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明朝皇帝如此,歷代皇帝也如此。就是這種履歷,你還能指望皇帝能有多不平庸?

開國皇帝,絕不平庸。平庸的,打不下江上、當不上皇上。但是,一切都要回歸均值。

老子英雄兒好漢,未必如此;老子英雄兒混蛋,也未必如此。真實的結果,往往是老子英雄兒平庸。

這是宿命。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但是,皇帝的起點高。所以,別人奮鬥幾輩子都拿不到的成功,皇帝生下來就能獲得。所以,處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再平庸的人也能幹出點兒留於史冊的事情。

晉惠帝司馬衷,平庸到跌破智商下限。“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都是這位弱智皇帝給我們貢獻的典故。

即便如此,晉惠帝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燦爛,如“嵇侍中血”。

公元304年,晉惠帝被司馬穎的叛軍殘酷追殺。百官和侍衛紛紛逃亡,唯有侍中嵇紹挺身而出、保衛天子。兵敗之後,叛軍要殺死侍中嵇紹。司馬衷竟勇氣十足地對叛軍說:他是忠臣,不要殺他。但是,叛軍還是把侍中嵇紹當場砍死,鮮血濺到了司馬衷的皇袍上。傻皇帝並不無情,為忠臣嵇紹之死哀痛悲嘆。戰事平息之後,左右是從要洗去御衣上的鮮血,而司馬衷卻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危難顯忠臣,這是情懷;嵇侍中之血,這是悲壯。

司馬衷是平庸之人嗎?是。而“嵇侍中血”,難道不偉大嗎?偉大。平庸之人,為什麼能幹出偉大之事?因為他是皇帝。

因此,有的時候,能力不重要、位置才重要;皇帝的位置,註定了不平凡。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然後,具體說下明朝皇帝。這個朝代的皇帝,太奇葩,卻只是平庸的奇葩。

蟋蟀皇帝朱瞻基、俘虜皇帝朱祁鎮、求仙皇帝朱厚熜、懶惰皇帝朱翊鈞、木匠皇帝朱由校,還有情商低到培養不出奸臣的皇帝朱由檢。這就是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搞出來的新聞,說不上驚天動體,卻也趣味橫生。但是,給明朝皇帝打上種種標籤之後,我們的認識也就簡單、片面和單調了。

世界是具體的、人是豐富的。

聽到一句“何不食肉糜”,然後一棍子就把晉惠帝打成白痴了。但是,他也有“嵇侍中血”的的情義。傻是傻,但傻皇帝知道誰是忠臣,這是明;不洗“嵇侍中血”,這是情。

晉惠帝是如此,明朝皇帝也是如此。

蟋蟀皇帝朱瞻基,不是從登基開始就鬥蟋蟀,然後一直鬥到死。

鬥蟋蟀這件事,正史裡沒有,主要是野史再講。所以,可信度大大存疑。

在朱瞻基時代,明朝君臣之間的關係,是整個大明朝最好的時期。

這一點最為難得。因為明朝皇帝跟大臣的關係一直不好。

而宣德治世,就是在朱瞻基時期出現的。朱瞻基最大的過錯,可能是他死得太早,38歲就沒了。如果能多活幾年,這位皇帝的成就,或許不可限量。

朱瞻基是如此,其他皇帝也是如此。只要觸控到具體、觀察得豐富,就會發現明朝皇帝也非僅僅一個平庸便能蓋棺定論的。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不想具體,也不談豐富,我就談感覺。明朝皇帝,確實沒有什麼秦皇漢武的狠角色。簡單說,明朝皇帝的人生都不夠傳奇、也不夠偉大。這個感覺,就不能有嗎?當然可以有,而且感覺很對。

不跟秦皇比,因為人家秦始皇是開國之君(實際上也勉強,因為始皇帝是“奮六世之餘烈”的)。但可以跟漢武、唐宗比,還可以跟漢宣、唐憲比。歷代皇帝中,總能找到一些不平庸、很傳奇甚至壯懷激烈的角色。他們就像平靜河流的一時洶湧,讓朝代有了生氣、讓自己有了戲份。但是,明朝的河流,好像一直很平靜。

明朝皇帝就沒有傳奇嗎?也有。比如俘虜皇帝的明英宗。

被俘虜了,還被放回來了;被放回來,還能“努力奮鬥”,後來還能接著當皇帝。這絕對夠傳奇了,完全能做穿越小說的橋段。但是,這個傳奇太窩囊。

而明英宗之後,也就那麼回事了。求仙的、睡覺的,奇葩是奇葩,卻奇葩得平庸。

如果“明朝皇帝平庸”這個感覺對,那平庸的原因是什麼呢?

