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談起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被人們冠以的標籤始終為:“活的久”“熬過了自己的兒子”這些字眼。歷史上的乾隆皇帝確實是最長命的皇帝,在長命的同時,也不忘成為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六十年,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第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之後,繼續把持著朝政。乾隆皇帝在位時,大清朝也的確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擴充套件了清朝的疆域,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古往今來,乾隆皇帝都是人們所熱議的物件,大家對乾隆皇帝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那我們今天為什麼說到他是清朝最大的“敗家子”呢?原因有四。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清郎世寧 乾隆畫像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乾隆時代有一個最大的政治文化特徵,那就是“文字獄”。“文字獄”歷代以來都有體現,而乾隆皇帝為了加強思想文化的控制,大肆實行這項文化恐怖制度,其恐怖程度,在世界上都極為罕見。文人學士在學術中不敢透露出自己的不滿,一旦出現對皇帝消極的看法,乾隆就立即大怒,對這些人革職查辦。大多數人還常常被禍連九族。清朝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件起。除了極少數案件可能是事出有因之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在捕風捉影,純粹是因為皇帝的疑心而肆意冤殺。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嚴格打壓所有異己分子,驅散所有對自己統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論,為了鞏固統治,製造出許多因言論而獲罪的案件,這也直接導致了最終萬馬齊暗的局面。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清 乾隆 文字獄案件

清代許多詩人都曾在詩中表達了對“文字獄”的不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龔自珍的《詠史》,更是諷刺了乾隆皇帝的這一政策。許多文人志士都在大興“文字獄”的政治背景下含冤死去,這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孫嘉淦偽奏稿案。在乾隆十五年的時候,孫嘉淦曾經擔任工部尚書,生性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因此社會上有很多人冒充他的名字撰寫奏稿,都來指責乾隆奢靡浪費,奏稿的主要內容大都是批評他南巡擾民,奢侈浪費,賞罰不公等等。乾隆看了之後當即大怒,氣憤的說到,這“純屬虛捏”,他立即下令各省的巡撫都慰、各級官員嚴格查辦這些偽奏稿的傳播者和上奏者。一直持續到同年的十一月,僅僅是四川一省就逮捕了疑似傳播者二百八十多人。

曾經有人在山東發現偽奏稿,山東巡撫覺得無妨,就說了一句“無用深究”,於是立即就被乾隆革職查辦。御史書成知道後,上奏委婉提出了勸阻,乾隆批閱後龍顏大怒,連降兩道聖旨申飭御史書成,說其屬於“喪心病狂之言”,於是書成就被革職查辦,被拉去服苦役,此後再無人敢諫。乾隆雖然未曾加罪於孫嘉淦,但這可把膽小的孫嘉淦嚇的不輕,面對身邊以淚洗面的妻子,深感懊悔,後悔自己以前不該那樣耿直敢奏,正是因為自己的耿直而害了全家,致使別人冒充自己的名字撰寫偽奏稿。乾隆十八年,孫嘉淦因為恐懼驚然而死。在“文字獄”的那場腥風血雨中,大義凜然的正氣和傲氣兩者俱喪,這讓以後敢於直言的就更少了。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敗壞了官場風氣,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那些文人志士只能丟掉氣節,泯滅思想,或者直接死死抱住程朱理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求得科舉入仕。亦或者是乾脆都遠離敏感的學術領域,甚至是逃避現實,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於訓詁、考據的故紙堆中。逼迫著那些文人志士向著謹小慎微,沒有節操的方向發展。此為乾隆“敗家”原因之一。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清 乾隆景象圖

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

乾隆皇帝前期可謂是勵精圖治,盡心盡力,一心只想名留青史,被後人稱頌,可是到了後期,乾隆帝過分沉溺於自己過去的成就而無法自拔,開始揮霍無度,重用貪官。在這其中,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和珅。和珅這個人可以說是清朝最大的貪官了。他因門蔭步入仕途,精明強幹,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重用。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讓和珅得到重用,就是因為和珅的善於理財。在面對乾隆的“十次戰爭”和“六下江南”如此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下,和珅就能夠非常充分的把自己優秀的理財能力運用起來,為當時腐朽的大清王朝增加了一大筆財富。雖然最後這些錢財大部分都落入了和珅的口袋,並沒有用在國家財政支出上,但是不可否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財富,才能夠支撐起後期乾隆皇帝所謂的 “十大戰功” “六次南巡”。

和珅這個人敗就敗在他太貪得無厭,乾隆皇帝將自己疼愛的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之後,和珅就理所當然得成了皇親國戚,手中的權力也是越來越大,可正是因為這日益膨脹的權利,致使他利慾薰心,開始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乾隆深知此人為貪官汙吏,卻一再縱容,最終導致和珅貪汙銀子高達幾億兩,而當時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大約為七千多萬兩。甚至有後人說乾隆皇帝給兒子留下最寶貴的財富便是和珅這個人。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清 和珅復原像

據《史記》記載,當時乾隆他爹也就是雍正帝留給了乾隆兩千萬兩白銀,經過前期的勵精圖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大清朝的國庫達到了四千七百萬兩,而到了乾隆四十二年,竟然達到了八千一百二十萬兩的收入,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頂峰。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乾隆 《萬國來朝圖》

