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之時,筆者就喜歡研究有趣的成語典故,深深為古人將龐大故事結構濃縮成幾個字的本事而折服。前些日子,小解偶然遇到了“人定勝天”,想來這麼簡單的成語就沒必要研究了吧?可當我不經意間瞥了一眼它的解釋之後,卻被震驚到了。

成語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高質量縮影,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成語也是一樣,即便你不清楚它的故事,也能從字面意思上大概猜出來。

在大多數人(姑且這麼說)的認知裡,“人定勝天”的意思是: 人力能夠戰勝上天、戰勝自然。然而,這只是它比較通用的版本,其實在學術界的準則裡,它還有更多有趣的含義。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成語詞典》、《國語辭典》等書籍中,“定”不是一定、肯定,“人定”解釋為:人的謀略或力量。“人定勝天”則是指人力能夠克服自然障礙,改造環境。其中突出了人的能動性與智慧性。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這種解釋基本存在於現代編纂的書籍裡,一旦到了古代似乎就不太適應了。因為封建傳統觀念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人類最高地位擁有者——皇帝也只是自稱“天子”而已,那麼有誰敢叫囂:人能夠戰勝上天呢?

況且,華夏先哲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根深蒂固,其中心主旨便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不是相互排斥,非要誰壓倒誰。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該觀點認為,人應該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應該成為它的統治者。在這種前提下,如果妄談“人定勝天”,想要征服自然,無異於與大環境的世俗觀念對抗。

反過來說,假如古人真的認為人可以戰勝上天,那麼這類人是不是可以被稱為“無神論者”,或者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呢?顯然,這是和古代社會科學觀所不符的。古代皇族盛行的“祭天”活動,就是有效的反例。

所以,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定勝天”的含義是:人心安定、各守本分,是高於一切的,比什麼都重要。這種觀點的重音在“定”上,而不在“天”上,“勝天”只是表示一種極高的程度,核心是“人定”。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隱伏於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

從這句話可以判斷,“定”並非是修飾動詞“勝”的副詞,而是作為修飾“天”或“人”的副詞來講。

伯陽父夜觀天象,妖星隱伏,認為國家恐有他變,這是天不定的現象;倘若天象平定,那麼就象徵著國家可以安穩了,此謂“天定”。尹吉甫說:天定,那麼人再怎麼胡鬧也不管用;相反,如果人能夠齊心合力,那麼就算天象紊亂,國家也不會亂。

宋代詩人劉過的《襄陽歌》也有詩句曰:“歌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意與上述類似。

成語人定勝天,被討論多年卻仍存在爭議,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第三種觀點就比較小眾了,是關於佛教的。淨空法師對“人定勝天”的解釋是:人入了定,就可以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命運,超越老天。“天”就是命,人入定之後就可以“逍遙遊”了,不必在乎命運的束縛,遨遊於生死之外。

也就是佛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當然,這種說法應該不是本意,應該是佛門根據這個成語衍生出來的佛教宗義。

瞭解完“人定勝天”的含義,真應了那句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簡單四個字,卻能引申出這麼多東西,這正是漢語“一字多解”特點的最佳詮釋。好了,今天的探討就到這裡啦,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成語的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