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皇帝嬴政滅六國、混一宇內,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兩千一百三十三年後的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陽曆為1912年2月13日),清朝隆裕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宣佈退位,贊同共和為止,中華大地上經歷了十九代正統封建帝制王朝:秦、漢(兩漢)、魏、晉(兩晉)、宋(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宋(兩宋)、大元、大明、大清;在這十九朝正統王朝之外,還有新莽、季漢、吳、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遼、金、西夏等並立政權,以及十六國、十國等地方政權。而中華正統史觀及歷代史學家們都遵循:“天下一統”、“天命五行”、“華夷之辯”等理論和思想,所以,才有了上述的“十九代正統封建王朝”的概念。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始皇帝統一華夏後,認為自己的成就“功蓋三皇、德兼五帝”,“秦王”的名號已經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業;所以,始皇帝以“三皇五帝”為基礎,各取一字,創造了“皇帝”這一無比尊貴的稱號,作為自己的新尊號。而始皇帝之後的歷代中華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們,如法炮製,學著始皇帝的樣子,自稱為“皇帝”;這就是中華王朝帝制的起源。

雖然歷代王朝的開國君主們心心念唸的是“父子相襲”、“以萬民奉一姓”、“帝業傳承、二世三世直至萬世”,這些“家天下”的期盼和夢想,但奔流向前、永不停息的歷史長河證明了他們的期盼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天下無不亡之國”,無論各朝開國雄主是如何的英明神武、雄才偉略,也不管一代王朝的開創是怎樣櫛風沐雨、歷盡艱辛的過程,總之,在或長或短的歲月流逝後,在開國君主某一代後世子孫的手中,大好河山終究無可奈何地“流水落花春去也”,換了新主。

而每一次的王朝更替,無外乎“依堯舜故事禪讓”或“兵強馬壯者自為之”這兩種情況;在產生新一代開國雄主的同時,前朝末代皇帝也會黯然退位、將江山社稷轉交他人,成為亡國君主。但同運不一定同命,歷代亡國君主中,有在亂世中死於非命的,有退位後再遭屠戮的,也有善始善終、保全首領、得以安然存身直至平安離世的。下面,就為大家將自秦以來,中華十九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做一個詳細介紹,以便大家閒暇時可以稍稍查閱、消遣一番。(上古三代夏商周末代君主,因未有“皇帝”名號,故不再列入本文中加以介紹;十六國及十國割據政權君主亦不加介紹)。

一、秦:

末代皇帝——秦二世胡亥

二世三年(前207年),秦二世因為輕信丞相趙高的讒言,導致朝臣中敢於說真話的大臣們都被誅殺殆盡,而關東舊六國貴族的起義也已經打到了咸陽近郊。二世皇帝因此對趙高深深不滿,將要治罪於趙高。趙高驚恐之下,聯合弟弟趙成、女婿閻樂等人發動叛亂,包圍二世皇帝所居住的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秦二世自殺時,只有二十四歲,當了三年皇帝,死後以黔首(普通老百姓)的禮節葬於杜南(西安西南)宜春苑中。(秦三世子嬰因為被趙高脅迫繼位後,降名號為“秦王”,不再使用“皇帝”尊號,所以,秦朝的末代皇帝,還是以秦二世胡亥為準)。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二、漢:

西漢末代皇帝——漢平帝劉衎

元始五年十二月(陽曆是6年2月),西漢第十四代皇帝、漢平帝劉衎在長安皇宮未央宮中去世,年僅十四歲,沒有子嗣。雖然“宰衡”王莽對外宣佈皇帝是因病去世,還為漢平帝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將其安葬於康陵,但當時就有人斷言漢平帝是被處心積慮謀取篡奪皇位的王莽毒殺的,而王莽敗亡後,歷代史書都言辭鑿鑿地確認:漢平帝就是被竊國大盜王莽所暗殺,以便其能夠另立年幼的傀儡,從而更加緊握本來就把持手中多年的軍政大權(而王莽後來所立的孺子劉嬰,其正式的名號是“皇太子”,從來沒有過“皇帝”的稱號,因此不被看作是西漢的末代皇帝)。

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在丞相、魏王曹丕的軟硬兼施下,當了三十二年傀儡的漢獻帝劉協終於支撐不住,以“堯舜故事”為名,將皇位禪讓給曹丕,自己則退位為“山陽公”,以山陽郡(河南焦作)為封國。曹丕對劉協很客氣,讓他在山陽國內可以使用天子旌旗,行漢室正朔、服色,建漢家宗廟,還親口對他說:“天下萬物,朕與山陽共享之!”

