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真的是“驚弓之鳥”?

文:程天華

編:金兆豐

在CCTV的一個紀錄片中曾有這樣的記錄:2018年《柳葉刀》釋出一篇文章顯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抑鬱症就診率不足20%,抑鬱症的識別率不足50%,接受治療的不足50%,其中50%能夠被治癒。這意味著在100個患有抑鬱症的人中,僅有20位會去尋求心理幫助,這20位中會有10人被正確識別為抑鬱症,10人中僅有5人接受治療,5人中有一半會被治癒。看到這個數字,想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嘆一口氣,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心境低落是有原因的,而主動求助心理諮詢的話,會不會有更多被治癒的人呢?

近年來,群眾對於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從臨床上就能明顯的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求助者主動來尋求幫助。

而且就在前不久,

國家教育部明確將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專案

,這一檔案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讚譽。

家長真的是“驚弓之鳥”?

教育部檔案截圖

然而,國家呼籲不應該只是口號,教育部門也不能僅為了完成教育目標而忽視國家這一呼籲的初衷。

昨天日,有這樣一條新聞,長寧區多所中小學校為響應國家抑鬱症防治的呼籲,向中小學學學生中發放抑鬱症篩查問卷,不料許多家長反應題目中有大量引導自殺的類目與題項,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發現孩子對自殺的瞭解和興趣有所增加,從而對此舉提出抗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家長小題大做?

家長真的是“驚弓之鳥”?

經瞭解發現,

該問卷120道題目中有近40道與自殺相關,涉及到關於自殺的計劃及各種細節,包括保險,遺囑

……並且自殺題項設有觸發條件全部一覽無遺。

值得注意的是,

該問卷中的大量題目引用於Beck自殺意念量表

,量表本身的題目沒有問題,不過

該量表原本應在臨床中用以評估精神病人的自殺意念,且該量表明確規定適用範圍應在17歲以上的人群而不是小學生。

這當然不是家長過於擔憂的問題!!

學校作為教育試點響應國家號召當然值得鼓勵,這一舉措無疑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防治最有效的方式,這一舉措也足以看出國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度以及堅決執行的決心。

但是教育部門明文指出,要建立抑鬱症防治服務與評估的完整體系,不僅要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還要與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合作。這警示我們中小學教育機構要審慎選擇評估量表,並在專業心理諮詢師指導下使用,對於有心理困擾的同學及時疏導。

那麼在心理健康排查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保密性原則

,任何機構都應當切實保障學生的個人隱私問題,向學生說明不會將個人資訊透露出去,學生只管按照自己的個人實際情況作答。

其次,一定要

科學引用量表

,量表中每一道題目都不是一拍腦瓜想出來的,經典量表的字眼都經過了仔細推敲。現在用於臨床的心理篩查很多都是國外的量表經過漢化得來的,那麼翻譯之後的量表是否適用於中國本土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信效度的檢測和一些條目的增加或者刪減等。所以

中小學生儘量不要隨意自行從網上作答量表,若量表中有引導性詞語嚴重的話會對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產生危害。

中小學心理測驗量表的制定與篩查是否需要一個專門機構來負責與管理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再次,

量表的使用一定要分清適用人群,

比如韋氏智力測驗、埃森克人格問卷、中國比內測驗均分為成人版本與兒童版本;

還有些量表僅能在臨床上經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若非要用於一般人群中,量表應當考慮設定觸發機制,如上新聞中應當在第一個自殺意念題目中填寫“否”之後自動跳過其他自殺題目,一來節省時間,二來學生不會過度暴露在充斥著“自殺”字眼的問題中。

最後,篩查大多是最近一週或兩週、一個月等等,若抑鬱得分高有可能說明最近有抑鬱傾向,但具體還需臨床醫生做診斷。若量表結果中表明抑鬱得分較高,一定要建議學生主動向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尋求幫助,若情節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量表是心理諮詢的輔助而不是主要手段

量表篩查不是最終目的

希望早日實現心理健康有所防有所治

END

作者簡介

PROFILE

程天華

助理心理諮詢師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濰坊醫學院心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跨臨床與亞臨床群體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entre for Transdiagnostic Mental Health Research)在讀碩士(應用心理學專業)。

本科及碩士期間完成了心理學課程培訓,接觸並學習了三十餘例諮詢案例(累計個案時長50,督導時長8),學習並實踐了抑鬱症的行為啟用療法。

研究生期間擔任本科生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助教。目前在臨床心理科接受心理諮詢培訓,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經驗。

家長真的是“驚弓之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