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往往其中會有一個比較重要但不顯眼的因素髮揮著作用,例如北宋亡國後,人們都認為是“三冗”的結果,還認為是重文輕武導致軍事力量羸弱的結果,還有人認為是官員任用的問題,諸如此類的解釋非常多。

然而,我們始終忽略了

北宋王國與其都城位置的關係,

這在後來的研究中終於獲得重視,並被視為北宋亡國的潛在致命因素。

北宋定都開封實際也是借鑑了唐朝定都長安的經驗教訓,

唐朝時期,長安由於離江南地區較遠,本身又很少生產糧食,所以大量的糧食都需要從南方運至長安,由此修建了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在和平年代可以源源不斷地向長安和北方運送糧食,但戰亂時期,大運河水運不暢,長安皇室貴族和民眾的生活就成了問題。因此,趙匡胤在借鑑唐朝選建都城的基礎上,最終決定定都開封,也從軍事上考慮了定都開封的可行性。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一、北宋定都開封的原因

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趙匡胤選擇定都開封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中後期,宦官專權,地方勢力強大,中央控制力和影響力降低,尤其是安史之亂,直接公開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經過安史之亂,唐朝元氣大傷,

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長安的政治地位也因為唐朝統治風雨飄搖而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作為唐朝陪都的洛陽也經歷了政治地位的下降,

以及經濟的衰退,南方的大量物產難以運進洛陽,百姓紛紛南遷。

五代十國時期,長安和洛陽的地位一再下降,而此時的開封開始嶄露頭角,五代中有四朝都定居在開封,可見當時開封的地位和現實。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但由於疆域沒有唐朝初期那麼廣闊,定都長安或洛陽也會出現軍事上的危險。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因為

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

以後,長安和洛陽在當時屬於中原王朝的北方地區,所以北宋一旦定都長安或洛陽,就會成為遼朝契丹族的掠奪物件。所以宋真宗感慨道:“洛陽宮闈壯麗,然城北地隘,轂、洛淺滯,輦運艱阻,諒非久居之所”。

李龍在《北宋定都開封原因初探》中指出:“每當黃河結冰之際,遼軍便大舉進攻中原”,因此,趙匡胤只能選擇已經嶄露頭角的開封城。地理條件也是趙匡胤定都開封的重要因素,

相較於長安和洛陽,開封城離南方產糧區更近,而且開封城地處中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耕種,

氣候宜人,這就使得開封城即便在戰亂時期也能有糧食自給自足。

2.經濟因素

北宋定都開封除了需要考慮政治因素,還需要考慮經濟因素,這是與政治因素一樣重要的因素,畢竟開封作為都城需要著眼於未來的發展。

唐朝末年,中原經濟就因為安史之亂等因素而出現了

經濟重心南移

的傾向,到了北宋,這一南移的過程更是趨近完成,所以開封的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以致於北宋張擇端能夠繪畫出《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名畫。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宋史·食貨志·漕運》記載:“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河流在當時是最便捷和省錢的交通工具,而且隋唐修建的京杭大運河被北宋繼承下去,更方便開封城與其他城市進行經濟上的往來。

可以說,

開封城的漕運發達就開始與定都開封,北宋定都開封之後,更修建了以開封為中心的陸路、水路交通網路,與唐朝及其之前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交通網路形成了互補之勢。

從糧食角度來考慮北宋定都開封。

據記載,汴河每年可以運送六百多萬石的糧食,而且北宋還有黃河、惠民河、廣濟河等河流,這樣一來,北宋基本無須擔心都城及其周邊的糧食問題。從漕運到貿易,開封城都成為趙匡胤定都的考慮因素,而開封在當時最符合這些因素,儘管當時有些人考慮到王朝正統性而建議仍然定都長安,因為漢唐這樣強盛的王朝都定都長安。

因此,長安常常被視為帝王之都,有天生的“龍脈”等等,但最後,經過一番爭論,趙匡胤仍然決定定都開封,於是開封也開啟了它的輝煌時代。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二、開封作為首都的不利條件

1.缺乏有效的軍事屏障

開封城作為北宋都城有種種有利條件,但開封城也存在很多不利條件,並在北宋末期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首先是開封城缺乏有效的軍事屏障。

從開封城的地理條件來看,我們從其地勢平坦中可以看到適宜農業發展,也應當看到地勢平坦意味著沒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就像燕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防止入侵漢朝的北方匈奴,但開封則沒有這樣大的山,所以北方契丹合金軍南下後,北宋君主只能棄城而逃,而這些遊牧民族則可以藉著騎兵長驅直入。