劉協禪位後,低調內斂、不和外界過多接觸,和夫人曹節(曹丕之妹)在山陽國內躬耕菜園,濟世懸壺,給當地普通百姓治病,因此深得當地百姓愛戴,敬之如同父母。魏青龍二年(234年),山陽公劉協善終於封國內,年五十四,魏明帝曹叡親率群臣為劉協哭祭,追尊其為“孝獻皇帝”,以漢朝天子禮儀葬於禪陵。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附:新莽——王莽:地皇四年(23年),篡漢建立新朝的王莽在四面楚歌中,被自發起義的長安市民擊殺於皇宮漸臺上,首級懸於宛市中。

三、魏:

魏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奐

魏鹹熙二年(265年),魏相國、晉王司馬炎效法“堯舜、漢魏故事”,迫使自登基時就是傀儡的魏元帝曹奐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並降封曹奐為陳留王,金鏞城安置。之後,司馬炎以鄴城為陳留王封國,食邑萬戶;陳留王可以使用天子旌旗、五時副車,行魏正朔,祀樂制度都一依魏初制度,陳留王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曹奐禪位後的待遇,和當年的山陽公劉協不相上下。晉太安元年(302年),陳留王曹奐去世,年五十八歲,西晉朝廷為其上諡號“元”,稱魏元帝。曹氏陳留國一直傳到南朝齊時,這個時候,受魏禪的晉朝早就滅亡了。

附:季漢末代皇帝——蜀後主劉禪

漢景耀六年(263年),在魏大將軍司馬昭的出兵攻擊下,蜀後主劉禪昏招跌出、接連失敗,最終不得不向攻城的魏將鄧艾投降,季漢滅亡。劉禪投降後,被遷往洛陽居住,司馬昭以魏元帝的名義降封其為安樂縣公,留居在洛陽。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平安去世,年六十五歲。

吳末代皇帝——烏程侯孫皓

吳天紀四年(280年),在西晉大軍六路南下圍攻的局面下,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學著當年劉禪的樣子,“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向圍城的晉軍將領王濬投降,吳國滅亡。此後孫皓全家被送到洛陽,晉武帝司馬炎降封孫皓為歸命侯,安置於洛陽居住。晉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城去世,算是善終,年四十二歲。

四、晉:

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

晉建興四年(316年),前趙(漢)劉曜大軍攻克長安,殘存的西晉朝廷土崩瓦解,晉愍帝出降趙軍,被送往平陽,前趙皇帝劉聰降封晉愍帝為懷安侯,軟禁於平陽。建興五年十二月(陽曆是318年2月),晉愍帝在平陽遇害,年十八歲。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東晉末代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

晉元熙二年(420年),已經掌握東晉大權十六年之久的相國、宋王劉裕見時機成熟,於是逼迫晉恭帝效法漢獻帝、魏元帝當年故事,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代晉建宋(劉宋);司馬德文親手謄寫完退位詔書後,被遷回舊王府居住,稍後被降封為零陵王,秣陵安置。起初,劉裕准許司馬德文依舊使用晉朝正朔、車駕、服色,並天子旌旗,但一年以後,宋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劉裕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派人賜毒酒給司馬德文,以消除隱患;司馬德文信佛,不願自殺,於是軍士們用被子矇住他,用力悶死,時年三十六。司馬德文去世後,劉宋朝廷為其上諡號“恭”,稱晉恭帝,葬衝平陵,出殯之日,劉裕率文武百官送行。

五、宋(劉宋):

劉宋末代皇帝——宋順帝劉凖

宋升明三年(479年),宋相國、齊王蕭道成代宋自立之事一切準備妥當,於是派兵進宮,脅迫宋順帝劉凖“效法堯舜故事”禪位;劉凖惶恐傷悲之下,說出了之前以及之後所有末代皇帝們的心聲:“願生生世世,勿復生於帝王家!”當年四月,劉凖將皇位“禪讓”給蕭道成。劉凖禪位後,被降封為汝陰王,蕭道成予劉凖:不行君臣之禮、上書不稱為表、答表不稱為詔的禮遇,並遷居丹陽安置。齊建元元年(479年)五月初六,在丹陽監視汝陰王的兵士們聽見大門外有雜亂的馬蹄,以為有變亂髮生,情急之下、沒有報請朝廷批准便將汝陰王縊死;汝陰王死時,年僅十三歲。蕭道成得知訊息後,沒有加罪殺死汝陰王的兵士,只追諡汝陰王為“順皇帝”,安葬於遂寧陵。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六、齊:

