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關於孔子“野合而生”的解釋,我總結了一下,大約有四種:“野外交合”說、“年齡懸殊”說、“非婚生子”說、“結廬野居”說。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先交代一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紇出身宋國公室,也就是殷商子姓後裔。春秋初年,由於宋宣公的“兄終弟及”,導致宋國幾十年內亂,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被華父督殺害,其後人逃到魯國謀生。

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員猛將,曾經在一次戰鬥中,以雙手托住城門,為戰友們順利撤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因為這件事,孟獻子誇叔梁紇

“有力如虎”

就是這樣一員猛將也有煩心事,原來叔梁紇辛勤耕耘,生了十個孩子,卻鳳多龍少,唯一的兒子孟皮還是個瘸子。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摸摸自己白花花的鬍鬚,叔梁紇心潮難平,於是溜達到一片天藍藍草青青的野外。或許那一天,天上還咔嚓響了大雷。

第一種說法:野外交合

叔梁紇一介武夫,估計也不會吟詩,或許他還困惑自己腦子是不是進水了,跑到這鬼地方來幹嘛。就在他準備離開時,身後傳來一陣咯咯咯的笑聲,扭頭一看,哇,春天來了!

只見一個美少女,在灌木林中歡快地追逐著一群蝴蝶,飛揚的衣裙映襯著姑娘紅撲撲的笑臉,宛若仙子下凡,看得叔梁紇心旌盪漾。這位少女就是女主角,孔子的母親顏徵在。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於是一隻名叫丘位元的箭,唰地射穿了兩人。你別讓我還原中間省略的一萬字,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找到,總不能給您瞎編吧,給您留點想象空間不好嗎?

然後平地一聲雷,山花爛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成形”了。

第二種說法:年齡懸殊

好在現在是21世紀,否則我一定被儒生們用筆桿子戳死:怎能如此作踐大聖先師!你們這些不肖子孫,平時讀書,連“野合”什麼意思都搞不懂,告訴你們吧,凡是不合正常禮制的婚姻都叫野合。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婚姻的禮制有很多,其中有一條是這麼說的:

“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

意思是男子16—64歲,女子14—49歲,是禮制規定的“合法婚齡”,這個年齡之外就是“野合”。叔梁紇當時多大呢?有人考證說他已經66歲了,超過了上限64。

舉例說明,歷史上不光孔子,連老子也是“野合”而生。相傳老子的老爸韓虔既窮又卑賤,天生無耳,單目失明,身體一直不好,靠乞討為生,活到72歲依然孑然一身。呃,這好像不奇怪喲。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韓虔有個鄰居益壽氏可憐他:正好我府上有個老婢叫精敷,她還沒出嫁,你倆可以湊一對。於是二人“野合”生老子。

不過,這個說法出自於唐代的張守節,他的說法引來一堆板磚:胡扯!漢文帝15歲就至少有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女人十二三歲生子屢見不鮮,七十歲生育的男人也不算特大新聞,怎麼就沒見到一個人說他們是“野合”呢?

很顯然,以上的說法雖然都出自古人所謂的“史料”,但可信度極低,尤其是老子的出身簡直是玄幻故事。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於是,唐代另一名大學者司馬貞出手“打補丁”:“

‘野合’者,蓋謂叔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

意思是說,叔梁紇娶顏徵在時,兩人的年齡差距太大,老叔梁已經年近七十,顏徵在還是個二十不到的少女,因此不合禮儀,謂之“野合”。

可司馬貞話音剛落,也是板磚紛紛:古代男子納妾,年齡差距五六十歲太常見了,比如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她的“老”公錢謙益就比她大五十多。乾隆最後一次選秀女時已經83歲,入選的秀女幾乎比他小70歲,這豈不是皇帝帶頭“違禮”?

