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到底有多低可以說都是可以物化的男性附庸的附庸

勞動婦女最光榮

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社會勞動因為體力勞動佔絕大多數,女性先天佔有弱勢。女主內、男主外不約而同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認識。

就是因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女性因為生產力低下,甚至被剝奪了生產權力的情況下。女性社會地位遠低於男性。女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都是可以物化的男性附庸。

綁小腳、束腰等等,均是為了束縛其行動力,用男性的審美強加於女性,從而形成的公共審美。

在現代工業未成型,因為戰爭的契機,勞動力嚴重不足,女性被推向了工廠前線。由於

生產力的變化,所以生產關係就產生了變化。女性正是由於勞動,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勞動節的設立,是為了體現勞動者應該有和資本家相對對等的僱傭關係,而非主僕關係。其實代表的是一個階級地位的提升,是社會的進步的體現。

婦女節的設立,其實意義也非常相似。”三八婦女節”的全稱,叫做“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女獲得了社會勞動的機會,從而獲得了參與社會活動機會,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男性的附庸。

當然,因為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就要求三八那一天,女性在家洗衣服慶祝佳節並不合適。

婦女一詞被汙名化

婦這個字字形由女和帚構成,表示女子拿著掃帚打掃衛生。承擔家務勞動是古代女性的主要工作,所以“婦”的本義就是已婚女子。古人云“處子曰女,適人為婦”,一旦結婚,那麼就屬於有主,女瞬間成為婦,成為個人私有財產,身價大跌。

可見,在古代,婦這個詞語,是男權社會,以婚姻判斷女性價值的產物,肯定算是一個陋習。

但婦女一詞,現代法律解釋,年滿十四周歲的女性皆可稱為婦女,完完全全屬於中性詞語。

“新生事物春滿園,婦女也頂半邊天”,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對於女性平權的口號,其實就是指女性工作並不比男性差。做一個新中國的婦女,並且獲得三八紅旗手稱號,絕對屬於比較光榮的事。

但近年來,婦女這個詞,除了在掃黃新聞裡還是現代法律解釋的意思。其他地方再使用這個詞語,哪怕把婦抽出來,和其他字連用,能夠組成的意思又回到了古時候的意思了,並且通常不是好詞。

確實沒幾個好詞

回想到那個被婚姻捆綁女性的指代,女性同胞不喜歡這個稱謂也就自然而然了。

被消費的節日

現代社會也是消費主義社會,商家總會不遺餘力,找到一切機會推銷自己的產品,節日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必要選項。

天天愛消費

我曾經懷疑所謂的情人節就是諸多巧克力商、花商包裝出來的一個叫瓦倫丁的倒黴蛋的受難日。那些在古代歐洲,應該被烤成火雞的異教徒,卻在蘋果商人的忽悠下將平安夜過成了狂歡節。

恥辱性吉尼斯記錄

新時代的商業社會,巨頭們有了更大話語權。女性這一最有消費慾望與消費力的群體,其購買力更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目前各個電商平臺,頗有將婦女節熱炒成下一個購物節的趨勢。

原本的婦女節,目的是要女同胞們向世界發出她們的聲音,展現她們的風貌和力量。

隨著商人的引導,將婦女成為女神,在這一天,她們被高高地供了起來。

商家們把這一節日變成了純粹的購物節,引導著將節日變成讓女性自己消費,還有男性向女性消費示好的契機。

從婦女到女神是歷史的倒退

近代的世界婦女運動,都是為了提高女性地位,實現男女平等而做出努力。從婦女到女神,女性地位是不是提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近代以前,婦女雖然地位遠低於男性,但是並不意味著她們不被尊崇或者熱愛。

對女性的謙卑是歐洲中世紀騎士的八大美德之一。在那時的歐洲,身穿全覆蓋板甲的騎士向一位女士謙卑地單膝跪下

不是聖鬥士下跪雅典娜那樣宣誓效忠

,親吻她的手背,稱之為女神。

但這不是對女性地位的認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女性地位的低下,騎士將女性稱為女神,才能彰顯他們的謙卑。這與老闆把員工稱為兄弟如出一轍。

如今,女同胞們被普遍稱為女神,雖然飽含著男性對女性善意的尊崇。然而,與婦女一詞相比,卻有種不平等的意味在其中。

雖然婦這個字並不好聽,但將"婦女節“,換成”女神節“,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歷史的倒退。

就像王小波小說《立新街甲一號與崑崙奴》裡形容的王二的女神——“在內宅裡養著,也不唱歌,也不跳舞,也不操家務,也不大吃,也不大喝,也不大走路,也不大說話,只管坐著充當擺設”。

但這個其實也就是王侯家裡的女奴罷了,雖然是最貴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