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有些特定的聲音,明明不太響,卻會讓人渾身難受,比如,甲劃黑板、吃飯吧唧嘴、咳嗽清嗓子、打字敲鍵盤、粗粗的呼吸聲音……

為什麼某些聲音會帶來不適感?聲音對健康有哪些影響?如何才能給生活“降噪”?《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李英

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袁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醫師 戴海江

聲音為什麼會讓人感到不適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部分人對特定的聲音感到抗拒,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

No.1

聲音的頻率範圍

一般情況下,人耳能夠識別的聲音訊率在20Hz~20000Hz之間,叫做可聽聲。人平時說話的聲音,基礎頻率只在80Hz~260Hz之間。

2000Hz到5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反應區間,當聲音在這一範圍內會令人不快。比如,指甲撓黑板、刀子刮玻璃、人類的尖叫聲等,都屬於這個頻率範圍。

從神經學的角度上解釋則是,大腦中的杏仁核讓我們感到難受。杏仁核在聽到指甲刮黑板等的聲音時,會異常“抽瘋”。於是,霸道地接管了大腦聽覺的任務,向聽覺皮層發出痛苦的資訊。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箭頭的指向位置即為杏仁核

No.2

人體生理結構差異

人們可以接受的聲音訊率範圍以及相關生理結構等存在差異。即使是“刺耳的聲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感反應傾向、容忍度和聽力閾值。

對於同樣的聲音刺激,有人難以忍受,有人沒有太強烈的感覺,還有人會聯想到其他特定場景。

No.3

恐聲症

恐聲症是對個別噪音特別敏感,具體表現為不能容忍某些聲音,比如吃飯吧唧嘴、清嗓嘖嘴、敲鍵盤、鬧鐘響、不鏽鋼容器刮蹭、粗粗的呼吸聲音等等。

這些可能別人聽起來沒什麼,甚至感覺不到,但是對於恐聲症患者來說,卻能“直擊靈魂”。

他們對特定聲音產生厭惡、暴躁、抓狂或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有時候還會心跳加速、大量出汗、肌肉痙攣。

此外,一項發表於美國期刊《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新研究表明,某些恐聲症與大腦中增強的“映象行為”聯絡了起來:恐聲症患者會覺得自己在模仿可以產生這些觸發聲的嘴部動作。比如,咀嚼聲、吞嚥聲、咳嗽聲等。

聲音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有些聲音會讓人感到煩躁或厭惡,但還有些聲音卻會對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聲音的強度,會用“分貝”來度量,一般來說,30分貝為安靜的房間;40分貝是正常室內交流的聲音;70分貝是吸塵器的聲音;90分貝為摩托車引擎發動的聲音;100分貝相當於裝修時電鑽的聲音;110分貝時,人體就會明顯感到難以承受。

如果聲音讓人不舒服,說明聲源已造成噪音汙染。早在2011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就釋出了《噪聲汙染導致的疾病負擔報告》,認為

噪聲危害僅次於空氣汙染。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長期在噪音環境下生活,會給身體帶來這些負擔:

聽力受損

長時間、大音量的噪聲可透過損害內耳毛細胞、螺旋器、聽神經纖維、聽神經元等,導致聽力下降。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突然猛烈的噪聲可導致鼓膜損傷,出現聽力下降、噪聲性耳聾;若耳內前庭感受器受損,會導致眩暈、嘔吐、走路不穩等。

持續干擾睡眠

通常,超40分貝的連續噪聲就可能“叫醒”淺睡眠的人,超60分貝的突發噪聲則可能驚醒大部分人。睡眠長期頻繁被噪音干擾,會使人出現神經衰弱,甚至抑鬱。

影響血管健康

持續遭受噪音打擾,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升高。個體無法控制的噪聲源頭會成為一種壓力,導致身體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影響血管結構。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增加老痴風險

《英國醫學雜誌》發文表明,交通噪音會增加老痴風險。研究者推測,可能與應激激素的釋放和睡眠紊亂、導致冠心病、改變免疫系統、激發炎症等有關。

導致血壓上升

《歐洲心臟雜誌》刊文指出,當來自道路交通、飛機升降或同伴打鼾的噪聲超過35分貝時,人的血壓就會上升,且噪聲越大,血壓越高。

讓腰圍變粗

瑞典一項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發現,生活在噪聲汙染較重地區的人,腰圍相對更大。噪聲每增加10分貝,腰圍就會增加1釐米。

做好5件事給生活“降噪”

平日裡難免要和各種噪音打交道,想要不被它影響,可以試著做到以下幾點,給生活“降噪”。

1

租房/購房時留心

問清楚樓板、牆壁厚度,及是否符合“隔音標準”;選擇在不同時段去看房子,還可與鄰居交流噪音的問題。

裝修時,加隔音吊頂、石膏板是常用的隔音方法,可新增吸音棉、隔音氈和高密度泡沫板等吸音材料。

臥室是最重要的休息地點,注意4個原則:

▶不選在客廳旁,以免電視等聲音影響睡眠;

▶不選在電梯、樓道和樓梯間旁;

▶不選有壁櫥的房間,中空的設計會放大噪音;

▶不選與鄰居窗戶相近的房間,以免鄰居的聲音透過窗戶傳入。

2

戴降噪耳機或耳塞

如果有些不可抗因素導致噪聲較大,比如裝修聲,可戴上降噪耳機,減少噪音損傷;可佩戴睡眠耳塞入睡,注意勤清潔勤換。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戴著耳機聽音樂入睡,長期如此會導致聽力受損,甚至耳聾。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人渾身難受?你可能患上了“恐聲症”

3

進行積極心理暗示

可以透過心理暗示控制自己對噪音的感知。

一項研究發現,當參與者努力去忽視那些噪音時,他們的不愉快程度會有所下降,而對刺耳聲音難以接受度的評級仍保持不變。

4

短暫遠離噪音源

開車(車速較快)時儘量別開窗,風噪聲可能會超過100分貝。

去酒吧、體育賽事等嘈雜場所時,“間歇式”離開能減少噪音帶來的傷害,即便是10~15分鐘的短暫休息,對內耳的聽毛細胞也會有好處。

此外,週末可以去公園找一處安靜之地,享受片刻安寧。

5

日用品選噪聲小的

選用家居用品時,比如攪拌機、豆漿機、吸塵器、吹風機等,儘量選擇低噪音的,有利於自己健康的同時,還能減少對鄰居的影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要從自我做起,減少噪音:

有室內運動習慣,最好選擇抗阻類運動,做有氧運動時可鋪個地毯或防震墊;

室內穿的拖鞋鞋底要柔軟,以免走路時“啪嗒啪嗒”;桌椅腳貼上防滑墊,避免推拉時產生噪音。

家裡有孩子,可鋪設泡沫墊或爬行墊,並告訴孩子不要大吼大叫或亂丟東西、蹦蹦跳跳,養成“靜音”的好習慣。▲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