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唐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中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皇帝開明任人唯賢,只要有賢才就不必擔心會被埋沒,此舉使得當時唐朝的國家實力變得愈發強大,其天子也被外國尊稱為‘天可汗’,在絕對實力保障下顯得“崇高”至極。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此外,唐的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還走到了世界頂端,甚至唐朝皇帝還以此促成了萬國來朝來朝的局面,任誰都想從這個當時最強大帝國的身上,學上點東西並以此回饋自己的國家。

對當時的人們來講,唐是強大而神聖的,是“人間天國”,沒有什麼人能抗拒它身上的“誘惑”,尤其是唐玄宗治下的“貞觀之治”更是把唐朝的“強盛”推向了頂峰,國內百安居樂業,享受著國家強大而帶來的許多“便利”,而國外呢?外國使臣、留學生、商賈來往不斷,生怕慢了一點就落後於其它會抓住機遇的國家(商人)。

開元是盛世,可在這“盛世”的光景下,卻藏有著不少的暗流湧動,以至於讓唐朝“由盛轉衰”,盛世也被徹底‘葬送’。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01 “生於憂患”的開元盛世

因此在處理政事時唐玄宗勤勉的很,時常因為太過投入而忘記了吃飯與休息,另一邊,唐玄宗又是個“實幹派”,不誇“海口”,也不採納什麼“假大空”的諫言。

他想重用人才時,也真的會去“禮賢下士”,並給予人才相應的“尊重”,有時人才做到了“重要崗位”時他也不擔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當時背景而言,政治局面空前開明。

為了解決當時“武則天”所留下的“爛攤子”,他先後派人考察社會實地情景,針對那些顯露出的弊端與一眾賢臣(如姚崇、宋璟、張九齡)制定出針對性的“改革”。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在武則天時代裡,佛教昌盛嚴重擾亂了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一繼位,李隆基就著手打壓其實力,發展“文教”,後來開元盛世的實現奠定基礎。

在政治上,他改革吏治,精簡機構,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其次他還確立了嚴格的考核機構,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官員褻職的行為,後來還擔心自己突然變得“昏庸”專門恢復了唐太宗時期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用這種“公開”的形勢來保證自己和一干大臣不會為了一己之私來“禍亂”朝綱。

農業上減少百姓賦稅,鼓勵務農,設立檢田制度,打擊強佔土地的豪強,維護了農民利益。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其次,他還為擴大百姓的“耕地面積”,積極的加派人手開拓“耕地”,並將這些土地紛紛分到百姓手中,據記載,當時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而人均佔有的也有著九畝之多的數量,這讓當時唐朝農業與手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的人口增長。

軍事上,將軍隊制度改為“僱傭兵”制,有效提高士兵積極性、戰鬥力,為日後統一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唐玄宗的這些改革,讓唐帝國從內到外的發生“質變”,各項指數都被推向了唐帝國發展的頂端,以至於讓那個時代成為了世人所津津樂道“盛世”。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02 “盛世”的奔潰

人是會變的,哪怕是被稱為唐明皇的李隆基也不例外,看到了自己目前的“功績”,他沾沾自喜,並以此為由頭,覺得自己都有這樣的“成果”了,也時候該讓自己享受享受了。

於是,他拋下朝政,一心一意的沉浸在“酒色”之中,哪怕有臣子勸諫,他也不作理會,甚至於還可能以打擾其為由,對這位臣子進行責罰。

後來還在武惠妃的“慫恿”下殺害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要知道虎毒尚且還不食子呢,臣子們覺得皇帝是一時受了矇蔽,拯救出來就能和以前一樣了。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實則不然,等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又把自家兒媳楊玉環立為“妃子”,不合倫理,有違道德。

此舉讓大臣們愈發著急了,想著即便是死也要讓這皇帝醒悟,一個接一個的“進諫”這可就讓李隆基感到厭煩了,想了會就把當時“小嘴抹了蜜”般的李林浦提拔成宰相,並讓其與環弟“楊國忠”相互扶持,共同“監督”朝政。

在朝堂上,楊與李“狼狽為奸”,誰“孝敬”他們,他們就給誰便利,誰不做,誰不從,那他們就用皇帝賦予的“職權”讓他“學會懂事”。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放眼望去,偌大的朝堂,滿滿百來人的“大臣”,有幾個不提著禮物“孝敬”?又能有幾人不去行那“苟且”之事?

這天下的權力中心,哪裡還有什麼“君子”,僅是些小人得了“恩德”就開始“肆意妄為”罷了,甚至後來的安綠山都是靠著賄賂他們,才能積累起發動“安史之亂”的力量。

此外,沉迷美色的李隆基對“楊玉環”百依百順,她喜歡什麼就弄什麼,就光是荔枝一事,就耗費了國家數以千萬計的“財富”,甚至還覺得步周幽王的後塵但要是能博得美人一笑也不是那麼可惜。

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解讀唐玄宗與大唐的盛衰

點選載入圖片

後期的李隆基全然一副“昏君”的模樣,還在楊玉環的“讒言”下取消了原本對胡將的限制,完全不顧什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規矩,連避諱都不避諱,這也讓安祿山能以更短的時間積累出遠超原本預期的“力量”,並用其發動了“安史之亂”,禍害天下百姓。

結語:

諷刺的是,“安史之亂”的力量“條件”竟然都是李隆基所給予的,如果他不“昏庸”,不聽信“讒言”,也不放任李、楊二人“禍亂朝政”,或許就不會有什麼“安史之亂”,也就不會讓唐帝國在他那一代走向“衰敗”,然而沒有如果,唐帝國的衰敗已成定局,也正應了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參考資料: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