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被描述為手工烘焙時,這意味著什麼?| 【商業案例分析】

隨著第三浪潮咖啡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影響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咖啡師、烘焙師和消費者開始對咖啡背後的故事感興趣。特色咖啡烘焙師越來越傾向於在他們的品牌中傳達他們的工藝和對細節的關注。諸如“限量”、“工匠”和“手烘”這類宣傳語。

當咖啡是“手工烘焙”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

那麼,當咖啡被描述為“手工烘焙”時,這意味著什麼?在烘焙過程中,是否有不同的工藝或秘訣?還是說,這只是營銷策略的一部分,暗示著烘焙者要更加用心或品質更高?如果讓商家解釋“手烘”,實際上對於定義是缺乏共識的。

2016年美國烘焙冠軍託尼·奎里奧表示,對於這個詞應該是什麼意思,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共識。對我來說,手工烘烤只不過意味著手工操作和數字操作結合,一定程度上用手工控制。想給手工烘焙貼上標籤或下準確的定義並沒有一個標準。我們要的,不過是一個好聽且看起來很牛X的故事。

比如,為了某種咖啡,你花了多少時間一絲不苟地將最完美的口味或種類組合在一起,在每一個步驟中,你的雙手都一絲不苟,從生豆的挑選到最終咖啡的風味,全程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僅僅把生豆丟進機器,把它烘焙好即可。然而,歷史上的烘焙業,本身也就是手工完成的。科技的進步,除了做少量的樣品,其實已經沒有必要讓全程人工去烘焙。

所以,手工烘焙,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樹立一套引人入勝的營銷策略。那麼,在沒有具體標準的情況下,它只是咖啡行業眾多流行語的一個,這是市場營銷?

當咖啡是“手工烘焙”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把“手工烘焙”與“手工咖啡”的概念進行比較,“手工咖啡”通常與規模較小的獨立烘焙店和咖啡館聯絡在一起。這是中小企業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手工烘焙”意味著在實踐中有專業的人參與,且比平常更多。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個人接觸可能會吸引一些人,但任何額外的手動控制意味著不夠純粹。

咖啡風味的穩定標誌著烘焙師的技巧。買一袋咖啡,下次再買,依然是相同的風味。而看到“手工烘焙”或“小批次”這樣的術語時,另一層意思就是你下次可能再也買不到一樣的咖啡了。“手工烘焙”並不意味著它具備更好的質量。

第一臺滾筒烘焙機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埃及,當時人們用一個手動曲柄來旋轉咖啡豆,甚至可以讓咖啡豆暴露在高溫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種設計迅速傳遍了英格蘭、法國、義大利和荷蘭,之後又傳到了歐洲殖民地。

然而,在此之前,咖啡是在一個薄金屬或陶瓷平底鍋中烘焙的。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15世紀,人們認為它起源於奧斯曼帝國和大波斯。豆子在平底鍋裡攪拌,但是自然地,這在加熱時就不那麼精確。

今天,大規模銷售咖啡的烘焙廠都會使用烘焙機,一般產量從1公斤到100公斤以上不等然而,問題依然存在: 在整個烘焙歷史中,人們是在什麼時候停止手工烘焙咖啡?可以說,隨著專用烘焙軟體或電力的引入,咖啡不再是真正的“手工烘焙”了。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咖啡不再使用平底鍋烘焙的那一刻。

當咖啡是“手工烘焙”的時候,這意味著什麼?

實際上,傳統的咖啡烘焙技術仍然存在生產國最為明顯。在衣索比亞,咖啡有時仍然放在火上烘焙,這幾乎是一種帶有“儀式性”的活動。低燃燒的火,基本上只使用木炭,圍繞著在平底鍋裡烘焙咖啡的緩慢過程,可以聞到咖啡烘焙中產生的香氣,看到咖啡顏色變化的緩慢完整過程。咖啡經過烘焙後,用研缽和研杵將其壓碎然後沖泡。

這種慢工細活的方式,你能夠手動控制產生想要的風味,專業咖啡行業的許多人會認為手工烘焙或手工製作的咖啡可以批次生產。情況並非如此,味道的控制很難,這種追求並不侷限於烘焙爐的規模,而在於是否能保持穩定的品質。

當手工咖啡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時,消費者會期待什麼?其實無外乎是自己喜歡的味道,豆子的品質是否能一直穩定。對於很多人來講,手工還是機械,真沒那麼重要。但這些概念已經咖啡文化的一部分,終究有人願意為其買單。

這其實和茶一樣,商家在宣傳大師作,實際上不傻的人都知道,幾噸幾噸的出貨量,大師有三頭六臂也不會這麼高產的。如果還是願意消費,那就是在於他品質有保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