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9月5日13時,日頭正猛,泉州公路市郊公路站站長陳德清、葉春風師徒對著一臺割草機敲敲打打。陳德清安裝好器械配件,開啟電源試用。隨著機器溫度逐漸升高,他們額頭的汗珠也一顆顆冒出來,順著臉頰流到橘紅色養路服上。

這幾天泉州天氣炎熱,公路站小機械班房沒有空調,機器烘著,室內溫度超過50度。放棄午休時間,高溫房裡“蒸桑拿”,師徒倆這是何苦?

積攢“內力” 學習型養護工先行

市郊公路站班房內,陳德清靦腆解釋道:“這是之前我和幾個老同事一起發明的自行式割草機,靠著這個機器,原來一天的工作量,如今只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而且還不費力。我覺得它還有改進空間,所以帶著小葉改良試試。”陳德清口中的這款發明,曾獲得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二等獎,小小的機器只要一路走過,高矮不平的雜草能立即變得如地毯般平整。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站長陳德清在展示割草機 蘇澤洪 攝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站長陳德清在展示割草機 蘇澤洪 攝

對於陳德清而言,這款獲獎的自行式割草機,只是他50多件發明工具的其中之一。與此同時,養護工鄭陽生、杜清潔,利用廢舊的小型裝載車,發明自動式路肩割草機,使得割草坐著也能完成,獲得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一等獎;南安分中心創新研發“穿山甲”路產巡查APP,路產巡查時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迅速完成定位,準確收集、及時共享了路產相關資訊,其應用推進了公路路政管理智慧化,同樣獲評“五小”創新大賽一等獎……

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泉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的科研成果一直佔據福建省公路系統的“半壁江山”。僅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共有32個科技專案獲得立項,其中11個專案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國家專利。

這些出自一線養路工、路政員之手的發明、創造大大減輕養護作業的工作量,提高了管養智慧化水平。在一項項小小的發明創造背後,反映的是泉州公路養護事業逐步向專業化、智慧化發展的大方向。

在泉州公路人心裡,始終有個清醒的認識:公路養護有三要素,人、技術裝置、管理手段缺一不可。最初,老一輩公路養護人憑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利用掃把、鐵鍬等簡陋工具從事養護作業。與傳統養護不同,泉州公路建設飛速發展,養護行業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革。這場變革,呼喚公路的“智慧管養”,而這,無疑需要學習型、智慧型的現代養護工,要求廣大公路人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創造創新能力,才能引領“智慧管養”新常態。

正是源於這樣的初衷,近年來,泉州公路積極搭建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援職工參加“五小”創新大賽;開闢“養路工書屋”,營造一線學習氛圍;透過名師帶徒,以老帶新攜手鑽研科研專案;養路工職業技能培訓如火如荼開展……

“動作”頻頻,一支學習型、創新型、智慧型養路工隊伍漸成雛形,在激發職工創新活力的同時生成了多項科技成果,公路“智慧管養”的新局面悄然在全市鋪開。

巧借“外力” “智慧管養”裝置加持

多年來,伴隨科技創新和資訊科技發展,泉州公路尋機發揮,探索多種智慧技術,裝置系統不斷加持,助推公路管養“智慧”升級。

2019年,道路綜合檢測車正式進駐泉州。在不需要封閉公路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完成道路路面病害、構造深度、平整度、道路設施立體影象等資料的採集;技術人員在車內透過計算機後臺掌握各類資料,完全代替以往傳統繁瑣、粗糙的人工作業,實現高效化檢測,檢測資料準確全面。公路的“把脈問診”到“開藥治病”終於有了直觀詳盡的資料支撐。不僅如此,基於資料採集建立的基礎資料庫,使病害處治更全面、公路養護更精細,向科學化養護、預防性養護大步邁進。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道路綜合檢測車 張卉攝

