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公元前206年,經過蕭何推薦,劉邦隨即建臺拜將,任命治粟都尉(管理糧餉的官職)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是最高軍事武官。

問題在於,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行動關乎劉邦生死,韓信不名一文,更無實際戰績,為何劉邦如此重用韓信?君不見,戰國趙括名氣沖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卻讓趙國敗於長平之戰,一戰毀盡趙國根基,難道劉邦不怕韓信是趙括第二?其實,劉邦“重用”韓信的原因,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這也導致後來韓信主動要求封王。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鴻門宴之後,項羽進入咸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他為了安撫各路諸侯,一共分封了18個諸侯王。其中,備受項羽忌憚的劉邦,被分封到了偏遠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同時將三位秦國降將分封在關中地區,堵住劉邦東出的通道。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縱觀天下英豪,首先排除了婦人之仁的項羽,和其他一干諸侯,其次將目光瞄向了形勢嚴峻的劉邦,於是韓信棄楚投漢,從項羽陣營跳到了劉邦陣營。從劉邦奪取江山的結果導向來說,韓信眼光的確不凡,能夠發現劉邦陣營的潛力。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然而,投奔劉邦陣營之後,韓信卻一直不受重用,乃至差一點就被斬首,幸好夏侯嬰見他不凡才刀下留人,後來夏侯嬰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沒有覺得韓信有何特殊之處,於是韓信依然不受重用,《史記》雲“言於上(劉邦),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由於劉邦將士多是關東人,不願遠走他鄉,於是在去漢地的路上,很多將士放棄追隨劉邦,趁著夜色紛紛逃亡,其中不受重要的韓信,覺得劉邦並非明主,就也跟著逃亡。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與韓信有過交談的蕭何,深知韓信是大才,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導致劉邦以為蕭何也要離他而去,最終蕭何追回韓信,勸說劉邦不能怠慢,要以國士之禮、之職待他,接下來才有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的一幕。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上述歷史中,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夏侯嬰推薦韓信後,韓信沒有得到重用,為何蕭何推薦韓信後,韓信立即得到如此重用?

首先,推薦人的分量不同。蕭何是劉邦集團的二把手,地位遠非夏侯嬰能比。其實今天也是如此,一個公司的二把手推薦,與小主管推薦,得到的重視程度肯定不一樣。

其次,蕭何很隆重地推薦。他向劉邦推薦說韓信是“國士無雙”,奪取天下的關鍵人物,但劉邦只是說“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卻認為職位太低,最終還是留不住韓信,於是劉邦才說讓他做大將。隨後蕭何勸說,劉邦答應搭臺拜將隆重任命韓信。換言之,劉邦非常信任蕭何,以及需要給蕭何臉面,故而在蕭何一再勸說下拜韓信為大將。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第三,前後形勢大不相同。夏侯嬰推薦時,劉邦陣營還算比較穩定,但蕭何推薦時,劉邦陣營逃兵眾多,這時緊要事情之一是穩定軍心,夏侯嬰、周勃等老弟兄肯定跟隨劉邦,其他人就需要安撫了,而任命棄楚奔漢、又剛剛逃亡的韓信為大將,無疑最能安撫人心,最能給人希望。因此,蕭何勸說劉邦重用韓信時,可能也點出了這方面的因素。

第四,重用需要打上引號。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之後,其實並未給予實權,只是將韓信視為參謀之人。之後,韓信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弱點,以及如何攻取三秦之地,《史記》雲“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可見,劉邦沒有給予韓信實際軍權。

總之,由於劉邦信任蕭何,加上當時軍心不穩,於是才任命韓信為大將,但韓信畢竟沒有實際戰績,且又是剛剛投奔過來的人,因此劉邦沒有也不敢將軍權、或部分軍權交給韓信。換言之,當時韓信的大將軍職位基本上是一個空架子,名不副實,有才華的話劉邦繼續使用,若是草包對劉邦影響也不大。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劉邦攻取三秦之地時,韓信主要是獻計之功;出關之後,劉邦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降漢,以及漢軍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韓信在此過程中貢獻不明,但大機率是沒有什麼顯著的貢獻。

真正的轉折點是彭城之戰。劉邦出關之後氣勢洶洶,率領56萬兵馬攻打西楚,最終卻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率領的3萬兵馬打的一敗塗地,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瓦解。更為嚴峻的是,彭城之戰失敗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趙王歇、魏王豹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其中魏王豹還切斷了漢軍的退路,由此導致反楚形勢急劇逆轉,劉邦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陷入人生最低谷。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迫不得已,派遣韓信與曹參出兵攻打魏王豹,由此韓信龍歸大海,盡展軍事天才本色。其中,劉邦派曹參輔佐韓信,固然是人盡其才,但曹參是劉邦老兄弟,因此未嘗沒有監督、牽制韓信的意味在裡面。

起初,劉邦給韓信多少兵馬,史書並未交代,但當時劉邦剛剛大敗,估計給韓信的兵馬很難超過5萬,後來雖然又增兵三萬,但韓信拿下魏國後,灌嬰率領的騎兵團又返回劉邦處。然而,韓信就率領這幾萬兵馬,攻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逼降)、齊國,並發展出數十萬兵馬。

可以說,劉邦給了韓信一些創業基金,然後韓信還給劉邦一個奇蹟,幫助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正因為如此,韓信才會“以要挾的方式”主動要求封王,主動要求做齊王。客觀地說,韓信要求並不過分,但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刻的要挾,讓劉邦非常不爽,這為韓信的悲劇結局埋下了隱患。

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原因, 被史書隱藏得太深, 難怪韓信會要封王

總而言之,所謂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裡面其實含有很多水分,隨著韓信的能力展現之後,劉邦才愈發重視韓信,並在垓下之戰中將漢軍全部交給韓信指揮。

其實,古今真正有水平的領導都是如此,即便是心腹之人推薦的“天才”,領導也不可能真的將大權交給一個剛入職、沒有戰績的他,只有做出成績之後,領導才會愈發重視,真正的給予大權,霍光、諸葛亮等莫不如此才獲得大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