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也搞“兩面派”?撕開偽裝者的偽裝

APP也會日常“變裝”、夜晚“變臉”?

近日,媒體刊發安徽警方查處的一起網路賬號非法交易典型案例:“賺錢唄”等APP在白天釋出諸如輔導孩子作業等合法合規的兼職,而到了晚上特定時間就會跳轉至含有社交賬號買賣交易的介面。此外,這類APP還會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使用者提供差異化的交易服務。

APP也搞“兩面派”?撕開偽裝者的偽裝

人們不免生疑,兼職賺錢類APP緣何熱衷“晝伏夜出”“表裡不一”?躲避監管恐怕是最大的考慮。要知道,網路賬號並不是想賣就能賣。出租、出售個人網路賬號潛藏多重風險:洩露隱私、資產受損、名譽受侵犯,尤以電信詐騙為甚。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社會穩定計,國家嚴厲打擊非法賬號交易,由此不難想見此類APP的“魔高一丈”。

沒有稽核入口的失守,就不會有後續黑灰產業鏈的環環相扣。有必要追問,身懷“七十二變”的APP是如何躲避應用商場的上架前稽核,堂而皇之任使用者下載?簡言之,利用技術之便鑽稽核之漏洞。這就啟示有關部門及時查漏補缺、提檔升級稽核卡口。另外,針對此類APP違法行為的非連續性特點,有關部門也宜透過技術手段加大檢查頻率,適時開展常態化監控。

放眼朋友圈、群聊,各類出租、出售網路賬號的訊息鋪天蓋地,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的收益撩動著一些人的心絃。短視之下,各種可能的違法犯罪行為正悄悄醞釀、暗地實施。於賺取差價的“號商”而言,低買高賣的經營之道正是其獲利不菲的秘訣。在暢聯無阻的黑灰產業鏈條中,經濟收益是指揮交易雙方的有用指揮棒。

網路賬號屬個人私有物,怎可另作電信詐騙的硬通貨?兼職賺錢類軟體本應積極為使用者提供正當的生財之道,怎可打起違法犯罪的歪主意?個人賬號不可隨意轉租,“變臉”的APP更應儘早整治!

有關部門當織緊織密監管網路,提質升級技術手段,從而為使用者的資訊保安與社會和諧穩定保駕護航。公民個人也需趁早丟掉“撿小便宜”的僥倖心理,時刻將寶貴網路賬號瞭然於胸、緊握於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