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張靈甫不上山是利大於弊的,起碼大機率不會導致被全殲,利弊分析如下:

1、利:重武器優勢得以發揮,撤退速度加快。

先看看編制。張靈甫的74師由第74軍整編而成,由其下轄51、57、58師各裁減1個團,改編為3個旅、9個團,改編後的部隊分別為: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整編第51旅,下轄第151、152、153團;整編第57旅,下轄第169、170、171團;整編第58旅,下轄第172、173、174團。每團兵員近3000人。

還有師司令部和各旅直屬部隊,其中師直屬部隊有工兵團、輜重兵團以及105榴彈炮營、特務營、通訊營、騎兵營、坦克裝甲車連、汽車連和野戰醫院等全系列後勤和火力支援部隊。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再看火力裝備。

每旅有1個山炮營,下轄個炮連和一個彈藥運輸隊,每連6門美製75毫米榴彈炮,共計18門山炮;1個通訊營,下轄3個通訊連;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負責架橋開道爆破,還攜帶有步兵輕武器必要時作步兵使用;1個輜重兵營下轄4個連負責運輸;另外還有騎兵連、特務連和野戰醫院。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旅下轄3個團,每團下轄3個營,營級火力有1個迫擊炮排,1個重機槍連6挺馬克沁重機槍,每營下轄3個步兵連,連級火力除大量輕機槍和衝鋒槍外,還有火箭筒9具。

所以解放戰爭初期山東戰場上,當時的國軍是很傲嬌的,傲嬌什麼,武器和兵力呀!張靈甫的整編74師,齊裝滿員,一個師3萬多人,他這一個師比平常一個軍還大而且全美械裝備。

這樣的部隊要是在平地開進,戰鬥力是很強的,特務營偵察,騎兵連衝擊,坦克裝甲車開路,後面步兵跟進,工兵營負責道路保障和堅固據點拔除,想要在平地圍殲這樣的部隊,而且外圍很近都是援軍的情況下,基本上是辦不到的。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所以,張靈甫如果在1947年5月14日中午不選擇上山,而是選擇往南打,一直打到垛莊,情況會大不相同,況且他決定上山時,垛莊並沒有失守,直到15日拂曉,華野6縱才佔領垛莊。

而且他決定上山時即便垛莊已被佔領,也可以選擇向南回撤突圍,外圍有很多國軍部隊,雖然很多部隊對張靈甫一貫飛揚跋扈的傲慢作風多有不齒,但起碼是友軍,他一直往南,只要突破垛莊基本就算逃出生天,華野對其的圍殲計劃就不能完全達成。

2、弊:在已經被華野6個縱隊合圍的情況下,在包圍圈裡往南迴撤,將處處捱打,會付出很大代價。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這可能也是張靈甫選擇上山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佔領孟良崮制高點,據守待援,但選擇上山,部隊很多重武器裝備就要拋棄,而且飲水是個大問題,水源一旦被毀,將不戰自敗。

事實上,圍繞水源地,雙方進行了激烈地戰鬥爭奪,最終水源地被破壞,雖然有空投補給,但是杯水車薪,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還有一點關鍵之處,就是固守待援的援軍是個大問題,當時張靈甫左右的25師、83師已經被我軍隔開來,其他外圍的10個整編師看似形成了個大包圍圈,其實也是大而無用,每支部隊都不會為了救張靈甫而冒被殲滅的危險。

結語:如果不上山選擇回撤突圍,74師主力也會大部被殲滅,但理論上,張靈甫和師部應該能突圍出去。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 如果張靈甫不上山, 還會不會被殲滅呢?

不過戰鬥力不僅取決於武器裝備,火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更取決於戰鬥意志,74師能否攻破垛莊6縱的防線,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