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從歷史上看:自隋唐以後,中原王朝的皇帝,一直向著平庸的格調大踏步前進。

隋朝的個性皇帝,是楊廣。開大運河、建東都洛陽、巡遊天下、百萬戰甲徵高麗,隨便拿出一件,都能讓後世皇帝自愧不如。

唐朝的個性皇帝,是李世民。“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胸襟,誰能比得了?元清等塞北胡人皇帝,也沒有這種氣魄。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但是,之後呢?

越到後來,這種個性皇帝就越少。

宋朝的個性皇帝,宋神宗勉強算一個。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堪稱一個穿越的存在。就是這種奇葩宰相,宋神宗卻竟然敢用。所以,宋神宗必須是有個性的皇帝。

再之後呢?是玩石頭的宋徽宗,奇葩到勞民傷財,卻也奇葩得平庸,而靖康之恥後,則奇葩得悽慘。

跳過元朝,直接到明朝。明朝有一個禮俗改制的過程。

自洪武元年,詔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並中國所自有之複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於此。

所以,明朝講正統承接的話,應該承接到唐宋一脈,跟元、金撇開了關係。

既然承接了唐宋一脈,那麼宋朝的邏輯,在明朝也能適用。宋朝皇帝已經越來越平庸了,而明朝皇帝則只能向著平庸一往無前。

因為一切都是來自傳承。

所以,不是明朝皇帝平庸了,而是自隋唐以後,中原王朝的皇帝一直在平庸。不平庸就奇葩。但是,再奇葩,也比不及楊廣驚天動地,更不如李世民志存高遠。

那原因是什麼呢?

宋神宗年間,陝西用兵失利。於是,神宗震怒,要處決一名漕運官,直接下了殺人的聖旨。聖旨從宮中傳給宰相,讓宰相下令有司衙門趕緊執行。但是,宰相蔡確直接來了一個聖旨不出大慶殿。

第二天,宋神宗就問宰相蔡確:此人何疑?意思是說:漕運官辦事不利、導致前方戰敗,難道冤枉他了嗎?宰相蔡確說:沒有冤枉,就該他負責,但問題是祖宗之法不殺士大夫,皇帝您也要守祖宗之法。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宋神宗生氣了,但不敢違拗祖宗之法,於是要把這個漕運官刺面發配。這時候,副宰相章惇站出來了:你這麼幹,還不如殺了他,因為士可殺不可辱。

於是,宋神宗生氣了,而後果卻不嚴重。他只是擲地有聲地說了一句閃耀人性光芒的話: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然後呢?然後,副宰相章惇當場懟皇帝: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透過這件事,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如果宋朝皇帝都這幅慘德行了,那他們還能有什麼個性?

如果是漢武帝,他可能這麼窩囊嗎?不說一般官員,就說武帝朝的丞相,一個個都被漢武帝整得生不如死。唐朝李世民,則更厲害。別說大臣了,李世民能把他老爹逼得去做太上皇。

宋朝皇帝窩囊、弱勢,漢唐皇帝生猛、強橫。這個人是沒錯吧?

但是,唐朝皇帝是被宦官、藩鎮掀了桌子,最後被自己人弄死了。而弱爆了的宋朝皇帝呢?兩宋末代皇帝,不僅沒被自己人掀了桌子,而且到死都有一批忠肝義膽之臣。

這是什麼原因?

分離是一種智慧。

一個堅硬的概念,需要用打比方的手段把它敲碎,然後汲取其中的營養。同時,還需要用分離的手段把它巧妙分解。

皇帝,就是這種堅硬的概念。我們需要對它做一個拆解手術,從中分離出二元一體的兩個概念:一個是制度性皇權、一個是個人性皇權。

制度性皇權,是一種官僚體系維護並藉助官僚體系表達的皇帝權力。

簡單比方:宋神宗要殺人,但不是他自己拿刀去殺人,而是發一道聖旨給宰相;宰相根據聖旨,發命令給有司衙門,主要是刑部;刑部接到命令後,開始走司法流程,等走完司法流程之後,殺人這件事才能完成。

這是制度性皇權的實現方式,它一定不能邁過官僚集團和官僚體系。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個人性皇權,是皇帝作為有血有肉的人去主動實現自己的個人意志。

簡單比方:宋神宗看誰不順眼了,然後就命令左右侍衛:你們把他砍死;於是,左右侍衛立即動手砍人,把人砍死了。這個過程和結果,跟官僚集團和官僚體系,就沒一毛錢關係了,純粹是皇帝在任性。

