比如厭惡或恐懼等。

如果你回顧一下小時候的某些經歷,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曾讀心術有過一些“迴避”的行為,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遠離可能不利於你的人和事物的注意。從我們兩歲左右可以和大人正常交流開始,家人總是會提醒我們,說“叔叔好”的時候,要一邊對叔叔行注目禮……可是當你某一天覺得這個叔叔對你非常嚴厲,你一看到他就渾身發毛時,你在說出“叔叔好”三個字時,可能只轉了下頭,而軀體朝向一點兒沒變,可能還會無意間加快步伐,拉開和叔叔的距離。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認識到很多逃離行為是不禮貌的。於是,很多逃離行為逐漸從明顯的距離變化,演變成了隱晦的角度變化。這樣既能滿足自己逃離刺激源的需求,也能在禮儀上說得過去,不至於讓對方下不來臺。比較典型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在與別人交談時,發現對方傾聽你談話的時候,把頭轉向一邊,假裝在觀察一件有趣的事。稍後再轉回來,聽一小段,然後再轉開。總之,轉開的時間加起來比正面朝向你的時間還 範 要長。換言之,對方的眼睛開小差了,逃離你的話語。

在多人參與溝通時,一個人軀幹的朝向。身體的轉動比較 比 容易出現在多人對話的情境中,也有可能出現在路遇的交波中。當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所談的內容(或者是不喜歡談話人)時,可能會將身體轉向另外一個人,或者調整走路方向。儘管臉上可能還保持著禮節性的微笑,但心裡想的卻是快點結束達段對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