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簡單易懂的《認知心理學》

現在開始我們的第一次分享,今天我將從第一印象,帶你來初識《認知心理學》

首先,看第一張圖(P1):

那些簡單易懂的《認知心理學》

當一個人出現的時候,我們對他沒有了解,他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張空白。而出於人的本能,我們就會不斷地在腦海中搜尋相關資訊,來判定眼前的這個人,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於是有了第二張圖(P2):

那些簡單易懂的《認知心理學》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他的衣著、外貌,然後是言談和舉止。

現在是網路時代,而更多的是網路交流。

於是你會發現,有人找你聊天時。更多的,你會先去看他的空間,或者朋友圈。而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還原人物形象,從而獲得安全感。

人的認知是源於思維方式的連貫性,當我們看到A,就會想到B,因此有些名詞或者行為,自帶有行為關聯屬性

如:一個老人在大街上,衣衫襤褸。你可能會想他沒有錢,孤苦伶仃。

或是看到一個男士,身著整齊,手戴名錶,你會自然地想到,他是個成功人士。

又如:在朋友圈內,你看到有人養貓養狗,你會覺得,他好有愛心,很善良。

再如,看到他彈吉他,你可能會想到,他是個喜歡藝術,喜歡音樂的人

如果有人在網路聊天的時候,告訴你,他是退伍軍人,他救過人,你的眼前就會浮現出軍人的畫面,見義勇為。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性關聯,比如,衣衫襤褸 = 沒錢;衣著整齊,手戴名錶=成功人士;

養貓、養狗=有愛心=善良 ;彈吉他=喜歡音樂=愛藝術;軍人= 正直= 勇敢。

而他們具體的有沒有錢,成功不成功,有沒有愛心,愛不愛音樂,勇不勇敢,我們不得而知。

也正是因此有了,所謂的“三個月理論”,在三個月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對人物形象進行還原,漸漸地你會發現,當初和你交流的人,根本不是當初想象的那個樣子

那麼我們所做的這些關聯,有錯嗎?沒有錯,我們所有的關聯認知,都是為了判斷眼前的人是否值得交往。

而這第一印象,在生活中應用也很廣,具體的如:

之前的戀愛行業的浪跡教育:他們主張的就是第一印象的打造,透過外形升級,朋友圈的打造和維護,以此打造高價值和會享受生活的人物形象,來吸引異性。

而反例也很多,很多詐騙分子,會把自己偽裝成退伍軍人,或是描述自己的光榮事蹟,從而給自己附帶上正直、善良的關聯名詞

第一印象,只是認知的初始階段。初始階段基本上是透過自己觀察得到的一些認知,而隨著溝通的深入,便會進入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彼此的生活圈。

後來有了第三張圖(P3):

那些簡單易懂的《認知心理學》

這個第二層,也就是社交圈層。很多時候,周圍的人對我們認知事物,有著無形的影響力。如,你看到一個人,衣著整齊,你可能會對他的第一印象還不錯。

可是這時,旁邊有人告訴你,他是個小偷,剛從監獄出來不久。你可能就會產生驚訝,看不出來他是這樣子的人,你在心中暗下決心:我要遠離他,漸漸對他產生厭惡。

亦或是,有人告訴你,他之前因為救人,見義勇為過。你瞬間會覺得,哇,真的太厲害了,瞬間對他好感加深。

而具體這個人情況的真實性,不得而知

在社交圈層裡,主要分為大兩類,一個是熟悉,一個為陌生。

比如,你在路上走得好好的時候,突然有個陌生人告訴你,你家遭小偷了,你可能會疑惑,甚至一度認為他不正常。

而如果是你家裡人打電話告訴你,你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並且有可能什麼話也不說,匆匆忙忙地趕回家。

而具體有沒有被偷,也不得而知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對待人和事物的看法,會無形中受到周邊人的影響。而信任程度不同,影響也不同。

這個社交認知影響力,在生活也十分常見,如:

戀愛教育的五步團隊:他們主張的就是社交圈。透過所謂的僚機,也就是朋友關係,促進戀愛狀態進展。

在身邊也是,你的朋友可能就說,XXXX地方還不錯,我們去玩一玩吧。你可能起初沒有想法,但是因為朋友的提議,那就去了。

而反例也有多,很多詐騙分子,會利用第一印象,把自己偽裝成正直善良的形象,再加以第二生活圈層,加以輔助。如詐騙電話中:你好,我是XXX的老師///警察,你家孩子在學校//外面,不小心,受傷了,現在已經住院了,需要XXX錢,你轉給我。很多年長的父母,或者沒有辨別力的,很可能就選擇相信了。

隨著認知升級,便有了第四張圖(P3):

那些簡單易懂的《認知心理學》

當有了一二層之後,我們就會對已有的人和物,進行該有的還原和架構,因此也會慢慢就會進入第三層。

第三層也叫自我層,我們透過看到的,聽見的,感受到的,對已有事物進行加工和分析,並加以概括和總結,最後形成自己的深度認知。

如,在男女交往中,你的物件很晚回來。突然有個很好的朋友打電話告訴你,看到你物件和別人在一起,出去玩了。你的反應可能是,他怎麼能這樣子對我。亦或是,不可能,你肯定看錯了,那個應該是他同事,等等

而上述你的判斷和認知,均來自一二層疊加的總和。當你對事物有了該有的認知之後,你就會有自己的看法,於是你很難因他人而改變。往深處講,這個也叫信念,今天在這就不做拓展了。

最後你會發現,我們生活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我們一直都是活在自己主觀塑造的世界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注:附圖的模型是簡易模型,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最佳化和再升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