隋唐以前是南北朝,在南北朝,這種任性皇帝特別多。而北齊尤其盛產任性的禽獸皇帝。

齊後主高緯時期,“犬於馬上設褥以抱之,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犬馬鬥雞,這種“皇家寵物”,都能封到開府一級。這是什麼鬼操作?透過官僚製表達的皇權,絕對幹不出這種事。這些只能是個人性皇權才能任性胡為。

唐宋以後的,主要是到了宋朝,制度性皇權開始徹底碾壓個人性皇權。

於是,像北齊那種禽獸皇帝,就再也別想出來了。因為宋朝已經把官僚制玩到了內卷的程度。

在宋朝,你都不能說有地方官,因為大家全是中央官,即朝廷命官。宋朝官員,是一人三個身份,分別是官、職、差遣。官,相當於今天的職稱級別;職,相當於一種榮譽性頭銜;差遣,才是實際擔任的職務。

比如,蘇軾中了進士之後,被任命為“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其中的大理評事是官,鳳翔府籤判是差遣。因為初入官場,所以蘇軾還沒有職,即榮譽性頭銜。鳳翔府籤判是差遣,也就是蘇軾實際擔任的職務。

單看這個任命,蘇軾應該是中央官,大理寺是中央機構;但是,蘇軾這個中央官卻不在大理寺幹活,而是要到鳳翔府當秘書長,即鳳翔府籤判。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這個官職差遣的系統,夠複雜吧。這就是複雜到內卷。而內卷有什麼好處呢?

宋朝徹底取消了地方官,全是中央官到地方任職,而且還要嚴格遵循三年一換的流官設計。於是,別管你是管一個府還是掌一支軍隊,統統別想造反。而這就是好處。

所以,宋朝的制度性皇權,特別強。

但,制度性皇權,跟個人性皇權,一定是矛盾的。

皇帝任性,就一定要肆意張揚個人性皇權,而這種肆意彰顯則必然破壞和瓦解制度性皇權。官僚強勢,就一定要實現制度性皇權,而這種實現則必然弱化和限制個人性皇權。皇帝隨便任性,制度性皇權從頂層、從根子上,就站不牢。

歷史不是迴圈,而是沿著某一路徑不斷向前發展的。這種發展,往往都是一種進步。因為不進步、就不適應,不適應、就被淘汰,適者才能生存。

發展的結果,就是宋以後的中原王朝,實現了制度性皇權碾壓個人性皇權。這時候,皇帝想任性,幾乎不可能,官僚集團不答應、制度性皇權不配合。所以,宋朝皇帝雖然很窩囊、很弱勢,但這種窩囊和弱勢僅是個人性皇權。而宋朝皇帝的制度性皇權,卻要多強有多強。

制度性皇權碾壓個人性皇權,這是向前發展的趨勢。但這個趨勢,被不講武德的蒙元帝國給中斷了一波。元朝為什麼那麼快就亡國了?大元皇帝太任性、太生猛,直接幹廢了制度性皇權。

明朝皇帝為何平庸: 制度性皇權壓制了個人性皇權, 無任性也無人性

個人性皇權被削弱,皇帝只是無法快意,但皇帝死不了,因為王朝生強健。而制度性皇權被幹廢,皇帝或許能夠任性,但國家受不了,所以皇帝只是垂死快活。

雖然明朝的制度性皇權比不上宋朝,但絕對比元朝要強。所以,明朝也是一個制度性皇權碾壓個人性皇權的時代。

明朝皇帝想任性,怎們辦?你想想宋神宗就行了: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然後呢?他們去求仙、去睡覺、去做木匠了。最後,也就只能平庸。

制度性皇權,不是絕對真理和絕對正確。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不折騰,壞處也是不折騰。

官僚制低頭走流程、認制度不認人,制度性皇權會成為沒了人性的機器。這時候,王朝也會出問題。宋明後期,國政僵化生硬、外交昏招迭出,就是因為制度性皇權機器化了、體制化了。這時候,就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而新鮮的血液,只能是人的思想和人性的活潑。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制度性皇權需要人性注入靈魂。

中原和草原陷入了僵局,你怎麼才能打破呢?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就打破了。所以,大唐皇帝是天可汗,大唐帝國萬國來朝。

然而,宋明以來,卻幾乎不可能。因為制度性皇權太強,只能等待戰爭來瓦解。明朝皇帝可能有漢武唐宗之類的狠角色,但面對強悍的制度性皇權及背後的官僚集團,他們統統無計可施,結果都只能平庸。

按照這個邏輯思考下去,你會發現清朝皇帝也在平庸化。開始,藉助八旗部族的支援,清朝皇帝可以各種任性、各種活潑。但是,等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現的時候,清朝也體制化了、清朝的皇帝也更平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