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現在有種戲言總愛說:雖然蘇聯早就沒了,但蘇聯“內戰”,可一直在打。

中亞那邊,早在蘇聯解體前夕,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在邊界地區就已經開始擦槍走火,後來又爆發了多輪邊境武裝衝突,至今仍舊沒有徹底消停,折騰了30多年,結果基本都是“雙輸”。

還有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也是從蘇聯垮掉之前就開始私自“大打出手”,之後一直衝突不斷。最近的一次是不久前的2020年9月,兩國圍繞納卡地區歸屬的交戰,當時的戰場烈度,可是不低;

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另外的一個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也不安穩。1990年代初,在蘇聯解體後的武裝衝突中,直接“生出”來了一個“阿布哈茲共和國”;到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俄格戰爭爆發,又“生”出來了一個南奧塞梯共和國(當然,以上“兩國”聯合國都沒承認)。

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再者,就是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衝突和戰爭了。從2014年第二次顏色革命起,克里米亞公投入俄,頓巴斯地區燃起了戰火,而到了2022年,竟然直接變成了一場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戰爭。。。。

對於俄烏衝突,除了外部勢力別有用心的插手和煽風點火外,很多人都認為,問題的根源,來自於蘇聯成立之初的民族識別和劃分政策。

畢竟,跟其他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不同,東斯拉夫“三毛”,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他們同源於一個老祖先——中世紀的基輔羅斯;

加之,在漫長的沙俄時代,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沒當過獨立的政治實體,而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均屬於沙俄內部的行政區劃,而非芬蘭大公國的那種相對獨立的自治體。

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比如烏克蘭,近代的時候,總被稱為“小俄羅斯”。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俄語都是官方用語,也屬於絕大多數城市人口的母語。反倒是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因為使用面太窄,很多近代的東西,無法充分表達出來,以至於一度淪落成了農奴和鄉間佃戶之間交流的語言,透著一股子“土味”,被稱為“鄉巴佬的話”。

然而,即便他們都習慣說俄語,主要信仰東正教,但要直接去跟俄羅斯族劃等號,放在20世紀初,仍舊是很難實現的。

從1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近代民族主義理念的傳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內部都興起了民主主義思潮。與此同時,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還專門培養和扶持了大量烏克蘭人用來分化俄國。

正如德奧希望的那樣,這招確實很有效,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直接提出了獨立建國的“目標”,並積極付諸實踐。

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18世紀末,波蘭被瓜分後,除部分西部領土外,如今的烏克蘭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歸沙俄帝國直接管轄

比如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保爾英勇戰鬥的物件——白匪武裝,其頭目彼得留拉,就曾經主持過烏克蘭民族主義割據政權,趁著俄國革命的亂局,在基輔建了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並自任領袖。

結果,彼得留拉馬上受到了舊沙俄白軍勢力和蘇維埃軍隊的雙重打壓,不得不同時和鄧尼金的白軍、布林什維克軍隊兩線作戰。

那時的彼得留拉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規律,直接投靠了德國和奧匈帝國——沒成想,這兩個看起來威風凜凜的歐洲強國,自己卻先垮了。

2019年初的時候,為了拉攏民粹分子為自己投票,季莫申科還專門到彼得留拉黨羽的念碑處敬獻花圈

幾乎在同一時期,白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們,也成立了白俄羅斯大拉達國。雖然這個政權實體早在1919年就被蘇維埃軍隊推翻,但那套“領導班子”,卻異常堅挺,甚至一直撐到了21世紀,如今還在美國繼續著維持這個流亡政府(現在叫做所謂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因此,烏克蘭、白俄羅斯的民族意識,並不是在蘇聯搞了民族識別後才形成的,20世紀初的沙俄帝國境內,民族主義的思潮已經出現並形成了一定規模,烏克蘭人、白羅斯人等等民族都曾試圖建立過獨立政權,但最終,無不淪為了某些大國的傀儡,曇花一現後慘淡收場。