齊末代皇帝——齊和帝蕭寶融

齊中興二年(502年)三月,齊大司馬、梁王蕭衍代齊自立,迫使齊和帝蕭寶融禪位。蕭衍和齊皇室同宗,原本沒想除掉蕭寶融,而是降封蕭寶融為巴陵王,並以南海郡為巴陵國,想把蕭寶融遷到那裡去居住。但蕭衍的心腹沈約力勸蕭衍“不可以慕虛名而受實禍”,蕭衍於是改變主意,決定殺蕭寶融以免除後患。梁天監元年(502年)四月,蕭衍派親信鄭伯禽到巴陵王暫居地姑孰,賜生金子給巴陵王,想讓他吞金自殺,巴陵王回覆說:“我死不用金子,有醇酒就夠了。”於是鄭伯禽給巴陵王大量飲酒,等他喝得爛醉後,上前將其扼死。巴陵王去世時,年十五歲,蕭衍追諡他為“和皇帝”,葬恭安陵,以其兄蕭寶義(聾啞人、無後)繼任巴陵王。

七、梁:

梁末代皇帝——梁敬帝蕭方智

梁太平二年(557年),梁相國、陳王陳霸先受梁禪,建立陳朝,降封梁敬帝為江陰王。陳霸先沒有按照前朝慣例授予江陰王“行梁正朔,祀樂制度一依梁制,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而是把江陰王軟禁在建康私邸中。陳永定二年(558年)三月,陳霸先指使屬下將十六歲的江陰王殺害於私邸中,追諡其為“敬皇帝”。

八、陳:

陳末代皇帝——陳後主陳叔寶

陳禎明三年(589年),隋朝發水陸大軍五十一萬,分五路南下伐陳,隋軍接連攻破陳廣陵、京口、姑孰,直逼陳都城建康。陳後主一籌莫展、六神無主,帶著寵妃躲到後宮中的枯井內避難,被入城的隋軍擒獲,陳朝滅亡。陳後主被擒後,隋軍將他以及全族都送到長安,隋文帝降封其為長城縣公,賜予宅邸、金帛,於洛陽居住,禮遇優厚,其他陳氏皇族也妥善安置。十六年後,隋仁壽四年(604年),長城縣公病逝於洛陽,年五十二,善終。剛剛繼位的皇帝楊廣給這個前朝皇帝、現任長城縣公賜諡號“煬”,安葬於洛陽北邙山上。再十四年後,給長城縣公賜諡號“煬”的楊廣,自己也被上了“隋煬帝”的諡號。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附:北魏末代皇帝——魏孝武帝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七月,魏孝武帝不滿權臣高歡的擅權,於是從洛陽逃亡長安,投奔關中大行臺宇文泰。永熙三年十二月(陽曆是535年2月),宇文泰見控制不了孝武帝,於是將其弒殺,追諡“孝武皇帝”,安葬於雲陵;北魏滅亡。

西魏末代皇帝——西魏末帝拓跋廓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西魏權臣宇文泰病逝,其侄宇文護威逼恭帝將宇文泰嫡長子宇文覺封為太師、大冢宰、安定郡公(承襲宇文泰官爵),並進封周國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西魏行周禮,以每年十月為歲首,當年正月在十月之後),宇文護強行擁立宇文覺、代魏建周,廢恭帝為宋國公,稍後,宋國公即被殺死。

北周末代皇帝——北周靜帝宇文闡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將皇位禪讓給名義上的外祖父、北周大丞相、隨國公楊堅;楊堅降封外孫為介國公,食邑萬戶,車服禮樂按周制,上書不稱表,復書不稱詔(但實際沒有實現)。隋開皇元年(581年)五月,九歲的介國公被暗殺,楊堅為其舉行了隆重葬禮,上諡號為“靜皇帝”,葬恭陵,以介國公族兄宇文洛承繼周祀。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北齊末代皇帝——北齊幼主高恆

