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鮮活如水蜜桃的韓國女明星自殺,掀起一波新討論,本就漂浮在空氣裡的奇怪言論又多了許多。

「你如果起不了床,那就試試每天出門跑步半小時。」

「你有沒有想過吃那些藥根本多餘?讓朋友偷偷換成維生素片也能起作用的。」

要是有人對躺床上的截肢病人這麼說,多半會換來一句「有病」,但替換成抑鬱,那對方不光能振振有詞,還能一臉誠懇拉來盟友。

聽得多了,我學會回答:嗯,你說得對,我試試。

抑鬱症普及的一大阻礙是有人不信這病是真的,「邊緣病友」輕飄飄的抑鬱經歷散見於各類論壇評論區:

「我以前年輕時也抑鬱過,有錢就好了。」

「考證失敗抑鬱過一禮拜,後來被火鍋巧克力小餅乾珍珠奶茶治好了。」

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這種詭異現象甚至讓我特別珍惜平常的咳嗽感冒偏頭痛:真好啊,總算生了點兒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病。

也算是被人說中了,抑鬱症的一個特點就是自我懷疑:「我這就抑鬱了?感覺也不是很抑鬱啊。」有時我也這麼想。

只不過是時不時感到疲憊,只不過是難以集中注意力,只不過是做熟做慣的工作變得吃力,只不過是慢慢地演變成只想躺下,只不過是有時跟人說話像隔著玻璃罩子,只不過是跟人打交道變成擔負。

為什麼會像是被壓在水底,動一動需要很大的力氣?

為什麼又沒缺胳膊沒少腿的,會變得那麼懶?

總之就是,覺得辛苦,又為這種一動不動的辛苦感到羞恥。

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完成工作之外,我沒有動力和興趣做其他任何事情。吃飯、遊玩以及娛樂,我都喪失了從中獲得樂趣的可能。總是覺得物理性的疲憊,這種疲憊強到讓我覺得自己即將凝固起來,需要一些力量去阻斷或溶解它。

有時候不吃晚飯就躺下來,一開始睡不著,再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夜裡十一點,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可能我對病發後知後覺了。

比如生日過去半個月多,而我一直不能著手拆開丟在沙發上的禮物們。

比如洗好的衣服在洗衣機裡已經超過72小時,而我每隔幾個小時都在計劃要晾曬它們。

比如我牴觸整理搬家後的住處已經長達4個半月了。明天找找病歷本,不行就約個複診吧。」

病友們差不多都交出過這樣的自白。

就像抑鬱量表裡提到的,生病讓人花更長的時間開始做一件事。「啟動性差」和「容易累」讓人顯得懶,而它們都跟內分泌相關。比較簡略地說,抑鬱症病人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低慾望和啟動慢,血清素濃度低影響神經元交流,更容易心力交瘁。

所以有朋友諮詢自己是不是得病時,我給的建議都是:去醫院,真得病了就吃藥。

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並不是換成維生素片也能行,藥物真實地調節內分泌。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有部分抑鬱病人開始看病吃藥看似生活步入正軌後,「突然」就自殺了。

突然只是針對其他人來說,病友們都知道,藥物說明書的第一頁就寫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抗抑鬱藥物增加了患者自殺觀念和實施自殺行為的風險。「我終於有力氣做這件事了。」

但還是要吃藥啊,相比於機率極低的風險,藥提供的活力太珍貴了。

而對於所有願意瞭解抑鬱症的人,大概記住一句話就足夠:

抑鬱的反義詞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天知道撞見這句話的時候我有多高興:沒事,真好,我不過是生病了,吃藥治病就行。

真想生點兒心知肚明的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