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君已老的遺憾令人唏噓,我生君已老的錢穆老先生如何?

錢穆

1990年8月30日,國學大師錢穆老先生在臺北杭州南路的一處寓所壽終正寢,享年95歲。

錢穆先生一生致力於史學研究,又是教育家,他逝世的訊息一經傳出,兩岸學界無不震驚悲痛。

於是,來自天南地北的訪談與邀約便不斷落在胡美琦,那個剛剛失去伴侶的花甲老人身上。

這一年,胡美琦61歲,已經與錢穆攜手一起走過了34個春冬。

她是錢穆的第三任妻子,當27歲的胡美琦身披霞冠與其結為連理的時候,錢穆已經61歲了。

這種“我生君已老”的遺憾令人感嘆,也不禁讓人唏噓,共挽鹿車的二人不同的命運,在他們61歲這一年,一個迎來了知音,另一個卻永遠失去了愛人。

錢穆與妻子胡美琦

老夫少妻的故事其實屢見不鮮,但錢、胡二人的結合卻因時局的動盪而充滿宿命的味道。

對於這樁婚姻,錢穆把它看成胡美琦的“犧牲”,但是胡美琦本人卻樂在其中。

這一切,需要從二人結識的前因說起。

1949年,由於國內形勢的變化,錢穆難以適應在江南大學的教職,於是便和同事唐君毅共赴廣州暫避。

那是4月初,江滬一帶最好的時節,太湖旁的柳樹已經染上了新綠。

錢穆想著過幾月戰事鬆弛一些,便可以再回來和妻兒相聚,便拿著極少的幾件行李,輕飄飄地離開了。

年輕時的錢穆

離家的那年,錢穆最小的女兒錢輝只有9歲。

長期的聚少離多令父女之間的關係有些疏離。看著女兒懵懂的眼神,錢穆下定決心等形勢轉變之後,要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

卻不承想,這一走,此後再也沒能踏上回大陸的路。

來到廣州2個月之後,國內形勢進一步惡化,錢穆也跟隨著一眾知識分子來到了香港。

這個時候,錢穆仍然沒有斷絕回到江浙教書,與家人團聚的念想,然而,內地主流媒體對錢穆所持立場的批判讓他望而卻步。

既然有家回不去,錢穆計劃著讓妻兒來港。然而,兒子寄回來的信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錢穆手跡

信中不僅只字不提來香港的事,而且隨信後附一張批判錢穆的報紙,上面寫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

那個年代裡,這種批評他的文章,錢穆見得多,也就逐漸習慣了。本來便是學術立場不同的爭戈。

但是看到這樣的評論和家書放在一起,錢穆還是覺得字字誅心。

由此,他也清晰地認識到,那個魂牽夢繞的太湖,那個有賢惠妻子和5個兒女的家,他是徹底回不去了。

沮喪的錢穆並未萬念俱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錢穆注意到,隨著像他一樣逃往香港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錢穆手跡

一方面,此前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的錢穆不忍心看到這些人無學可上,另一方面,錢穆也想堅持自己的立場,在香港開啟傳承傳統文化的大門。

於是不久之後,新亞書院成立了。

錢穆在自己一手創辦的新亞書院中執教整整15年。

這個學校不僅是錢穆自己安身立命的綠洲,同時也為成百上千的學子在戰亂中開闢出來一個可以潛心研究學問的淨土。

此間,英國殖民的香港很少有系統教習國學的場所,新亞書院一經成立,有一些知識分子聞聲而來,這其中,便包含了錢穆後來的妻子——胡美琦。

1953年,新亞書院迎新

胡美琦一家也是因為躲避戰亂而流亡到香港的。

胡美琪的父親胡家鳳原本擔任山西省政要,後來戰事緊急,思前想後,胡家鳳還是決定舉家搬離,為此,正在廈門大學唸書的小女兒胡美琦不得不放棄學業,隨父親一起來到香港。

正是因為擁有遠見卓識,來到香港之後,即便生活開始變得拮据,胡家鳳還是堅持讓女兒把書讀完。

經過仔細地考量,他看中了新亞書院,得知新亞書院是錢穆創辦的之後,更加毫不猶豫地讓女兒去那裡唸書。

喜歡學習的胡美琦在業餘時間裡選修了國學課程,教授歷史課的錢穆便成為了她的老師之一。

剛剛20歲出頭的胡美琦被錢穆那種醇厚儒雅的氣質所吸引,而後,又被他的才華和見解所折服。

此後,錢穆的歷史課便成為了胡美琦最喜歡的課程,而錢穆本人也成為她最敬重和崇拜的老師。

如此過了一年,胡家在臺灣找到了出路,便搬離了香港,胡美琦在新亞書院的課程也因此結束了。

然而命運總是妙不可言,胡美琦和錢穆在香港的緣分雖然終止了,但是二人卻在臺灣再次相遇。

為了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維持新亞書院的運轉,錢穆經常赴臺募捐。老蔣瞭解到情況之後,便以每月3000元港幣的禮遇供錢穆辦學用。

