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殺死自己的叔叔朱允?朱元璋為何要殺自己的叔叔全家

1367年底,徐達、常遇春率領的北伐軍攻克濟南和山東大部分地區,一路向北挺進,湯和、朱亮祖已迫降方國珍,並配合胡廷瑞的江西部隊夾擊福建陳友定,整個形勢如風掃殘雲。朱元璋夢寐以求、文臣武將們望眼欲穿的好時光就要來臨。

同年十二月十日。李善長率文武百官奉表勸進。根據歷史的成例。少不得三辭三讓。這個沿門乞討的托缽僧終於在次年正月四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整個南京城張燈結綵。李善長任開國大典的大禮使,是這場喜劇的總導演。在儀仗護衛的簇擁之下。朱元璋正式登上御座,南面稱孤。善長又代表皇帝,捧金冊玉璽,封馬氏為皇后,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接下來便是進封功臣,李善長名列第一,封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宜國公,成為開國的第一位首相。

李善長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欣賞自己的才幹,對眼前的榮譽地位和權勢感到滿足。為了保持已經獲得的一切,他必須儘可能地對皇帝表示忠順,同時還要警惕地注意那些想打他的主意的人。因為善長似乎覺得,朝中的派系分野越來越明顯,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原來,元璋打天下基本上是靠了兩部分人,一部分是以他的老鄉為核心的淮西武士集團,這是主力,是基幹,是征戰沙場的元勳,多與元璋一樣貧苦出身。另一部分是江南的文士集團,他們有知識,有計謀,有較高的門第,但是入夥晚,沒有實力。善長恰恰具有雙方面的優長,所以元璋一直選擇他作自己的助手駕馭諸將、主持政務。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一分子也很以此自負。但是美中不足,就是他作為一個文人,在政府活動圈子中,總有孤立之感,似乎受到江南文士集團的包圍。有一件事也加深了他的這種印象。

1368年五月,元璋到汴梁視察,命善長和御吏中丞劉基作京城留守,善長負全面責任,劉基督察奸惡。劉基並不徵得善長的同意,對一些權貴的不法行為雷厲風行地進行了打擊,最後甚至搞到善長的親信李彬的頭上,於是二個人翻了臉,官司打到朱元璋那裡,元璋親自批覆處死李彬,使善長更丟了面子。善長認為這是劉基有意刁難,待元璋回京後,就極力說劉基的壞話,元璋又把劉基開發了。江南的一些文人聯合起來攻擊善長。楊憲、汪廣洋還想方設法討得元璋的喜歡,大有躍欲試、取而代之的意思。這使善長感到有一種潛伏的危機。他很想找點臂膀,這時,恰好同鄉胡惟庸靠了上來,於是二人的過往就愈來愈密切。

朱元璋這個人有著複雜的個性。他聰明有才,虛心好學,做事剛毅果斷、灑脫利落,善於吃一觀三,把握總局,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同時,他又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恩威並施、殺伐自專那一套手腕玩得很純熟。他從本身的經驗和歷史的經驗中,看出人心只有一個“狡”字。他不相信任何人的思誠。對付的辦法就是威之以“勢”,誘以之“利”。他要使所有的臣民闊伏在他的腳下,戰戰兢兢地去乞求他的施捨。

李善長所在官僚集團中的優長地位,在打天下時正好為我所用,如今坐了天下,卻成為一大威脅。善長對權力的熱心和對同僚下屬的驕橫尤其令他生厭。於是下定決心把他拉下來。

朱元璋在朝中廣造輿論,說是要在楊憲、汪廣洋、劉基或胡惟庸中重新物色宰相的人選,逼迫善長退位。1370年善長差慚交加,憂鬱成疾。這時候,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已經是楊憲,善長唯恐落在他的手心裡,胡惟庸慫恿善長把他搞掉。七月,楊憲以謀反罪被處死,善長才長出了一口氣。當然,善長也不能再賴著不走,1371年他藉口養病給自己找了個臺階,元璋也順水推舟,將他安置在鳳陽,賜田一千五百畝,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戶二十家,守墳戶一百五十家,算作對他出力一場的報答。

