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什麼要殺開國功臣?原因是什麼

自古以來,開國武將們總是很難安享太平到老,“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說得便是這樣一個“不甚公平”的歷史定律。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疑心堪比曹操之人,在他確立了太子的人選後,便替子孫考慮起如何才能讓大明江山永固的問題。因為太子朱標老實仁厚、孫子朱允炆也善良柔和,所以朱元璋非常擔憂日後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大將會成為“威脅”朱氏皇權的障礙。

彼時,善於佐勸朱元璋的馬皇后已逝,朱元璋固執地認為只有將功臣們誅殺除盡,才能讓子孫穩坐江山,因此,

朱元璋在60歲之時,便開始對廖永忠、劉基、李善長、胡惟庸、藍玉、馮勝、傅友德、葉升等逐一大開殺戮,使得當初同其一塊打天下的兄弟們絕大部分都落了個被趕盡殺絕的下場

朱元璋的功臣和親信中,

最後只有6人倖免於難,

這6人之中,徐達、常遇春、耿炳文是朱元璋完全信任的武將,曾擔任過貼身御衛的郭英和沐英都是朱元璋的知根知底的心腹,

然而信國公湯和雖然也屢被朱元璋暗中提防。

低調聰明的湯和懂得審時度勢、急流勇退,主動交出兵權並提出告老還鄉,此舉不僅讓龍顏大悅,而且還成功地讓湯和保全了身家性命,榮歸鳳陽故里,得到了善終的結局。

驍勇善戰、殞身不恤的湯和對太祖朱元璋有擁戴之功

公元1326年,湯和出生在安徽鳳陽境內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之中,據說,

湯和的家與朱元璋的家僅有一街之遙,兩人自幼便相識,湯和比朱元璋要年長3歲

。小時候的湯和就比較與眾不同,他喜歡騎馬射箭,而且在一群玩伴之中特別有號召力,長大成人後的湯和更是有勇有謀、英武過人。

1352年,27歲的湯和帶領著與自己情同手足的10餘名兄弟,一起投奔了郭子興所拉起的那支義軍隊伍。湯和勇謀過人、屢立戰功,因此很快就被郭子興所重用,被封為千戶。

湯和在閒暇之時,突然間想起了兒時的玩伴朱元璋,於是便修書一封,將朱元璋也招入了郭子興的帳下。

朱元璋於亂世之中總算登上了一個可以建功立業的平臺,他十分珍惜這樣的契機,在軍中盡情地揮灑才智,迅速從一群年輕計程車兵中脫穎而出,

惜才的郭子興看好朱元璋,很快就授予朱元璋鎮撫一職,階位在湯和以及很多同齡將士之上

當時,那些義軍將士多數都與朱元璋出身相同、年紀和履歷相仿,

很多人都不願意被朱元璋所指揮任用,唯有湯和站出來表示願聽命於朱元璋。可想在當時的情況下,湯和的表態和支援對於孤掌難鳴的朱元璋來講不啻於有擁戴之功。

郭子興有意歷練朱元璋,便讓朱元璋帶領一隊人馬征討元軍。湯和追隨朱元璋橫渡長江、攻佔南京及鎮江等地,每每出戰總是殞身不恤、大敗元軍,最終成為了統軍將領。

彼時,身為元帥的朱元璋表面上冷峻嚴肅,但私下一定對湯和的種種舉動感激不已、記掛在心。

不邀功不請賞,即便面對差別待遇,依然選擇平靜接受

公元1368年,叱吒一方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制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完成登基大典後,太祖迅速帶兵平定了川甘雲等邊陲之地,統一了全國的政權。

在江山已穩的太平日子裡,朱元璋想到了對多年來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良將逐一進行封賞,於是

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共封了6位國公,28位侯爵以及2位伯爵

不過可惜的是,6位國公里居然沒有湯和,湯和只是位列於28個侯爵的隊伍中,爵位名為“中山侯”,

至於湯和後來被尊稱為“信國公”,也是8年之後的事了。

在大明建制後的首次犒封大典上,

儘管忠心耿耿的湯和受到了皇帝的差別對待,可他卻並不介懷,選擇平靜接受

湯和在受封侯爵之後,一如既往地忠心輔政,不僅將朱元璋交辦的任務完成得盡善盡美,還時常主動向太祖做自我檢討。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裡,這樣的湯和特別“識趣”,湯和的一貫表現讓疑心頗重的朱元璋甚感放心,於是,才有了洪武十一年,湯和被敕封為“信國公”一事。

謹慎低調的湯和處事皆順聖意,換來的是天年得養、老而善終

明太祖朱元璋年紀漸長後,眼見盛世之太平,卻心憂社稷之長遠,最擔心那些權謀在握的老臣們有不軌之心、染指江山皇權。

聰明的湯和最先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他從功臣堆裡第一個站出來,叩首請求道:臣日漸衰邁,早已不復當年之勇,還請聖上恩准老臣辭官還鄉、頤養天年。

湯和的請奏正合朱元璋之意,於是朱元璋不但當即准奏,還厚賞了湯和,並要求他日後每年都要回京覲見。

湯和帶著妻兒老小,載著皇帝的賞賜,也算是榮歸故里。可湯和卻並沒有因為離開了朝堂而放鬆了警惕和顧慮,他知道多疑的皇帝一定在自己的身邊安插了耳目。

因此,湯和不但告誡家人僕從謹言慎行,而且為了裝成一副安於享受平民之樂的樣子,

湯和還在70歲的高齡之際,在家中養了百餘名妻妾——如此一來,皇帝一定會認為湯和已經無心於權勢、只求一夕之俗樂。

滿頭白髮的湯和的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但他謹遵聖命,年年都會如期入京覲見。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抱病的湯和在家人的陪伴下硬撐著羸弱的身體覲見了朱元璋,湯和已經病得無法言語,只能不停地向皇帝叩頭行禮。

朱元璋撫摸著湯和枯若干枝的手背,想起往昔68年的歲月中兩人的戎馬情誼,不禁百感交集,老淚縱橫。

從那以後,

朱元璋徹底對湯和撤銷了防備和懷疑,湯和也因此而得到了善終,於洪武二十八年平安終老。

星海如流,歲月成碑,年少時的義無反顧和風雨同程,讓策馬從徵的朱元璋和湯和成了好兄弟,那時的相互支撐、並肩為戰,純粹且簡單,沒有名利雜念、也沒有權衡以及私慾。

而光陰輪轉之後,朱元璋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並攀上了皇權高位,比其年長3歲的湯和卻成了人臣。

君臣之別讓原本親密無間的兄弟情變得疏離,也有了猜忌和存疑,可在湯和的心底,大概是對朱元璋這位“識於微時”的特殊兄弟懷有著極大的理解和體諒,他懂得在朱元璋需要他的時候做到衝鋒陷陣、殞身不恤,也懂得不爭不搶、急流勇退的保身之理,最終成了朱元璋手下為數不多的能得善終的開國名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