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爹味”?

虎嗅注:本文是虎嗅NLive直播節目內容文字版精編。首次直播,我們邀請到著名心理諮詢師、播客“steve說”主播史秀雄,並帶來了他最近翻譯的喬丹·彼得森的新書《人生十二法則2》。

若要回答標題“什麼是好的爹味”,可能需要閱讀全文才能瞭解;由於內容的刪減、文字和語氣的差異,可能對理解有影響,因此我們更建議您收看

全程直播回放

。跟書名一樣,本文是框架、也含有一些“法則”,雖然人們的本能反應是討厭法則,但是,如果想理解人生運轉方式,需要這些幫你找到方向。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尤其如是。

“為什麼這一切發生在我身上”?

什麼是好的“爹味”?

什麼是好的“爹味”?

(圖為:居家“剪髮”和“種菜”,由嘉賓提供)

我一直認為生活本身就是充滿意外、充滿不確定性的。但是當我們生活一帆風順的時候,由於看不到複雜性,我們會預設為生活應該是這樣子。

舉個例子,前一段時間給我帶來最大的一個影響事情是外賣和快遞無法配送,我以前一直覺得這是很不起眼的事情,一旦當這一切停止之後發現你會缺失很多。平時覺得很順利,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運氣好。

恢復安全感不是忽視它,而是充分看到安全感為什麼能夠存在。因為很多人在用微小的努力,構築一個足以正常運轉的世界。(如果常常)覺得“為什麼這一切發生在我身上”,會讓人充滿怨恨。

《人生十二法則2》中講到,當你充滿怨恨,就會強化自我欺騙。你會認為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好不公平不對的東西,當你這樣看待自己和生活,就會開始騙自己,這種欺騙只會讓你的心態越來越糟糕。(如果理解)意外是生活一部分,這樣你在面對這些的時候,自己心態平和,不會陷入怨恨和不滿當中。

當然,也不是不看去不好,不要做選擇性的忽視,好和不好都要看見,我們接受它們同時存在。

什麼是好的“爹味”?

(圖為“窗外的風景”,由嘉賓提供)

獨自一個人在家,無法和朋友見面,這還是蠻大的問題。我們其實是社交性的動物,這種本性是深深的寫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我們心智健全和所處的社會關係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和他人互動時才能看到別人關注什麼,別人重視什麼,我們透過他們的價值體系評判,幫助自己理解這個世界。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觀察小孫女半歲就會用手指指各種各樣的東西,當指這些東西就會看別人的反應。比如說,他指一個手機或者媽媽,大家就會說,那是你媽媽。她就會覺得“我媽媽存在別人很重視的”,如果他指的東西沒有人關注,大家沒反應他就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價值。我們透過這樣一種方式和別人互動了解這個世界現實的。

我們今天處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又生活在高度原子化的城市中,大家彼此的聯絡非常少,大家孤立感很強的。一定原因是人與人必要的連線被商業服務給取代了,這看上去是一種便利,實際上是消解人的連線感。

警惕熱門詞彙,它可能是另外一種“毒雞湯”

我一直不喜歡很流行、很熱門,同時又有點影響我們選擇和行為的詞語,它像另外一種毒雞湯,讓你覺得有這樣一種選擇。

當大家在聽到像躺平這樣很熱門詞語的時候,我覺得需要有一種警惕。一個詞語如果很熱門,意味著這個詞語背後涵蓋的真相很複雜。它只一個是最大公約數,大家會用這個詞討論各自的人生體驗。

“躺平”這樣的詞有很多的可能性,當每個人說“躺平”都說的是不同事情。當我們在說很熱門的現象,都要想這個現象背後講的是什麼。

每一個人去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辭職),他的動機可以是非常獨特的。當我們說:“工作不喜歡就辭職”時,這個要結合到這個辭職的人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比如,如果說辭職不想幹了,覺得工作很糟糕。接下來的問題是,辭職之後有做一些什麼讓生活變的更好?如果你辭職之後沒有找工作或者生活更好的事情,在邏輯上就是不自洽的。

喬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則2》這本書講到,你應該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我們生活在時間當中,當下此刻的我是一個人,下一秒的我是第二個人,再下一秒是一個人,下一個月下一年有無數的我存在。我做所有的選擇不僅是為當下的我在做,我要考慮此刻做選擇對未來的我怎麼樣。他說“要對時間緯度上存在的每一個我負責”,“他們”的利益能否最大化,這個是很建設性的理解責任的方式。

人是故事性的,透過故事理解現實

什麼是好的“爹味”?