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樣,女性都喜歡頭戴花環

也正因為曾經的沙俄帝國民族眾多,併產生了不少的獨立苗頭,蘇聯成立之初,列寧和斯大林等領導人才逐步摸索出來了這麼一套“工作方法”——用階級高於民族的敘事方式,保持全域性的統一和中央集權。

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這樣的操作,就是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主要紐帶,用以團結舊帝國的板塊,然後組成一個新的聯邦。

即,主動承認不同民族的存在,然後在不同民族聚集區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再由各個民族的蘇維埃共和國組成一個“無產階級聯盟”——蘇聯。

結合當年的客觀環境來看,莫斯科方面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民族識別政策總體上還是比較科學的。那種認為一紙政令就能讓民族自動融合的想法太過幼稚,不但非常難以實現,而且還很容易激起當地民族主義者們的抱團反抗,不利於大局的穩定和政權的持續。

蘇聯畫報上的立陶宛少女。立陶宛是離心力最強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當然,同樣得承認的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俄聯邦境內的民族以及蘇聯對中亞地區的民族識別和劃分,確實存在著明顯的弊端。

比如下圖是1924年10月蘇聯管轄的中亞版圖,當時一共只有三個民族劃分——哈薩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則都是後來蘇聯強行“識別”出來的民族和疆域,連帶著的一系列問題,搞得至今麻煩不斷。

畢竟,什麼事情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蘇聯的民族政策,並不可直接用非黑即白的標準進行判斷,實際情況還是非常複雜的。

難道你確定自己就比“革命導師”更聰明嗎?

另外,還要捋清楚這麼一個事實——曾經的蘇聯並等於俄羅斯,或者說“俄羅斯主宰了蘇聯”這類的觀點,都是很片面的。

蘇聯,並不完全以俄羅斯為中心,這從其最高領導人中就能充分體現。

簡單舉幾個例子。

列寧:父親一半俄羅斯族一半卡爾梅克(蒙古)族血統,母親有俄羅斯、德意志血統;

想當年, 蘇聯為何未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識別成一個民族

列寧兒時(最右邊的男孩)的全家福,他爸爸帶著明顯的東亞相貌特徵

斯大林:喬治亞人,被認為有奧塞梯血統;

赫魯曉夫:俄羅斯族,但14歲時遷居到了尤索夫卡(烏東的頓涅茨克),曾在烏克蘭長期工作生活;

勃列日涅夫:烏克蘭族;

安德羅波夫:一半俄羅斯,一半的亞塞拜然血統(他媽媽是亞塞拜然族);

契爾年科:來自西伯利亞的烏克蘭後裔。

照片裡的大佬們,幾乎都不是純俄羅斯族

戈爾巴喬夫:出生在南俄農村的一個烏克蘭與俄羅斯族混合的家庭。

此外,換個角度,再按時間捋順:

1917年十月革命後的紅色政權,被稱為蘇俄;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這時才有了蘇聯。

此後,中亞地區各國,再後來的波羅的海三國等等,在完成本民族的社會主義革命後也申請加入了蘇聯(當然有的可能不太情願,比如波羅的海三國)。最終,總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被團結在了一面紅旗下,互稱兄弟,為一個偉大理想而共同奮鬥。

也就是說,蘇聯立國的基礎,正是最早入盟的這三個東斯拉夫民族各自的革命勝利。

那麼,如果不承認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蘇聯的組建在法理上和邏輯上,也都是不成立了。

試想,如果一戰後各國的蘇維埃政權都能生存下來,蘇聯甚至還有可能會包括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而當年蘇聯的“偉大理想”,確實也是這麼規劃的——最導師們進行國家結構設計時,一個主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蘇聯吸納新的加盟共和國的潛在可能性。

所以,在曾經的蘇聯的“偉大理想”中,這個用“東斯拉夫化”來整合基輔羅斯“俄烏白”三族的操作,格局實在是太小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