北齊武平七年十二月(隆化元年、陽曆是577年2月),在北周大軍的攻擊下,北齊全線崩潰,北齊後主高緯在十二月二十將皇位禪讓給兒子高恆,自稱太上皇,從晉陽逃到鄴城。北齊承光元年(577年)正月二十一,北周 軍隊破鄴城、追擊逃亡的高緯。高恆父子,高緯安排高恆將皇位再禪位給大丞相、任城王高湝,派人送禪讓的冊文和玉璽到瀛州高湝處(沒有送到),自己帶著高恆逃到青州,最後在青州以南的鄧村被北周軍隊擒獲,送往鄴城。周武帝宇文贇降封高緯溫國公,將其家族遷往長安居住。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溫國公被誣陷謀反,全族都被賜死,八歲的兒子高恆也在其內。

九、隋:

隋末代皇帝——隋恭帝楊侑

隋義寧二年(618年)五月,隋大丞相、唐王李淵在長安受隋恭帝禪,稱帝建唐,封隋恭帝為酅國公、在長安設酅國公府,以安置十四歲的前任皇帝、現任酅國公;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一說八月),十五歲的酅國公在私宅中去世,沒有留下子嗣,李淵以其族子楊行基襲封,繼承酅國公爵位(史書上沒有明示酅國公因何去世,但大家都知道,是大唐皇帝下的手)。

十、唐:

唐末代皇帝——唐昭宣帝李柷

唐天祐四年(907年)三月,權臣、唐相國、梁王朱全忠做好了篡位前的準備,於是迫使傀儡唐昭宣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代唐建立後梁,並改名朱溫。朱溫降封唐昭宣帝為濟陰王,遷往曹州(山東菏澤)安置。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二月,朱溫以毒酒毒死了十六歲的濟陰王,追上諡號“哀皇帝”,以王禮葬於濟陰定陶縣。後梁滅亡後,後唐改諡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十一、後梁:

後梁末代皇帝——後梁末帝朱友貞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四月,和後梁爭鬥了數十年的晉政權首領、晉王李存勖在河東正式建立後唐,並對後梁發動了總攻行動;經過半年的作戰,後梁接連失敗,被後唐長驅直入,包圍了國都東京(開封)。後梁末帝知道即將亡國,又不想向李存勖投降,於是在十月初八登皇宮建國樓,命部屬控鶴都將皇甫麟將自己殺死,以身殉國,年三十六歲。後梁亡。

十二、後唐:

後唐末代皇帝——後唐末帝李從珂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末帝忌憚石敬瑭的實力,於是外調其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石敬瑭拒絕調任,隨即舉兵叛亂,並聯合契丹軍南下進攻後唐國都洛陽,在此期間,石敬瑭自立為皇帝,建後晉。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在後晉和契丹聯軍的圍攻下,後唐末帝無力抵抗,於是帶著皇太后、皇后、皇子等,攜傳國玉璽登洛陽皇宮玄武樓,放火自殺而死。後唐因此滅亡。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十三、後晉:

後晉末代皇帝——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陽曆是947年1月),契丹軍隊進佔後晉都城東京(開封),而之前後晉出帝已經別投降契丹的武將們所軟禁。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抵達東京,降封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負義侯,以渤海國界黃龍府為負義侯封國,遷石重貴一家往黃龍府安置,後晉滅亡。石重貴在前往黃龍府半路的上,被改為建州(遼寧朝陽)安置,賜地五十頃。此後石重貴在建州居住了二十七年,於遼保寧六年(974年)六月去世,年六十一,可以算善終。

十四、後漢:

後漢末代皇帝——後漢隱帝劉承祐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後漢隱帝想要誅殺領兵在外的樞密使郭威,但被郭威得知,所以郭威被逼起兵圍攻都城汴京。後漢隱帝下令出兵征討郭威,自己也隨軍出城觀戰,但後漢軍被郭威大敗,後漢後漢隱帝只得倉惶逃回城去,卻被開封尹據城閉門,不讓其進入。後漢隱帝只得帶著少數親隨向西北奔逃,途中被親隨郭允明所殺,時年二十一歲。郭威進入汴京後,自行登基稱帝,建立後周,後漢滅亡。

十五、後周:

