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的一次不平等條約簽訂,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誕生了

和約簽訂

1842年8月,清軍節節敗退,英軍抵達南京,兩江總督牛鑑乞和,璞鼎查答以倘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如能所請,可不攻城。耆英到後,璞鼎查限8月14日定議,否則開炮攻城。8月22日,道光皇帝全部允准。耆英、伊里布、牛鑑曾應璞鼎查之邀,登英國艦隻拜訪,璞鼎查亦上岸答拜。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8月29日,條約正式簽字,通稱為《南京條約》,中國名之為“《萬年和約》”。

主要事項為:準英國人攜眷居住;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貿易港口;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賠償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兵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先付600萬元,餘於4年內交清;準英國人在港口自由貿易,不經行商;釋放被禁英國人,寬免與英國人有來往之中國人;進出口稅餉秉公議定則例;英國貨物按例納稅後,中國商人可遍運內地,不得加重稅例;兩國官員用照會往來;中國允准和約施行,英兵退出長江;定海、鼓浪嶼須俟賠款全數付訖、港口開闢後方撤。條約簽訂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歷時長達兩年三個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位於虎門大橋下的威遠炮臺遺址

鴉片

作為這次戰爭的肇因,鴉片實際上並沒有在《南京條約》中被明確提及,但由於清朝戰敗,鴉片進口處於一種理論上仍然非法但實際上被預設的狀態,國內的禁菸名存實亡。在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鴉片進口是每年2553噸,吸食人數約人口的1%,到1863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的時候,鴉片進口4235噸,增加了65%。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鴉片進口合法化了,數量進一步增加,到1880年達到頂峰6500噸,是1839年的2。5倍。此後受價格低廉的本土鴉片競爭,進口量開始迅速減少。直到1907年中英簽署《中英禁菸條約》,到了民國以後鴉片進口基本絕跡。

本土的罌粟種植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開始迅速擴大,1870本土鴉片產量已與進口鴉片持平,在1906年土藥產量達到3。5萬噸,是進口鴉片最高峰的5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進口量的12倍。1880年代後期吸食人數估計為人口的10%,煙癮很大者估計3%-5%。

通商

《南京條約》改變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情況,開設廣州、上海、福州、廈門、寧波五口通商,更加靠近茶葉的產地,關稅明確,灰色苛捐雜稅消失,這對茶葉貿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總量從1839年的380千擔增加到1855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夕的818千擔,增加了115%。到1863年,茶葉出口為1945千擔,是1839年的5。12倍。茶葉出口的增加超過鴉片進口的增加,所以,到1850年代中葉,中國對英國的貿易重新轉為順差,這種狀況要持續到1880年代中葉,那時中國茶葉出口受到印度的競爭而減少,鴉片進口雖然也減少但棉布進口增加,中國對英國的貿易又回到逆差。

新的通商口岸裡,上海的茶葉貿易量很快超過廣州,整體上成為中國的新的對外貿易中心,福州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通的漢口也很快成為茶葉出口的樞紐。廣州充斥著排外的情緒,對開放通商的條例想方設法進行阻礙,通商的功能相對下降,並且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個誘因。

相關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開啟中國的閉關大門,此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紛至沓來。1843年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英又訂一通商附黏善後條款,一稱《虎門條約》,訂明五口英國商人不得至鄉間內地,可於五口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如有新恩施及他國,英人“一體均沾”。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各國紛紛要求享有同一待遇,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對清朝來說也是第一次。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一個世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才得以正式廢除,而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則要到150年後的1997年7月1日才得以收回。

1844年7月3日,中美五口貿易與章程在澳門附近望廈村簽字,通稱《望廈條約》。除無割地賠款等外,所有中英條約之事項,應有盡有,且有為英約所無而更為精詳者:如領事裁判權適用範圍之明確而擴大,不惟中美人間之爭執,美人由美領事審訊,即美人與其他外人在華之爭執,亦由美領事處理;關稅例則須與美國議允;中國港口官員須負責接待美國兵船;準美人在五口自建教堂、墓地;條約十二年一修;美國享有最惠國待遇。

進口圖片

法國在華並無重大商業利益,所重視為傳教。1844年8月,法國代表剌萼尼至澳門,復有軍艦8艘同來,使他在談判中更處於有利地位。10月24日,中法五口貿易章程在黃埔簽字,通稱《黃埔條約》,內容與美約無大出入,不同之點是中國地方官須負責保護教堂墓地。條約中對於天主教弛禁並無明文,僅由耆英宣佈。

清朝對一國失去某一特權,就等於對所有列強失去該特權,這使清朝在外交上處於不利弱勢。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使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使清朝國防受到威脅。香港島被割讓給於英國,開了外國割地之先例。在後來戰爭中,外國奪去更多清朝領土。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割裂中國領土,破壞主權之完整,中國喪失獨立自主地位。領事裁判權使清朝失去司法主權,外國人犯法不受清朝法律制裁,清朝無法管制外國人在華違法行為。就政治方面之影響來看,戰後政府大失威信,弱點暴露,會黨以反清為職志自不會放過時機。

政治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驚醒中國社會,封建時代的清朝無法理解資本主義的英國開戰僅以謀得通商、外交、法律優惠為目的,反而因為英國並未以摧毀其統治為目標,而將之視為一場突發性、短暫的事件,蔣廷黻在他的1938年所寫的《中國近代史》中這樣講:“鴉片戰爭的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我們的軍備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我們雖拼命抵抗終歸失敗,那是自然的,逃不脫的。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十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面目。可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後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未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後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

林則徐是有心去了解西方的,他蒐集了很多關於西方的資料,未及成書,被貶伊犁,他將材料交給魏源,1843年魏源出版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在中國沒有引起注意,流傳到日本,成為天皇和臣子必讀書籍,影響了明治維新的產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中國才開始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成就其實不小但比不過日本的明治維新。後來在甲午戰爭中再次戰敗,然後才試圖改革政治,有了戊戌變法,卻半途而廢。後來有了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入侵,然後才有了比較認真的政治改革,就是清末新政。但那已經不能挽回清政府滅亡的命運了。

簽訂南京條約(油畫)

民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社會經濟開始重要變化。鴉片貿易氾濫,中國的公共財政和貨幣流通因為鴉片大量輸入而陷於嚴重的破壞狀態。由於西方資本在五口經營工業,這些工廠裡誕生了中國最初的工人階級。英國資產階級把大批商品運來中國。中國自給自足之傳統經濟遭受衝擊,對外國商品仍頑強抵抗。1840年代,外國商品雖然在清朝滯銷,但在遭受外國商品衝擊最為嚴重之五口通商地區,傳統經濟已開始解體。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後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新稅捐。一般的人貧窮到達極點,各地破產的流民最終匯聚成太平天國。

與此同時,亦有不少沿岸華人因在戰爭時為英軍補給,故在戰爭完結後獲得優待,部分更因此而身世顯赫。此外香港由於在是次戰爭後割讓給英國,宣佈成為自由港,故為廣東一帶的人民提供了致富機會,不過由於最初營商環境不安全、廣東當局阻礙商人到香港貿易等因素,令當地貿易情況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大量富商來港,才有了顯著改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