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東昌之戰慘敗,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為何能在戰場上保全自己呢?

戰場與考場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不能透過大量刷題來提高成績。

東昌之戰前,朱棣截獲盛庸糧草、焚燬其糧船的操作,與他朱元璋在很多戰役中的打法異曲同工,多年前,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讓朱文正放火燒燬陳友諒的搶糧船隻,給陳友諒致命一擊。

可是戰場瞬息萬變,只以最終結果論成敗,朱棣在東昌之戰慘敗,這是他起兵以來最慘重的失敗。根據《明史》的記載,朱棣此戰損失數萬人,而且他最倚重的心腹愛將張玉戰死。

盛庸乘勝派兵追擊,朱棣在敗退途中狼狽不堪,退到館陶時得知平安和吳傑駐兵真定,阻斷了退路,朱棣只得取道深州。

盛庸傳令各地駐軍合力襲擊燕軍,以切斷其歸路。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朱棣率軍撤至威縣,遭到真定兩萬兵馬截擊,朱棣令數千精銳起兵沿途設伏,自己親率十七個騎兵來到陣前,“我常獲爾眾即釋之,我數騎暫容過,無相阨也。”(《奉天靖難記》)

可是對方果斷拒絕,派兵來追,朱棣且戰且退,將對方引入埋伏,才終於闖出一條路。

四天後,朱棣退到深州,平安、吳傑再次派三萬兵馬阻擊,朱棣令千餘騎兵從遠處切斷其退路。

此時朱棣已無路可退,只能置之死地而後生,他親自率領一百多精銳騎兵發起衝擊,拼死猛衝,對方陣形出現混亂,燕軍主力趁勢跟進,一舉將其擊潰,竟然大獲全勝。

歷盡艱難險阻,朱棣終於帶兵回到北平。

接連兩次失敗,朱棣的自信備受打擊。

而建文帝在京師收到盛庸東昌大捷的訊息後,信心倍增,下詔恢復齊泰、黃子澄的官職。

燕軍諸將向朱棣免冠請罪,朱棣安慰他們“勝負固兵家常事”(《明太宗實錄》),提及張玉,朱棣淚流不止。

張玉為救主而死,朱棣深感悲痛,“寢不帖席,食不下咽”(《明太宗實錄》)。

後來,朱棣封賞靖難功臣時說,“論靖難功,當以張玉為第一”(《明史紀事本末》),追封張玉為榮國公。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熾加封張玉為河間王,“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成祖廟廷。”(《明史·列傳·張玉》)

二月二十六,朱棣再次率軍南下。

當時盛庸集合各路兵馬共二十萬駐紮在德州,吳傑、平安駐兵於真定。

如果盛庸與吳傑、平安合兵一處,朱棣很難取勝。對於朱棣而言,設法逐個擊破,方為上策。

朱棣駐紮在保定,與諸將商議對策。諸將主張先攻打定州。朱棣認為,野戰更容易成功。

朱棣擁有朵顏三衛這樣驍勇善戰的精銳騎兵,更擅長野戰,如果攻城,騎兵的優勢無則法充分發揮。而且,盛庸與吳傑、平安互成犄角,如果不能快速攻下,則必然遭到裡外夾擊,“堅城在前,強敵在後”(《奉天靖難記》),獲勝的難度將大大增加;若能集中力量先擊敗對方一支隊伍,剩下的自然容易對付多了。

朱棣決定先集中全力對付盛庸。

謀定而動,次日,朱棣移軍東出,到達紫圍八方。

三月初一,朱棣率軍抵達滹沱河,派遊騎為疑兵前往定州、真定偵察情況,誤導對方,延緩其出兵時間。

經歷了前兩次失敗後,朱棣對於與盛庸交戰十分慎重,他召集諸將,向他們詳細講解作戰部署,又讓宦官進行示範,確保各位將領都十分明確自己的任務。

朱棣準備就緒,靜待盛庸的到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