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引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要說古代文人筆下中國的大好河山哪個最吸引人,那當屬身處煙雨江南中的揚州了。尤其是在唐代以來,更是有“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說法,一是春天的揚州萬物復甦,柳絮如煙,二是在這豔麗的春景裡還有的是比景色更美三分的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詩人來到此地都是懷著滿腔的柔情,而離去的時候則是滿心滿眼的不捨,

唐代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離開揚州赴任長安之時就作下了引言中的這首千古名句。

雖說是赴任走向仕途,但杜牧卻是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一步三嘆,對揚州女子有著滿滿的不捨。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在與相好的名伶分別之時,杜牧極盡其才,把她描述成全揚州最美的女子,才

十三歲但是就像二月初枝頭的豆蔻一般豔壓群芳,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站在人群中。詩中明確體現“豆蔻年華”的相應年齡,即“十三餘”,此後古人便將“豆蔻年華”喻為13歲女子,豆蔻二字,是什麼意思?

尤其是在杜牧之後人們一提到豆蔻,就不由得聯想到江南女子,想十三四歲年紀卻美得年輕美得熱情的姑娘。這其中又有什麼關聯?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一、豆蔻是什麼意思

豆蔻是一種植物,葉子大片而厚實,春季裡會開著淡黃色的小花,

潔淨素雅,在揚州隨處可見。並且種類繁多,顏色各異,不過無論是何種品類的豆蔻都是在二月份開化。也就是說

在揚州的2月,幾乎隨處可見含苞待放的豆蔻。杜牧在此地送別之時定是一抬眼就看到粉嫩水靈的待放豆蔻,

也難怪他一開口便是將妙齡少女比喻成豆蔻而非其他玫瑰或者石榴之類的別的花朵或者植物。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而在民間,豆蔻還有另一種別開生面的解釋。

豆蔻在民間又叫做“含胎花”,因為豆蔻在沒開花的時候就是一個個飽滿的花骨朵,宛如“含胎”一般,

看起來圓嘟嘟的十分惹人喜愛。尤其是紅色的豆蔻,在這裡是最明顯的。而且

從紅豆蔻花的結構來看,是由合併起來兩半並蒂花蕊構成的,更為其增添了幾分男女之間互為伴侶的情意。

有詩云

“結就同心蕊”,

所寄予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這裡的“同心蕊”指的就是紅豆蔻的並蒂花蕊。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二、豆蔻與妙齡女子的關係

豆蔻在春天就到了花期,所以在杜牧之前也有不少文人將它代指春天。

早在唐宋時期,豆蔻就已出現於詩詞作品中,但多數只是作為春日的一種景色,來渲染全詩的春天氣息,這時候的豆蔻還沒有和妙齡女子聯絡在一起,尚不具備典型意義。而

杜牧筆下豆蔻就專門來代指開放於初春的豆蔻花,他是成功塑造這一意象的第一人

。在《辭海》中有記載道“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可見這個釋義已經在文學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認知中成為了典型。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從人一生的軌跡來看,13、14歲的少女正值人生之初,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齡,而豆蔻也在一年之初“二月”開花,因此用二者來作對比,是十分恰當的。

所以詩人以未開之豆蔻花來譬喻少女之美而少,實乃妙絕。正是由於這個比喻太過貼切,使得豆蔻之喻獲得了後世文人的一致推崇,乃至人們總會把十三歲左右的少女與豆蔻聯絡在一起。說明杜牧所創造的豆蔻意象已深入人心,而豆蔻梢頭或豆蔻也成了後世文人競相使用的詞語。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也許有人會覺得不解,13歲尚未成年,為何要作這種讓人浮想聯翩容易引起歧義的比喻?事實上,

在古代無論男女都是早婚的,15歲就能結婚生子,因此13歲來說在當時也不算是小孩子了。

只是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13歲還是“幼兒”。而在古人眼中,看到正值最好的年紀的少女們,就總是不自覺地聯想到含胎的豆蔻,而她們可愛的姿態,甚至讓人覺得本作為植物的豆蔻也蘊含人性,變得嬌羞起來。

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詞是怎麼來的?詩人杜牧寫下的一首千古名句

結語

佛曰:一花一世界。在豆蔻的世界裡,有在當時的蠻方之地到溫潤秀麗的揚州大覺驚奇的北方人,也有思念揚州一草一木歸心似箭想要回到故里的南方人,既有嬌羞的妙麗少女,也有多情不捨的文人墨客,有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也有情同手足的患難之交。

這是一個花的世界,同時也是建構了我國古往今來詩詞大觀的文學世界,讓人感嘆文字的魅力的同時,對已逝的青春時光有了更深切的認知。

參考文獻:

《辭海

《贈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