為了表示感謝,錢穆受邀到臺灣講習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主題演講。

在其中的一次演講中,禮堂突然塌方,在場很多人殞命,錢穆雖然大難不死,卻也受了重傷,在臺北中心診所醫治。

禮堂塌方的訊息被媒體爭相報導,而著名學者錢穆因此受傷的訊息也不脛而走。知道錢穆住院之後的胡美琦當即從臺中奔赴臺北去探望恩師。

錢穆送侄子錢偉長(右一)赴美留學時的合影

出院之後,錢穆來到臺中療養,而胡美琦則每天都會來療養中心進行探視。

50多歲的錢穆望而嚴,親而溫,時間久了,二人談論的話題便逐漸多了起來。

起初,二人的談論僅僅止步於史實、演講稿等,熟稔之後,胡美琦觀察到了錢穆的胃病,為了避免錢穆過度專注於學術而飲食不均,便常常與其一起用過晚飯之後才離開。

週日閒暇的時候,二人還一起結伴去公園散步。

一直顛沛流離的錢穆在養病這段期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靜謐,每日都來的胡美琦也給他孤獨的心靈以溫暖的慰藉。

在這4個月的時間裡,錢穆得以忘卻經營學校的艱難,妻離子散的孤寂,只靜下心來欣賞臺灣那未經雕琢的自然風光。

隨著海風一併吹入錢穆心裡的,還有胡美琦青春明快的笑臉。傷愈後,錢穆迴歸香港,而胡美琦則留在臺灣,繼續完成她的學業,但二人從此開始了聯絡。

1954年,胡美琦結束了她的學業。和每一個剛剛畢業的人一樣,她開始陷入了迷茫階段,思考此後的人生。

胡美琦此前在新亞學院學習的是心理學專業,後來在臺中唸的也是師範類院校。

錢穆最後一次授課

但是此間的學習讓她對一直以來痴迷的教育心理學有了整體的改觀,她不想如此開始執教生涯,而是想要不斷充實自己之後,再做考慮。

當時無心插柳選擇的國學課程讓傳統文化徹底紮根在胡美琦的心底,從此念念不忘,學習國學成為了她的一個愛好。

錢穆是帶領她進入國學領域的人,所以對於胡美琦來講,錢穆與歷朝歷代留存下來的著作一樣,都是瑰寶。

一方面是為了深入學習國學,另一方面也是守護心中的瑰寶,25歲的胡美琦來到了錢穆身邊,照顧這個年近花甲卻孑然一身的老人飲食起居。

神奇的是,自胡美琦來到錢穆身邊開始,錢穆的境遇竟然開始慢慢好轉:新亞書院受到美國亞禮學會的支援,讓錢穆一籌莫展的經費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另外,新亞書院獲得了香港政府的肯定,名聲開始遠揚,學生逐漸開始增多。

如此又過了兩年,錢穆幾乎除了望而不得的故鄉,不再有其他牽掛了。

面對同樣背井離鄉且寸步不離的胡美琦,錢穆決定給她一個交代,把兩個孤寂漂泊的心徹底安定下來。

1956年1月,二人在香港成婚,錢穆還專門寫了首楹聯贈與:“勁草不為風偃去,枯桐欣有鳳來儀”。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對於錢穆,胡美琦既有能力保護他不受傷害,又年紀輕輕地嫁與他,裝點了他枯寂的人生。

原來,不僅錢穆是胡美琦視若珍寶的古書,胡美琦也是錢穆心中高貴耀眼的鳳凰,只有兩個人相互的欣賞,才能成就一段佳話吧。

婚後,二人居住在九龍鑽石山的一處難民區,雖然生活捉襟見肘,但是專注於文學的二人卻極具浪漫,白日胡美琦負責打掃做飯,錢穆則沉浸在著作的編寫中,晚上他們會來到海堤望月,散步閒談。

後來他們搬到沙田山,那裡的長廊可以遠眺青山大海。

所謂幸福不過如此,有為之奮鬥的事業,有知己愛人,三餐一飯,還有身居一室可觀天下的容身之所。

1967年似乎對錢穆來講有點特別,這一年,內陸十年浩劫的刀光劍影掃射到了香港,錢、胡二人不得不放棄這一切移居臺北。

也是這一年,錢穆徹底與老家的妻兒失去了聯絡。

73歲的他患上了青光眼,寫作開始變得困難。

此時,胡美琦便成為錢穆的代筆,《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思想史》等許多著作,都是錢穆口述,胡美琦編撰的。

隨著錢穆的眼病越來越惡化,幾近失明的他越來越惦念老家的訊息。善良的胡美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直到1980年,他們才與老家的子女們取得了聯絡,二人立即動身前往香港,錢穆在信中說叫子女們見面的時候從大陸帶些胡美琦願意吃的花生來,胡美琦則拉著錢輝的手熱切的說,錢穆平常唸叨最多的就是你。

錢穆去世之後,胡美琦為了完成他魂歸故里的心願,親自前往無錫、蘇州等地為他挑選身後地。

錢穆之墓

年邁的她走訪了很多地方都不甚滿意,直到站在太湖西山的湖泊上,胡美琦彷彿看到了與香港沙田山別無二致的青山和大海。

不出三分鐘,她便選定了這裡。

“欲與

兮結生死”,2012年,胡美琦去世,冠上了錢的姓氏也來到這裡與他合葬。

回想沙田山的那段時光是二人最幸福的日子了,想必百年之後,他們二人也會如此一直幸福下去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