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名將,曾經馳騁沙場,為宋王朝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 . .

公元1058年,北宋名將狄青英年早逝,年僅五十歲。

狄青是一位非常有傳奇色彩的宋朝名將,民間甚至將他和包拯一起成為文武二賢,認為他們是天上的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來拯救大宋百姓的英雄。

但是這位曾經馳騁沙場,為宋王朝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最終並沒有倒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之上,而是死在了朝中的內鬥之下。有人認為是一手提拔他的宋仁宗將其逼上了絕路,那麼狄青到底有什麼曲折離奇的人生經歷,他又為什麼會含冤去世呢?

代兄受過,初出茅廬

狄青出生于山西汾陽,祖祖輩輩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到了他這一代,他和他的哥哥一起自幼習武,喜好在鄉里打抱不平,伸張正義。

有一天他的哥哥和鄉里的一名無賴打架,失手將那名無賴毆打致死,鬧出了人民,這樣一來官府就要前來抓人,在這個時候狄青為哥哥挺身而出,聲稱是自己打死了人,幫哥哥背黑鍋。

好在那個無賴只是暈了過去,過了一會自己就醒了過來,但是狄青聚眾打架鬥毆的行為還是被坐實了,按照當時的律法,狄青就要被強制充軍服兵役。所以他就被押解到了都城汴梁,在那裡被編入了軍隊,還在臉上刺了字。

根據史書記載,狄青身高八尺有餘(大約一米九),是罕見的彪形巨漢,而他本人又是儀表堂堂,在人群之中猶如鶴立雞群一般,是有名的大帥哥。自幼習武的他武藝高強,精於騎射,性格也十分豪爽,所以加入軍營後不久就受到了上司的賞識,推舉他到皇家儀仗隊成為了一名騎兵。

沒過多久,北宋和西夏的戰事爆發,西夏皇帝李元昊大舉興兵進犯宋朝,由於武藝出眾,所以狄青奉調到了西北前線,對抗西夏人。到了前線之後,狄青被任命為一支幾百人的小部隊統領。

雖然他指揮的部隊規模不大,但是他取得的戰績卻是十分亮眼的,曾經在一次戰鬥中擊敗過西夏兩千餘人,俘虜了五千多頭牲畜,在戰鬥中履歷戰功,官職節節高升。

由於狄青長得十分英俊,他擔心自己的這副長相在戰場上不能很好地威懾敵人,所以他仿效古代的蘭陵王,每一次出戰,他都特意披頭散髮,佩戴一個青面獠牙的銅面具出戰。每次都能把對面的西夏軍嚇一大跳,每次都倉皇逃竄。

狄青在前線大大小小一共參加了二十五次戰役,前前後後身中八箭,可謂是功勳卓著。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這樣的一員名將自然不會久居於人下,所以很快他的聲名就傳到了當時在西北主持軍務的范仲淹的耳中。

連連高升,一戰成名

長得帥的人事業往往也比較容易取得成功,范仲淹一看到傳說中威猛剛毅的狄青居然是眼前這樣的年輕小生,心中也是頓生好感。深入瞭解之後,他知道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僅勇猛果敢,而且很有謀略,絕不是那種有勇無謀的莽夫,范仲淹對此擊節讚歎,特意贈送了一部《春秋》給狄青,囑咐他要多多學習文化知識。

狄青聽從了范仲淹的教誨,從此之後在軍營之中每次有閒暇,他都手不釋卷,如飢似渴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很快,他就徹底成長為了一名允文允武的高素質軍事人才。

遠在京師的宋仁宗很快也聽說了狄青的事蹟,知道前線出了一名這樣的名將,仁宗皇帝非常高興,召見狄青進京面聖。短短几年的時間狄青就從一名普通士兵升任為了馬軍副指揮使,官居五品。

仁宗特意在自己的宮殿內親切地接見了狄青,他看到狄青俊美的容顏之後也是讚歎不已,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樣的帥哥臉上居然被刺過字,所以皇帝特意賜給狄青一種特殊的藥水,洗掉臉上的刺字。

但是狄青卻拒絕了皇帝的好意,他解釋說,自己臉上的刺字就是為了在軍中激勵手下的將士,讓他們看到,哪怕是一個犯人,只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也能夠得到很快的升遷,讓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抱有信心。

宋仁宗聽後非但不生氣,反而更加喜愛狄青,下旨升任他為樞密副使。

狄青成為樞密副使之後,在南方的廣源州發生了叛亂,宋仁宗幾次派兵征討都是損兵折將,徒勞無功。面對這種情況,狄青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請求帶兵出征,平定叛亂。仁宗皇帝龍心大悅,下令讓狄青率軍出征,統領嶺南的軍事。