(圖為播客“steve說”主播史秀雄,由嘉賓提供)

說到“喜不喜歡的時候”,大家的本能反應是我分析一下哪些工作是我可能喜歡的。但是我在諮詢當中,我會幫他抽像地想明白這件事情。我問的問題是:你小時候最喜歡的故事是什麼?

當你去問故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人在小時候會有一些非常喜歡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童話,可以是爸爸媽媽給你講他們的人生經歷,這種小的故事中,往往包含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因為我們在小的時候(小學或者學齡前的年紀),這個階段沒有被外界干擾,你所喜歡的故事當中就包含“共鳴”,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當一個人不知道他喜歡什麼工作,先回到童年,先看小時候喜歡什麼故事,為什麼喜歡?

人是故事性的。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不是透過客觀科學冷靜的故事,我們其實是透過故事理解現實。為什麼小孩子從來不會要求你讀化學元素週期表,而是去讀“大灰狼、小白兔”的故事,因為人天生就喜歡故事。

你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則,遊戲才能展開

我舉一個象棋的例子,“馬走日、象走田”,你必須要服從這些規則才能玩這些遊戲。如果你下象棋上來就說“馬橫著豎著都可以走”,這樣做看上去是打破某一種規則、變得很厲害,但不是所謂的“妙手”。妙手不是打破規則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特定的規則之內,因為你的經驗和積累,能夠把事情做的非常棒,所以才會有妙手的存在。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要投入才能得到的,因為基本功是一切的基礎,在沒有基本功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妙手”的,都不是機率的問題是不可能有。從這個角度詮釋是讓大家放平一點,給大家多一點時間積累成長,而不是一招妙手、“一夜暴富”,這種幻想太多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開心不快樂。

不同的工作之間也會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哪怕你沒有很喜歡的工作,但是你做的很專注很投入,你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東西。雖然我們鼓勵大家找喜歡的工作,但同時還是需要積累一些耐心和專注。哪怕在沒有特別喜歡的工作中你能夠把它做的很好,這本身也是一種積累,應該也不虧。當然,如果你真的很恨你的工作還是另外一回事。

“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

什麼是好的“爹味”?

(圖為史秀雄高考結束後留念,由嘉賓提供)

這是我高三離開學校最後一天我爸給我拍的。他說“小夥子你以後的生活會很好,你要對自己有信心。”

喬丹·彼得森在北美很受歡迎,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反饋,說他是“Like a father I never had”,因為他作為年長的男性會講很多,而且“法則”這個詞,帶有一點要求和約束甚至有點限制在裡面。

如果你是青春期叛逆的小孩,本能是討厭法則,但你長大之後,想理解人生運轉方式,需要規則和法則幫你找到方向。

為什麼“爹味”會讓我們反感?不是告訴你該做的事情,而是並沒有給你講清楚怎麼回事。我有一個來訪者說和他父親關係很緊張,因為他父親事業發展的很好,很多事情指導他應該怎麼做,他一直覺得不想。直到偶然有一天遇到一個問題之後,他終於決定找他父親分析這個問題,他發現他父親分析這個問題超級細緻。那種“爹味”讓人不舒服,是因為不能讓人信服。“爹味”不是來自於本身的建議,而是你沒有把你的能力和智慧充分的展現出來,而有人沒有那個能力會裝做很有能力。但是另外一種“爹味”,那種“爹味”讓人很有安全感。

我今天分享時候,一直在想聽眾是什麼樣的人,也許比我年紀輕一點。我很想和他們說,沒事,不用擔心,以後會很好。這不是安慰性的語言,這個真的是事實。我太太有的時候也會懷疑我,但我跟她說對你就是要“謎之自信”,我對所有人都是“謎之自信”。

“你以後真的會很好”,只要你自己也這麼去想,會發現我說的是真的。

關於嘉賓:

什麼是好的“爹味”?

史秀雄:心理諮詢師,播客《Steve說》主播,著有《假性親密關係》,譯有《人生十二法則》第1、2部

關於書籍:

什麼是好的“爹味”?

現象級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作者知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教授全新力作。他根據現代讀者都很關心的問題,比如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如何突破事業瓶頸、如何化解內心的傷痛,提煉出了破解人生困局的12條基本法則,為你每一次的迷茫、猶豫和困苦指明方向。

點選購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