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乾隆一朝甚至說是有清一代,家族顯赫如富察氏者實屬少見,即便是說大清第一異姓貴族也不為過。自傅恆開始,他們家共出了兩個郡王,三個一等公,傅恆父子五人皆官至一品,還有四人躋身軍機大臣行列。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清代異姓封王者,除了清初的三順王以及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還有後來康熙朝黃芳度曾封王爵之外,剩下的兩個就是傅恆以及他的兒子福康安了。

御史重點並不是要介紹傅恆一家的功名富貴,而是要討論傅恆、福康安死後,他們的爵位沿襲問題。按照清制,一等公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傅恆一人就兼有一等公和郡王兩個爵位,那麼他的後代又該如何繼承呢?

說起清代的公爵,還是有必要解釋一下的

按照正常情況,皇帝授予有功大臣公爵,其封賞的方式是不同的,這也意味著同樣是公爵,含金量就不同。清初時期,朝廷在授予大臣公爵時,是要說明襲爵次數的。如果在冊封上諭中沒有說明襲爵次數,那麼就僅限於本人,不能傳給後代。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比如清初時期的黃梧,他因主動歸降清廷,被順治帝封為公爵,但順治帝在上諭中並沒有明確說明這個公爵是幾等,也沒有確定能否世襲。所以康熙親政時,黃梧特地上折,請求朝廷明確自己是幾等公以及襲爵次數。康熙帝念及黃梧之功,遂下旨封黃梧為一等公,準襲二十四次,即世襲罔替。

還有一種情況是,公爵是可以重複授予的。以傅恆為例,他於乾隆十三年金川之役得勝班師時,被乾隆帝授封一等忠勇公。乾隆二十年,師克伊犁,乾隆再次授予傅恆一等忠勇公。對於傅恆來說,二封一等公,實屬曠世恩典。他不敢受,奏請乾隆收回成命。

像傅恆這樣兩次授封一等公的情況十分少見,除了他以外也沒有第二個現成的案例。不過不管是傅恆還是福康安,他們的一等公爵都是明文規定可以世襲罔替的。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傅恆“賞加郡王銜”與福康安“贈郡王”有本質的區別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月,傅恆征戰緬甸回京後,因在前線染病於四月間病逝。乾隆痛失股肱,諭令其喪葬規格以宗室鎮國公規格辦理,賜諡“文忠”。到了嘉慶元年時,乾隆又想起這位小舅子的功勞,推恩賞加郡王銜,並配享太廟。

福康安受到的恩寵比其父傅恆更甚。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領兵平定廓爾喀後,被乾隆帝累封為一等嘉勇忠銳公,並於嘉慶元年晉貝子。同年五月,福康安在軍中病逝,乾隆下旨追封嘉勇郡王,並配享太廟。

傅恆與福康安的郡王是不一樣的,前者的“賞加郡王銜”,通俗地理解就是享受宗室多羅郡王的待遇,並不是實際上的郡王。這一點和普通的職官是一樣的,比如正二品的侍郎賞加頭品頂戴,但其原品仍是正二品。和現在廳級幹部享受副部級待遇是一個道理。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既然是榮譽頭銜,所以傅恆的郡王銜僅能止步於他本人,而不能傳給子孫後代。事實也是如此,傅恆死後,他的一等忠勇公由他的第二子福隆安繼承,他於乾隆三十五年,即傅恆去世後便承襲了一等公的爵位。

至此,傅恆的一等公爵位便由福隆安一脈承襲,總共傳了六代,最後一位承襲者是松椿,他於光緒十七年襲了一等公直到大清滅亡。

福康安的情況就不同了,從制度層面而言,他生前最高的爵位並不是一等公,而是貝子。如果瞭解清代爵位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貝子是宗室爵位,等級比民公要高很多。況且福康安死後,乾隆是實打實地追封他為郡王。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所以福康安的後代如果承襲爵位,起點就要高很多。按照宗室爵位降級襲爵的規定,福康安的兒子應該承襲貝勒,孫子便是貝子,其後才是鎮國公、輔國公等。

嘉慶元年,福康安之子德麟承襲了貝勒爵位。說起這個德麟也不是一般人,史料記載他是武狀元出身,弓馬騎射十分了得。乾隆帝對他很喜愛,所謂愛屋及烏,儘管德麟年紀尚小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但乾隆還是下旨,準其貝勒爵位世襲。

遺憾的是,德麟沒有他的祖父、父親那麼幸運。嘉慶親政後,對福康安很不友好,曾幾次公開指責他帶兵期間用度奢靡,導致軍伍腐敗,還把八旗戰力下降的責任也推給了福康安。至於德麟同樣也受到了父親牽連,不僅丟了世襲貝勒這一爵位,還降為貝子。

德麟在嘉慶朝是吃過不少苦頭的,曾幾次因過被罰,最終被革去貝子發配伊犁贖罪效力。所幸,嘉慶帝還算仁慈,德麟死後他的兒子慶敏,於嘉慶二十三年承襲貝子一爵。

福康安生前是貝子死後追贈郡王, 這兩個爵位有沒有傳給子孫後代?

慶敏之後,貝子的爵位僅降過一次,他的兒子文謙於咸豐五年襲鎮國公,此後爵位沒有再變化,一直都是鎮國公。至於福康安的一等公爵、貝子則按照襲高不襲低的標準,按例不得承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