所以,怎麼看都覺得張守節和司馬貞都像是在給孔聖人找個體面的臺階。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第三種說法:非婚生子

於是司馬貞頂不住了,他又提出第二種說法:“

故《論語》雲:‘野哉由也’,又:‘先進於禮樂,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禮耳。

意思是叔梁紇不買票就上車,鼓樂不吹就進“洞房”,這不大好,所以被人說作是“野合”。

這個說法又引出兩個爭議:叔梁紇和顏徵在到底是“先上車後買票”,還是“逃票”?如果“補票”了,孔子就不算非婚子,如果沒有補票,那孔子就是私生子。

儒家主流認為叔梁紇是有“駕駛證”的,還振振有詞地出示兩條證據: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當初叔梁紇向顏家提親時,顏父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叔梁紇出身與我們門當戶對,他本人是個勇士,唯一的缺憾是年齡太大,你們三個誰願意嫁給他?老大和老二低頭不語,老三顏徵在說:我們聽父親您的安排。顏父說,那就你吧。

第二個證據是,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他被嫡母趕出家門,導致母子倆從此顛沛流離。兩條證據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叔梁紇與顏徵在的正常婚姻關係,不存在“逃票”。

可反對者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孔子是婚生子,怎麼連父親的墳墓都找不到?

史書記載,顏徵在去世後,孔子想將她與父親合葬,但不知道叔梁紇葬在哪裡,只好將母親的靈柩停放於五父之衢。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這就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孔子從來就沒給父親上過墳,其二,顏徵在生前也沒有告訴過孔子,父親的墳地在哪裡。

假如孔子是婚生子,不可能不去祭奠父親。顏徵在之所以不告訴孔子,是因為她的婚姻不合法,羞於告訴兒子。

所以這一派認為,“野合”是指叔梁紇“無證駕駛”,至於有沒有野外作業那不重要。

第四種說法:結廬野居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其實,古人如果看到這個爭論會很納悶:野外交合很奇怪嗎?年齡差距值得大驚小怪嗎?這兩個問題在當時都不叫問題。

年齡的事前面說過了,重點說一下野外交合。其實“野合”是古代先民的一種崇尚,根據相關史料和出土文物看,先民們崇拜自然,認為天地交合是最偉大的一件事,人類的繁衍應該遵循天地法則。

因此“野合”在古代是一種儀式,甚至是固定的節日,很多壁畫都留下了當時的鮮活記載。春秋時期會不會遺留夏商之前的這個遺風呢?

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歷史發展很快,也很緩慢,很多古老的東西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數千年不變,比如走婚制,今天都沒有完全消失。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前三條都說不通,因此,有人提出第四個觀點,認為“野合”是指“結廬野居”。

史書上有一句

“禱於尼丘得孔子”

的記載,意思是說,叔梁紇和顏徵在成婚後,二人到尼丘山祭祀祈禱,在那裡有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丘”,字“仲尼”,並非人們所說他的頭頂不平,像個山丘,而是紀念“尼丘山”受孕。

在海昏侯墓中,新出土了一面銅鏡,上面的銘文似乎也驗證了這個說法: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禱於丘。”

又出現了“野”字,這個野居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將城裡人叫“國人”,居住在城外的叫“野人”。城外又可以細分為“郊”和“野”,城外十里以內叫作“郊”,十里以外叫作“野”。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野居就是到城邑十里以外的地方結廬定居。這兩段話聯絡在一起就是:叔梁紇娶了顏徵在後,為了能讓孔家有個健康的男丁,夫妻倆決定到尼丘山祈禱,並在那裡建了一所房子住下,直到生下孔子後才回家。

為了給孔家留個健康的後人,老叔梁紇真是拼命了!也難怪孔子與眾不同,父母集天地之精華於其一身吶!

孔子“野合而生”的四種解釋,你以為的“野合”在古人眼裡根本不算事

司馬遷記載這段歷史時,估計跟我們今天的人差不多,史料不全,各種傳聞混雜,某些資料影響孔聖人的形象,但又不能不記,所以只能用含糊其事的“野合”兩個字帶過,把討論空間留給讀者。

其實後人想多了,孔子不是個好掩飾的偽君子,他勇敢地承認了“吾少也鄙”。這幾種說法,你更相信哪一種解釋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