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 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李時珍像

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

今天為大家介紹幾類補氣的草藥。

甘草: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甘草

別名為:國老、靈通、蜜甘、蜜草、美草、蕗草。

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功效主治: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主治脾虛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藥物或食物中毒 、喉舌生瘡、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灸用。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

而己

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陶弘景像

注: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時期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為茅山派創教祖師。編注有《本草經集註》。

黃芪: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黃芪莖葉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黃芪根

別名為:戴糝、戴椹、王孫、百本。

藥用部位:根。

功效主治: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毒生肌。

主治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虛自汗、氣虛浮腫尿少、氣血不足而生瘡難潰,氣虛血弱、血滯痺痛麻木、中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大劑量可用至30~60克。益氣補中蜜灸用。

時珍曰:“耆,長也。

黃耆

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山藥: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山藥莖葉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山藥

別名為:薯蕷、土薯、山薯、山芋。

藥用部位:根莖。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主治脾虛食少、洩瀉、肺虛久咳、陰虛內熱、腎虛遺精、早洩、脾腎兩虛帶下、消渴、氣陰兩虛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或研末吞服,6~10克。補陰生津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詵曰:“利丈夫,助

陰力

。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並佳。幹之入藥更妙。”

芋子: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芋頭莖葉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芋頭

別名為:芋頭、土芝。

藥用部位:塊莖。

功效主治:健脾補虛,散結解毒。

主治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

腫毒

、燒燙傷。

用法用量:煎服,60~120克;或入丸、散劑;或作食物食用。外用適量。

時珍曰:“芋屬雖多,有水、旱兩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葉皆相似,但水芋味勝。莖亦可食。”

刀豆:

《本草綱目》摘錄,中草藥圖文知識之補氣篇

刀豆莢

別名為:挾劍豆。

藥用部位:成熟種子。

功效主治:溫中下氣,益腎補元。主治虛寒呃逆(打嗝),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時珍曰:“以莢形命名也。。。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即此豆也。”

又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