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飛魚反艦導彈與美國魚叉導彈相比,綜合性能相比誰更加強悍一些

在許多軍迷心中,對反艦導彈的認知,似乎都在超音速突防上。實際上反艦導彈在剛出現時,以掠海飛行和亞音速為兩大特點。滿足這兩大特點的反艦導彈在上世紀50-60年代並不多,主要有兩款,法國飛魚導彈和美國魚叉導彈。

飛魚和魚叉可稱為反艦導彈圈的

“臥龍鳳雛”,兩款導彈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第二。而這兩款反艦導彈相比較,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綜合性能略勝一籌。

1967

年,法國受蘇聯冥河反艦導彈的影響,開始研發一款新式反艦導彈。和冥河反艦導彈不同,法國軍方立志於讓自家反艦導彈體積小型化,因為這樣會讓反艦導彈的成功突防機率大大提升。

此外,法國軍方還認為,冥河導彈

300

米的飛行高度,非常容易被軍艦雷達發現,繼而被敵機攔截。所以法國新式導彈還必須解決飛行高度的問題。法國軍工專家提出可否讓新式導彈掠海飛行,掠海飛行可以躲過軍艦雷達的搜尋,還能利用海面波浪和電磁訊號,干擾敵方探測系統。

當然最關鍵的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可以避免高空反艦導彈那樣,接近目標後降低飛行高度,繼而被發現的情況。增加了反艦導彈命中機率。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下,法國軍方利用

5

年時間,完成了新式導彈的試驗和製造。而這款新式導彈,就是法國飛魚反艦導彈。

1982

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島控制權,爆發了馬島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阿根廷空軍使用法國飛魚反艦導彈,擊沉了多艘英國軍艦,其中就有謝菲爾德號。雖然馬島之戰英國險勝,但阿根廷使用的飛魚導彈,卻透過這場戰爭成為軍武圈的明星。

在當時,許多國家都知道,法國有兩款軍工明星產品,一款是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另一款就是飛魚反艦導彈。而前者靠的是名氣,後者出名靠的是實打實的實力。

雖然飛魚反艦導彈也有缺陷,比如它採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導致最大射程只有

70

公里。比如飛魚導彈的戰鬥部只有

165

公斤重,比冥河導彈輕了

300

多公斤。導致它的殺傷力不如冥河導彈。

但即便飛魚導彈有這些缺點,但它依舊是一款在當時很靠譜的反艦導彈。隨著時間的推移,軍艦防禦系統的升級,法國飛魚反艦導彈效能也開始趨於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軍方開始了對飛魚導彈的升級改進。

針對射程短的問題,法國軍方為新款飛魚安裝了渦噴發動機,射程提升至

180

公里。而針對突防難問題,法國軍方為飛魚導彈設計了

4

個進氣口。當導彈抵近目標時,

4

個進氣口可以選擇性關閉,這樣飛魚導彈就具備了末端機動能力。操縱者只需選擇要關閉的進氣口,就能讓飛魚導彈做出不同飛行軌跡,讓敵人的近防火力無從下手。

靠著這些改進,飛魚導彈再次成為全球反艦導彈暢銷貨。不過隨著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出現,飛魚導彈終有一天會徹底淡出這個舞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