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中了狀元后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最後一喜,恐怕是最難達成的。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封建社會的等級階層涇渭分明,如果是尋常百姓家中出了一位狀元,便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古代人中了狀元后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科舉考試中名列第一者,便稱之為元。鄉試第一為解元,院試第一為秀才,會試第一為會元,那麼殿試第一,便是狀元。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綿延存在了整整1300年,經歷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王朝。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科考的總計榜數為745榜,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10萬多名進士,可是狀元卻只有592名,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武狀元,也只有777人。

古代人中了狀元后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那麼數量如此稀少的狀元,高中之後到底能當多大的官呢?

考中狀元后,被授予的官職多為翰林院編修,著作郎、秘書郎這一類官職,類似於現在的編輯或者文秘的工作。

歷史上的大部分狀元都是憑著真才實學考取的,但仍有少數人是徒有虛名,因為狀元大多是皇帝欽點的,有時候不光要看才學,還要看皇帝的自身學識和愛好。不少皇帝欽點狀元,只憑個人喜好,更有不少是以貌取人。

歷史上的狀元大多出身於名門望族,所以他們從小就接受了很好地教育,憑藉父輩打下的基礎,他們登上高位也是早晚的事兒。

古代人中了狀元后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古代科場作弊現象比比皆是,可見狀元的錄取並非是秉公取材,何況科舉考試未必就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試出來。考試考得好,未必就會做官。狀元這個名號確實可以賦予他一定的優先權,但是否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那還得看他們的個人能力,能力不足或者性格不適合官場的,即使空有狀元郎這個名號,也難以出人頭地。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的狀元盧文煥一生窮困潦倒,最後連頓酒都喝不起,還有不少的狀元並沒有什麼政績。

古代人中了狀元后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在這700多位狀元之中,除了人們熟知比如賀知章、王維、柳公權,文天祥,楊慎等人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外,大多數人成績平平。反之,比如說以蘇軾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卻沒有一人摘取狀元桂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