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校園欺凌: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比例94%,科學家談教育改革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通訊員 彭友友 翁丹莉 姜娜

廣州一小學生被同學用鉛筆戳20多處傷口,如何保護“少年的你”?4月27日,格致論道·灣區第11期在廣州市玉巖中學報告廳舉行。十年來干預近千例校園欺凌案件的實踐者沈旭在論壇上解析欺凌者心裡成因,列舉成年人處理欺凌的誤區,他指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為94。32%。

該講壇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主辦,也是格致論道·灣區兩年多來首次走進中學校園。六位科學家或學者為高中生們講訴奈米藥物治療癌症、土地汙染治理、舊城改造、反校園霸凌、紅火蟻防治白海豚保護。

1/3小學生報告偶爾被欺凌

在六個主題中,也許是沈旭帶來的反校園欺凌講座,跟同學們最為切身相關的,她也是光合行動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近10年來直接或間接干預校園欺凌的案件近千例。

校園欺凌是偶發極端行為嗎?

沈旭介紹,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10省市中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人報告曾偶爾被欺凌,其中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凌。可見,校園欺凌的發生比我們想象得更普遍。而且欺凌也不一定表現為明顯的肢體衝突,資料顯示,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為94。32%。

2017年教育部對校園欺凌的定義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透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處理欺凌,成年人需要正視惡意

沈旭提醒,除了肢體的暴力和傷害,校園欺凌還包括精神暴力,如貶低、排斥、孤立、羞辱等。

在欺凌當中,成年人最需要正視的是惡意,“欺凌者經常說,‘我不是故意的,就是鬧著玩呢,開個玩笑’。玩笑,應該雙方都知道是相互逗趣的方式,被玩笑一方可以會心一笑,也可以打鬧笑罵對方。是平等的關係。

而惡意行為,是明明知道對方不舒服,還要做,要令被欺凌方難堪。而且據研究表明,大部分欺凌者是清楚被欺凌者的感受的,但仍然沒有同理心,傷害對方。”

為何有欺凌?理解欺凌者心態

孩子世界的欺凌,重要來源是成人世界。例如家長對孩子差異的不包容、不允許孩子弱、不允許不符合標準。

沈旭介紹,成人世界的這些價值觀會影響到孩子,他們也會依此來評判哪些人可以進入自己的圈子,哪些人需要被排除在外。

沈旭強調,對於欺凌者應理解其成因,瞭解為什麼發生欺凌,才能更好地預防欺凌。

“我們不能允許弱,只能接受強,孩子們就會覺得我就必須強,我不強的話就會被欺負,或者我不強的話就沒有價值感。當孩子在學校裡沒有價值感、交友的時候沒有價值感、或覺得跟別人不一樣、或別人跟我不一樣的時候,他們會害怕、自我保護,從而可能攻擊別人、或加入一個小團體一起攻擊別人。”沈旭說。

她分析,欺凌者的心態:因為不接受弱,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害怕成為奇怪的人,而跟隨強者去排斥別人;因為害怕被認為弱,要顯示強勢地位,而去掌控他人、命令他人;因為害怕失敗,不能接受別人得到自己想擁有的東西;因為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動搖,自己不再有優勢,而去打壓他人。

干預校園欺凌必須是成年人的責任

當欺凌發生後,成年人的處理方式非常重要。沈旭說,在校園欺凌發生時,旁觀者佔到了85%,而能有正義感又有行動的阻止欺凌的人只佔5-7%。孩子們真的不想阻止欺凌嗎?不是的。但是因為成人的處理方式不當,旁觀者沒有力量站出來,還可能引發更嚴重更為隱蔽的欺凌事件。

例如,老師或者家長認為,讓欺凌者向被欺凌者道歉就解決了。很多時候欺凌者會迅速道歉,因為不想再被成人糾纏,但很可能私下裡會採用更為隱蔽的報復方式。

欺凌者本身也有很多成長中的不能應付的狀況、積壓的情緒、未滿足的需要,需要被看到、被同理、被支援。但通常他們只是被懲罰、要求道歉,或者交由司法部門處理。當他沒有被理解、被支援時,他很難真誠地道歉,很難認識到自己做錯了,因為他也感到很多委屈、憤怒。

而被欺凌者透過求助成人並不能得到真誠的道歉,成人只想快速解決問題,並沒有真正共情他被欺凌的感受,所以被欺凌者會一直糾結在“是不是都是自己的錯”,“自己是不是很糟糕”,“是不是自己需要為被欺凌承擔全部責任”自我懷疑中,夾雜著被欺凌的委屈、憤怒、悲傷,所以很難走出來。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謝哲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黃楚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