但是這個事公佈之後,引發了朝臣們的強烈不滿,諫官們紛紛給皇帝上諫,要求皇帝收回成命。因為在宋朝的制度中,重文輕武,出兵打仗的統領只能是文官,從來沒有過武將帶軍出征的先例。好在宰相據理力爭,這才讓狄青得以率軍出征。

狄青率軍晝夜兼程前往嶺南,他再三告誡嶺南的將領,在援軍到達前不要輕舉妄動,要堅決閉門不戰。但是當地的將領們自恃勇武,想在狄青面前表現自己,擅自出徵,被叛軍打得大敗。狄青趕到之後,馬上升帳將不聽將令的將領全部推出斬首,當地的兵將們噤若寒蟬,再也不敢不聽狄青的調遣。

安頓下來之後,狄青還是下令全軍閉門不戰,堅守不出,還下令在軍中大肆飲酒享樂,無論叛軍怎麼挑釁宋軍都不為所動。漸漸地,叛軍就放鬆了警惕,不把宋軍放在眼裡,這些情況都被狄青都偵知。

終於在一天夜裡,狄青連夜召集眾將準備出戰,在出戰之前狄青在全軍面前特意進行了一番占卜,他拿出一百枚錢幣灑在地上,如果錢幣全部是正面向上,就說明宋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周圍計程車兵們紛紛目不轉睛地盯住錢幣,沒想到所有的錢幣一個不差全部正面朝上,這樣一來宋軍士氣大振,衝出軍營,乘著夜色將叛軍全部殲滅,凱旋而歸。

狄青的捷報傳回京師之後,仁宗皇帝大喜過望,下令升狄青為樞密使,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武將做樞密使這是前所未有的。這個命令一下,文官們又炸鍋了,紛紛再次上諫請求皇帝收回成命,但是仁宗皇帝這一次下定決心,堅持要任命狄青為樞密使,狄青的聲勢和威望自此達到了頂峰。

樹大招風,含恨而終

狄青為人沉默寡言,做事之前總是會考慮一個萬全之策才會行動。在軍營之中,他也從來沒有領導高高在上的樣子,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凡是有功勞,就給將士們大加賞賜;只要有過錯,都把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在軍中深得人心。

在民間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欽佩,百姓們每每聽到狄大人要出門的訊息都會圍在狄府周圍,一睹狄青的風采。連唐朝名相狄仁傑的後人都找到了狄青,希望能把他加在自家的族譜之中,但是也遭到了淡泊名利的狄青的婉拒。

俗話說樹大招風,由於狄青的軍功實在太高,才能實在太卓著,加上他升官的速度實在太快,又這麼得民心,在文官集團中就引起了強烈的不滿與嫉妒。

為了扳倒狄青,他們使盡了渾身解數,就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此時也犯起了小家子氣,上書洋洋灑灑幾千字,彈劾狄青。但是由於狄青卻是沒有汙點,所以整篇文章看下來反倒像是對狄青的歌頌和讚揚,想了半天他想出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理由。

他在上書中說:“

水,陰也;武將,亦陰也。

”所以去年在河南地區爆發的洪水狄青脫不了干係。

但是不管這些文臣們上書的理由是多麼的荒唐,仁宗的心裡也慢慢開始動搖了起來,一次仁宗得了一場重病,文臣們馬上抓住機會上書,搞出了莫須有的罪名誣陷狄青。

任憑皇上再怎麼相信狄青,但是看到這麼多的彈劾狄青的奏章,仁宗皇帝也慢慢地感到了壓力,畢竟眾怒難犯,水至清則無魚。

越來越多的關於狄青的謠言也被炮製了出來:狄青在家中燒紙祭祖被人說成是有異象要篡位;狄青家被水淹,他暫時搬到佛寺旁邊居住,被人說成是向神佛祈禱篡位成功。諸如此類的謠言每一天都在摧殘著狄青,最後連他自己都受不了了,主動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

仁宗皇帝為了堵住悠悠之口,也為了保護狄青,同意了他的請求,還給他加宰相銜,出知陳州,調離朝廷中央。

狄青聽到這個訊息後,長嘆一聲對家人們說:“我聽說陳州有一種梨叫做青沙爛,這就是預示著我到了陳州之後就會死在那個地方。”

沒想到狄青到陳州赴任之後,朝廷每隔半個月都會派使節前來,名為探視,實為監視,在這樣的情況下狄青整日擔驚受怕,身上毒瘡崩裂,抑鬱而終,年僅五十歲。

一代名將就此煙消雲散,訊息傳回京師,仁宗皇帝失聲痛哭,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但是無論怎樣的哀榮也無法挽回這位齎志以歿的名將,狄青死後,北宋自毀長城,為整個北宋武將勢力的衰頹奠定了基調,朝中的武將紛紛請求自保,再不敢追求戰功,一個民族尚武精神完全缺失,為後來的靖康之變埋下了伏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