除了地理上的考量,

北宋開封城的城牆作為首都防禦的重中之重,仍然出現疏漏,遠不能及長安、洛陽的城牆防禦建設,

這主要是因為開封城剛成為政治中心不久,再加上宋朝剛建立,缺乏資金修築城市防禦工事。

北宋地理上的屏障也只有黃河地區,但黃河的水源流動有很強的季節性,春夏之際,水流湍急,於是開封城可以以黃河為屏障,用以阻截契丹人,但冬季,黃河結冰,契丹鐵騎就可以跨過黃河,進攻北宋。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面對開封城的困境,范仲淹曾上述宋仁宗:“太平則居東京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西洛險固之宅以守中原。”這說明北宋君臣已經看到了開封城的弊端,也認識到遷都的必要性,但遷都實乃國之大事,從古人的角度來看,或許還會因此影響國運,因此,終宋一朝,遷都都沒有實現。

2.虛弱的軍事建設

從北宋疆域圖中可以發現,開封城的北面有陝西路、河東路、河北路、京東路開封城,形成了抵禦之勢,但是這四個行政區域的軍事力量並不雄厚,因為趙匡胤借鑑了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所以力圖壓制地方勢力,將軍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邊防地區的軍隊十分有限。

與之相反,無險可守

開封城卻駐紮了大量軍隊,意圖彌補開封城在軍事上的不足,但是開封城的軍事力量防禦設計並不合理。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第一,軍隊應當設立在北方的邊境城市,尤其是那些有險可守的要塞城市,

這樣可以抵擋遼人和金人的入侵,開封城的軍事力量應當是最後的防線,但北宋卻在開封城佈置大量軍隊,而忽視邊地城市的軍事力量。

這樣會導致遼人和金人順利進入開封周邊地區,不僅有助於前者進攻開封城,還會因為遼人和金人來到開封城下而使整個開封城民眾處於人心惶惶的狀態,這也不利於軍事戰爭的取勝,甚至會出現叛國、南逃的現象。

第二,遼朝被宋朝和金朝聯合擊垮後,北宋也沒有獲得意想之中的穩定,反而受到了金人的威脅。

北宋建立之後,一直受到遼朝的騷擾,但無力與其抗爭,只能默默納貢,皆為“甥舅之國”,隨著金朝的強大,北宋意圖藉助金人的軍事力量,滅亡遼朝,而後與金朝並存於世,然而,遼朝被滅後,金朝再無後顧之憂。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天會三年十月,金太宗完顏晟分兵兩路進攻宋朝,拉開了滅亡北宋的序幕。由於沒有軍事屏障,金軍一路進至黃河北岸,儘管黃河是天塹,但並非不可逾越,結果北宋守橋官員見金軍陣勢強大,結果不戰而降,直接促使金軍攻入開封城,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是為“靖康之變”。

由此可以看出,開封城的軍事防禦和地理位置實際不利於作為首都,作為主要發展經濟的陪都反而更好,可以直接聯結長安、洛陽等地。

三、總結

開封城在趙匡胤時代佔盡上風,從政治因素到經濟因素,再到軍事因素、地理因素,都發現開封城是最適合定都的,但

在定都開封城的同時,也為北宋的滅亡留下了弊處。

由於開封城地勢平坦,這有利於農業發展的同時,卻不利於軍事防衛,再加上契丹族驍勇善戰,鐵騎呼嘯而來,呼嘯而去,

毫無屏障可言,這是相對於長安、洛陽的弊端之處。再加上開封本身就存在軍事防守上的弱點,城市建設的經濟性太強,反而忽視了軍事建設。

為何說定都開封是北宋亡國的潛在因素

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發現開封城的經濟繁榮,但城門、城牆、衛戍部隊等的建設卻出現漏洞,這對防禦北方外族入侵有不利之處。與此同時,黃河離開封城很近,黃河氾濫直接造成開封城的困境,此時北方外族一旦乘機進攻北宋,那麼開封城將很快失守。

北宋君臣也認識到了開封的利弊,關於遷都的建議不計其數,

但最終還是沒有遷移都城,進而為北宋滅亡留下了潛在的致命因素。

參考文獻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食貨志》

司馬光:《資治通鑑》

(元)脫脫:《宋史·食貨志·漕運》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陳鋒:《略論漕運與北宋的集權統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