在這條傳統養護到“智慧管養”轉型的道路上,基於資料、新興工藝、智慧裝置的專業管養是泉州公路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其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運用路面動態質量監控系統,可在路面施工過程中實時連續視覺化引導與管理,結合大資料分析,全面反映施工過程每一環節;為大橋安裝橋樑健康監測系統,24小時不間斷對橋樑裂縫、拱圈應變情況進行採集、上傳、資料初步分析,實現缺陷段的定量化精細檢查及精細化養護;《南方多雨地區高透水結構瀝青路面技術研究與應用》透過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的驗收,該成果研發了自動計時、精確測量透水瀝青路面滲水系數的試驗裝置等,已成功應用於泉州地區的公路工程,效果良好;道路綜合養護車(公路醫生)、無人機、自行式灌縫一體機等一系列養路“神器”的使用,解決了人工作業效率和安全性低等問題,推動公路養護事業向智慧化發展。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路面動態質量監控系統 張卉 攝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無人機 泉州市公路發展中心永春分中心供圖

於是,依託科技賦能,泉州公路巧借“外力”,不斷將新裝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運用到公路養護當中,裝置的創新升級持續助力公路提級改造,從而撐起道路交通的“安全傘”,打造出行“安心路”,保障公眾出行安全,讓群眾切切實實看到改變見到成效。

“指尖養護” 構建“智慧+”管理模式

伴隨人和技術裝置持續發展,泉州公路透過“內力”“外力”相結合,將“智慧管養”融入到工作機制當中,構建“智慧+”管理模式,全面開啟“指尖養護”新時代。

“是的,就在月亮灣這邊,倒了一顆大樹,本來兩個車道,現在只有一個車道能通行,風很大,很不安全”“感謝您的來電,我們會立刻處理”。早上7點10分,接到貨車司機黃師傅來電,惠安公路分中心路網中心值守人員立刻通知負責管養該路段的惠東公路站站長林銀川,並在泉路通微信小程式上登記該資訊,另一端,林站長迅速召集站員、帶好裝置趕往現場,擺放警示標誌、清理倒伏樹木、拍照上傳到泉路通小程式,系列動作一氣呵成。直到8點10分,該事件處置完畢。“我早上送貨經過的時候看到有樹木倒在路邊,等回來時就發現清理乾淨了,處理得非常及時,”對每天來往這條道路的黃師傅來說,公路部門的快速響應和高效處置是為群眾通行安全打下一劑“安心針”。

這是泉州公路建立的“監測吹哨 管養報到”工作機制的一個縮影。一旦國省幹線公路發生滴灑漏、積水、路樹倒伏、佔道經營等事件,不僅是公路人,全社會群眾都可以透過泉路通微信小程式上傳或撥打96330公路熱線,人人都是吹哨人,做到了接哨即辦、立行立改、限時反饋、上下聯動,形成“快速響應機制”“限時辦理機制”,縮短問題處置時間,有效降低公路養護成本,確保道路安全暢通。截至目前,透過“監測吹哨 管養報到”工作機制已及時處置事件2000多起,處置率達100%。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吹哨報到泉路通微信小程式 張卉 攝

近年來,隨著客流量激增,國、省幹線公路所承載的交通壓力也逐步增大,如果路面出現破損等問題,就容易發生擁堵和事故。泉州公路依託密佈全市國省幹線的影片監測網路和路網中心大資料平臺,對接共享相關部門資料,對國省道交通環境進行全路段、全方位分析研判,並形成具體的工作體系。

泉州公路:“智慧管養”三板斧

路網監測系統 張卉 攝

路網中心值守人員萬建豐從監測大螢幕看到,百里之外的永春縣石鼓鎮鳳美村附近路段右側發生大貨車拋錨,佔用1個車道,造成車輛單幅通行。這本是一條被普通專養公路監測鏡頭“抓到”的限行阻斷影片,但同一時間萬建豐就將該資訊透過網路平臺“精準推送”到管養該路段的永春卿園公路站以及泉運實業集團的安辦部門。公路站養路工及時出動趕往事發地協助貨車通行。而正在運營中的班次客車司機,透過安放在車上的“小黑匣”接收到了這條資訊,車載螢幕滾動播放,語音也同時播報,客車司機及時調整路線,避免了交通擁堵。

運用“指尖養護”,打造智慧“管養”新體系,泉州公路從上至下提高管養效率,使公路資訊從部門的“內參資料”向惠及民生的“大資料”轉變,公路管養“智慧”升級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出行,擴大群眾受益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張卉 劉紫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