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帝為什麼不惜重賞荀氏?而是重用蕭衍?梁帝為何不重用蕭衍的家族

首先,在第一部裡,景琰在世的時候最痛恨黨爭,結果到了這作荀氏已經結黨到如此地步,如果按你所說根基已經深厚到皇帝都奈何不得,這就更顯示出梁帝在前期的政治失敗。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結黨,那麼動他一動又有何妨?事情之間相互並不是割裂的,有其因才會有其果。不管結黨事實確鑿與否,梁帝總攬全域性,從一開始就不該讓荀氏一門把控了金陵軍政大權,你蕭家再怎麼人丁稀少也不是放任外戚上位的理由。所以不是誅心與否的問題,而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梁帝應該懂這個道理,面對這種情況不作為就是他的失察。

還有,被構陷的局面堵住了嘴,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反過來印證了我所說的這屆朝臣水平很差:皇帝寬仁,又無黨爭的情況下,一個羅織的罪名就能夠輕易堵了眾朝臣的嘴;而當年赤焰案時皇帝震怒的情況下仍有著不少朝臣哪怕豁出性命也要為赤焰帥府和祁王鳴冤,那時梁帝直殺得金陵人頭滾滾才好不容易把輿論壓制下去。兩相對比,反推回這個因,都無法得出梁帝在任內盡到職責的結論。

如果預設設定科學,那麼蕭庭生作為託孤大臣來說真的是政治負分。其實在朝廷上遭到眾臣反對,他至少有三種應對辦法:一是培養傾向於自己的人,二是罷黜激烈的反對派(主要是荀首輔及其黨羽),三是拉攏中立派。從託孤到大戰,其間有兩年左右的時間,蕭庭生什麼也沒有做,沒有為自己爭取到一點政治上的支援。

總之,這些都是非常正常且必要的政治手段,但是在編劇的設定裡,蕭庭生這麼高潔的人是不屑於做這些事的,於是為了保持他的高潔,在明知會遭到反對的情況下,乾脆繞開朝廷自行決斷,面對隨後而來的政治打擊則直接放棄權力。作為政治人物,長林王的這一系列舉動簡直不能更笨拙了。這鍋還得回到梁帝身上,梁帝所託非人啊。

記得當年明月說過一句話,有點適合荀白水(無恥的人讀過書之後,會變得更加無恥)。荀白水這種人可能年少時有報效國家之志,但經歷一些事之後,慢慢變成了現在這樣。其實我們芸芸眾生一樣,雖然很難,但是永遠不要被世俗的事所遮蔽本心。蕭庭生和蕭元啟說的那句話真的讓我特別感動——如果你覺得世態炎涼,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地獄。一個人本性若善,縱然是烈獄歸來,其赤子之心亦可,永生不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