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頻發 心理情緒更需關注

2021年1月1日,某昔日知名童星發生猝死,年僅25歲,

2021年3月5日,某知名網紅在拍攝公益影片時猝死,年僅29歲,

2021年3月14日,臺灣某知名男演員在演出期間不幸猝死,年僅41歲,

……

心源性猝死頻發 心理情緒更需關注

近年來,心源性猝死呈現出“低齡化”的發病趨勢,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過度勞累導致精神壓力大成為中青年人群常見的生活狀態。由此引發的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情緒狀態正是各類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心血管病知名專家胡大一教授,1995年首次提出“雙心醫學”的概念,指出心血管疾病和心理情緒方面因素相關聯,強調臨床治療中在關注患者軀體疾病的同時,也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無獨有偶,祖國傳統醫學中,也有“身心”與“情志”的整體治療觀念,強調“心神不寧”可以引起心中悸動,驚惕不安,不能自主,或脈搏三五不調的一種病證。

隨著“雙心醫學”的理念不斷被更多人接受, “雙心門診”“雙心查房”等服務模式相繼出現,但要培養出既懂心臟又懂心理的臨床“雙心”醫生,任重道遠。調研資料顯示:綜合醫院內科醫師對高血壓患者伴發焦慮抑鬱情緒的識別率僅為10。9%。對此,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出,中、西醫需取長補短、相互結合,這才是雙心疾病最便捷的治療方式。

在一項對80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合併焦慮抑鬱患者治療的研究中,治療對照組給與常規治療加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抗焦慮抑鬱,治療組加服中藥心可舒片,觀察四周後,治療組焦慮、抑鬱障礙均有明顯改善,SAS(國際Zung 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由53。42±9。15降至29。57±6。74,SDS(抑鬱自評量表)評分由 52。17±10。82降至34。22土8。26,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 < 0.01)。實驗表明,心可舒片在改善心血管疾病臨床症狀的同時,可以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改善。同時,基礎研究發現心可舒作用機理與保護血管內皮、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有關,是臨床醫生防治雙心疾病的良好選擇。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0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萬,高血壓2。45億。心血管疾病正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可以使醫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疾苦,最大程度的減輕患者痛苦,有利於患者的預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