而到了乾隆後期,尤其是晚年的時候,他幾乎是以驚人的速度衰敗下去的,用現代的話說,我們就可以把晚期的乾隆皇帝看做是一個“富二代”,仗著祖輩留下來的家產,美其名曰學習聖祖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微服私訪,關愛民生,實則“花天酒地”,倒不如說是利用公款去旅遊了,這一點在熱播劇《如懿傳》中展現的非常淋漓盡致,各地官員爭相獻媚,引的乾隆荒廢朝政,大肆斂財。初期大興農業,賺了不少錢財,以後就大興園林建設,最終加徵賦稅,弄得民不聊生,導致晚年只留給兒子嘉慶帝可憐的一千多萬兩。此為乾隆“敗家”原因之二。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如果我們把康熙皇帝比作一位學習性皇帝,把雍正皇帝比作一位改革性皇帝,那麼乾隆皇帝無疑是一位文化性皇帝了。乾隆的一生留下的詩作多達四萬三千六百三十首,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但這些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甚至沒有一首被流傳下來。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清 乾隆御詩

除了愛作詩,我們這位皇帝還喜愛作畫,喜愛在畫作上蓋章蓋上屬於自己的痕跡,其中一幅畫作,他最多可以蓋五十多個章,生怕別人不知道這幅字畫是自己的,美其名曰: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說白了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惡趣味。據說乾隆的私印多達一千八百多個,有許多後人甚至笑稱乾隆皇帝為“蓋章狂魔”“蓋中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對自己的詩詞有一種迷之自信,經常大手一揮,就在一些名貴字畫上題詞。這些字畫本來是那個年代最稀有的作品,是很多文人視若珍寶,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寶物,到了乾隆那裡,卻被他掛上了許多無意義且充滿俗氣的詩句,將整幅畫的檔次一下子拉低了不少。就拿著名的六下江南來說,我們只知道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玩,孰不知,乾隆皇帝就以在畫上蓋章題詞作為娛樂專案打發時間,更誇張的是,他還把宮中的各種名畫名詩都帶在身上,一邊把玩一邊蓋章。所有他看過的畫作詩詞多多少少會留下乾隆的印章。

除了出門遊玩的時候蓋章,這位皇帝在辦公的時候也喜歡蓋章,批閱奏摺批累了,就拿出一幅字畫看看,看完了要蓋幾個章,讀一副詩詞,讀完了也要蓋幾個章,導致後來乾隆皇帝期間的許多字畫都被貶值,確實虧損了不少。此為乾隆“敗家”原因之三。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乾隆蓋章提詩圖

積屍草木腥,血流川原丹

這三點原因無疑都是乾隆敗家的最主要原因。那麼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的時間,除了文章中所提到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這期間的花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總共花費了三千多萬兩白銀,而在這三千多萬兩白銀中,最大的支出就是用在戰爭所需的軍餉上面了。國庫中有將近一半的支出都是花費在了戰爭上。除此之外,支付官員俸祿只佔了百分之十五,用於河工水利的佔了百分之十一,只在宮廷花費上用了百分之六。乾隆帝時期,花費最多的就是戰爭。乾隆帝在晚年稱自己是個“十全老人”,這是因為在他的一生中有過十次戰爭,但在這十次戰爭中,有一場堪稱是清朝最敗家的一次戰爭,那就是大小金川之役。在大小金川的戰役中,大清朝就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有學者甚至把這場戰爭作為大清朝由盛轉敗的標誌性戰役來看。在大小金川之戰中,清朝前後派出總兵力高達數十萬人只對戰敵方的三五萬人左右,還花了數千萬兩白銀,最終炸掉了敵方十幾座碉堡,打了五年才結束戰鬥。雖然這場戰役最終是以勝利收尾,但耗時耗力,導致大清朝的財政也因為這場戰爭而吃緊。此為乾隆“敗家”原因之四。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大小金川戰役圖

雖然乾隆皇帝後期幾乎是敗光了雍正留給他的家產,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乾隆在位時的歷史功績,首先,乾隆皇帝在位早期,相對於雍正來說,乾隆對官員比較嚴厲,但是對老百姓卻是非常仁慈。尤其是特別注重災情,所以早期的乾隆在百姓們的心中名聲還是非常大的。其次,乾隆在位時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幾次戰爭了。其中平定準葛爾之亂和大小和卓叛亂成為乾隆時期最有歷史意義的兩次戰爭。

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敗家”?

▲乾隆時期疆域圖

一直到了乾隆晚期,他才踏上了自己“富二代”的敗家之路,雍正留下來的家底在二三十年內就已經被他敗得差不多了。到了晚年,也就是他在位的後期,全國多地開始爆發起義。乾隆初期對政治的用心和細膩的心思甚至要比康熙雍正更甚一籌,大臣們的所有小心思,乾隆皇帝都摸得透透的,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一個人敢在乾隆面前耍心思。但到了乾隆在位的後期,國家戰事基本上都被平定,那時候國家安穩,正極一時的乾隆盛世。乾隆皇帝本來是要慢慢的貪圖享樂,誰知漸漸的就失去了自我,不聽忠臣之言,變得好大喜功,對待那些對自己溜鬚拍馬的官員更是寵愛有加,對自己年輕時候的功績沾沾自喜。正是由於乾隆後期的貪圖享樂,使得國內貪汙之風盛起,所有官員阿諛奉承,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像和珅一樣的貪官汙吏的重要原因,最終搞的百姓們民不聊生,民間也是起義不斷。等到乾隆皇帝傳位於嘉慶帝的時候,國家已經是千瘡百孔,只得留給兒子一個爛攤子。這也是為什麼大清朝在嘉慶帝之後就走向衰敗的原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