善長冒著殺頭滅門的危險跟了元璋,功名剛剛到手就這樣被打發了,心下總有些不甘。這年二月元璋迴風陽掃墓,善長鞍前馬後,恭敬伺候,使元璋頗為動情,覺得對這位老朋友好像欠了點什麼。

1374年提升善長的弟弟存義作太僕寺丞,負責全國的馬政。1376年又將他的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善長的兒子李祺,並在京師為善長大治府第。這是元璋第一次招駙馬,善長也是元璋的第一個親家翁,結婚禮儀自然是華貴而又隆重,滿朝文武都羨慕得不得了。善長是抱著重被起用的歡欣和希望來迎接這一切的。哪想到進京之後,久久不見動靜,便不免有些不舒服。汪廣洋等人不放過這個機會,彈劾善長父子禮數不周,善長受到了削減俸祿的處分。為了安慰老親,元璋給了善長“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議軍國大事”這樣一個極榮譽銜頭,至於實際的工作,不過是臨時管一管土木工程或御史臺事務。善長年事越來越大,能得到這樣的尊崇和榮耀,也感到知足了。

但是,明朝的政局掀起了越來越大的波瀾。元璋看看已到桑榆晚景,他要在自己閉上眼睛之前,利用他的威勢和力量,為子子孫孫奠定牢固的江山的基礎,把下一代、下幾代的事都在自己手中作完。為此,從洪武九年開始,就屢興大獄,對那些已經使用完了或者有可能妨礙大明江山的文臣武將一個個連根拔除。最大的案子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連而死的有四五萬人,功臣宿將基本上殺光了。擅長全家就是以胡黨的罪名被殺。

胡惟庸也是定遠人。因為老鄉的關係受到善長的提拔。惟庸又將女兒嫁給了存義的次子李萜,同善長攀上親戚。從洪武六年開始,惟庸就把持了中書省,飛揚跋扈,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他最後不能容於元璋是必然的。但元璋加給他以謀反的罪名,並由此瓜抄蔓誅,殺了三萬多人,則是有意製造的一場血案。

1380年正月,胡惟庸被殺,善長也因此受到政治的猛烈攻擊。大概考慮到兒女親家,元璋將善長赦免了。善長抱著一顆緊縮的心,戰戰兢兢地度日。隨著時光的流逝,該處置的都處置了,緊張的氣氛似乎緩和下來,善長也就不再介意。他哪裡知道,元璋並沒有忘記這筆賬,他在細心地觀察著善長的一舉一動。

1390年,善長七十七歲,已是燭殘年,但還要盡情地享受,還要為子孫置產。他打算再造府第,並從衛國公湯和那裡借了三百個衛卒。湯和怕受連累,趕緊密報了元璋,元璋就暗罵老兒不知好歹。四月,京城中有一批人因罪發遭邊疆,善長又為他的親信丁斌等人說情,元璋強耐著性子解釋,善長又幾次提起此事,元璋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看透了元璋的心思,便火上加油,說丁斌原在胡惟庸家辦事。元璋的憤怒就再也不能遏制,命令快將丁斌逮到鎮撫司“好生打著問”。於是由丁斌牽出李存義,再由存義逼出李善長。最後就打出了這樣的口供:“胡惟庸準備謀反的時候,曾讓存義去說服善長!”到這步田地,善長就算滿身是口也難於分辯了。

一幫惡奴闖進了善長的家,查抄劫掠,鬧了個天翻地覆。七十七歲的老翁連帶妻女弟侄七十餘口鋃鐺入獄。臨刑那天,善長用顫抖的手捧著洪武三年皇帝賜予的浩命鐵券,老淚縱橫,仰天哭道:“除謀逆不

,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裡,免死!免死!謀逆!謀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善長同他的全家老小邁著沉重的腳步向刑場走去。到這時候他才有些醒悟,但是一切都晚了。看在父女的情分,元璋赦免了臨安公主、駿馬李祺和他們的兩個孩子,其他人一概砍了頭。

李善長的冤枉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誰敢於辯白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