後周末代皇帝——後周恭帝郭宗訓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後周大將、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趁率軍北上抗擊契丹、北漢聯軍入侵的時機,發動了“陳橋兵變”,自行登基稱帝。後周恭帝年幼無知,毫無抵抗能力,只得順勢禪位,將皇位讓給新帝,後周亡。趙匡胤登基後,善待後周皇室,封郭宗訓為鄭王,與符太后一起被遷往房州(湖北房縣)安置,並立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宋開寶六年(973年),鄭王在房州逝世,年二十歲,基本可以肯定是善終。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十六、宋:

北宋末代皇帝——宋欽宗趙桓

宋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月,北宋都城東京(開封)被金軍攻克,二月,金軍廢宋欽宗及太上皇宋徽宗為庶人,押往北方金國境內,安置於五國城(黑龍江依蘭縣)。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熙宗為改善和南宋的關係,將宋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生活有所改善。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 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天水郡公一併遷往中都安置。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五十七歲的天水郡公趙桓在中都去世,史書記載去世原因是“風疾”(中風),野史記載是被馬踩踏而死。不過無論哪種原因,趙桓都不能說是善終。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宋高宗為異母兄上諡號為“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南宋末代皇帝——衛王趙昺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廣東新會崖山外海,最後的南宋朝廷和追擊南下的元軍在此展開了“崖山之戰”;宋軍最終戰敗,元軍包圍了崖山,宋左丞相陸秀夫為了不使帝昺(衛王)遭受宋恭帝當年投降被俘的覆轍,於是揹著帝昺投海自盡殉國。帝昺去世時,年僅八歲,南宋至此滅亡。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注:遼、金、西夏末代皇帝略過。

十七、大元:

大元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南方義軍首領朱元璋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並隨後發動了北伐作戰,準備統一全國。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抵達直沽,大都震動,元順帝於七月二十八夜晚開大都健德門,率皇后、皇太子、后妃大臣等逃往上都,放棄了對中原的統治。明軍在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收復大都,改名北平(北京)。大明洪武三年(北元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元順帝在應昌去世,年五十一。明太祖因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賜予“順皇帝”的諡號,北元則為其上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烏哈噶圖汗”。

十八、大明:

大明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

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大明京師(北京)被農民軍攻克,明思宗絕望之中遣散了三位皇子,又勸皇后以及皇嫂懿安皇后自盡,斬殺后妃、女兒等眷屬,然後攜心腹宦官王承恩登皇宮後的萬歲山(景山),以衣帶自縊於壽皇殿外的歪脖子樹上,並留下了“朕登基十七年,雖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大明中樞朝廷至此覆滅。明思宗殉國時,年三十四歲。起初,南明弘光朝廷為崇禎帝上廟號“思宗”,後來又改為“毅宗”,隆武政權上廟號“威宗”;清朝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諡崇禎帝為“懷宗”,後去廟號,改諡“莊烈愍皇帝”,簡稱為“莊烈帝”。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歷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

點選載入圖片

十九、大清:

大清末代皇帝——清遜帝宣統帝

清宣統三年十二月(陽曆是1912年2月),隆裕皇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下詔退位,清朝滅亡,綿延中華歷史二千年之久的帝制也一併結束。遜帝於1967年病逝,善終(事蹟略)。

以上,即中華正統十九代封建帝制王朝中,各朝末代皇帝的人生結局;其中,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陳後主陳叔寶、後周恭帝郭宗訓、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清遜帝等六位末代皇帝雖然遭遇社稷傾頹、江山易主的命運,但本人還是得以善終,可算“亡國不亡身”;後晉出帝石重貴、宋欽宗趙桓,則是失國被俘後遷離國家,寄人籬下、備受屈辱,雖沒有遭到顯戮,但顛沛流離、老死他國,也不能說善始善終;而秦二世胡亥、漢平帝劉衎、晉愍帝司馬鄴、晉恭帝司馬德文、宋順帝劉凖、齊和帝蕭寶融、梁敬帝蕭方智、隋恭帝楊侑、唐昭宣帝李柷、後梁末帝朱友貞、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漢隱帝劉承祐、宋衛王趙昺、明思宗朱由檢這十四位末代皇帝,國家和自身都在改朝換代的風雲激盪中灰飛煙滅,可謂“國滅身亦喪、社稷同人亡”。

正是: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 後人收後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