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自制節目播放量破,專業討論反哺內容生態

鞭牛士報道 “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不必合群”、“職場中遇到好領導有多重要”、“高考復讀結果會更好嗎”……知乎出品的自制節目自今年8月播出至今,已有 18 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熱議、文娛、影片等各類榜單,成功在突破多個圈層,引爆了這個夏天。

9月15日,知乎官宣“2022過夏天”暑期活動上線的三部自制節目的播放量已經破億。截止9月19日,《我的高考笑忘書》、《我所向往的職業啊》和正在熱播的《荒野會談》在知乎的播放量達1。2億,站外曝光量超10億。知乎首次嘗試將內容生態的專業討論進行視覺呈現,並交上了不錯的成績單。

知乎自制節目播放量破,專業討論反哺內容生態

知乎三檔節目成功利用了站內沉澱的優質內容和使用者基礎,開創了新的原創節目模式,吸引、激勵更多內容創作,實現了反哺並延展知乎內容生態。

思考型節目也能破圈

撥開表層、深度思考,不說教、只做專業討論,是知乎暑期活動三檔自制節目最討喜的靈魂。每到暑期,年輕人總會面臨人生幾個的轉折點:求學或就業,也會有大量年輕人湧入知乎尋求解答。知乎區別於其他平臺的獨特性就在於給使用者帶來“獲得感”,能夠讓任何人在知乎找到不同的領域場景,並進行專業討論。

和時下流行的綜藝不同,《我的高考笑忘書》、《我所向往的職業啊》和《荒野會談》上的節目話題,均來自於當下年輕人高贊熱議的關注焦點。職場青年紀實觀察節目《我所向往的職業啊》和高考紀實人物訪談節目《我的高考笑忘書》,選題靈感來自知乎最熱門的兩個內容垂類——職場和高考,荒野系青年談話節目《荒野會談》則把關注點聚焦在當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我的高考笑忘書》在知乎高考相關的大量內容裡,選擇了“高考失利”這個刁鑽的角度,透過一系列對普通人的深度訪談,無意中挖掘出了“因為高考,我父母的關係變差了”、“連續5次復讀,我經歷了什麼”等議題,受訪者透過5年甚至10年的時間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開始跟自我和解。

不同於其他職場綜藝營造的職場劇或是偶像劇,《我所向往的職業啊》關注的是職業本身,採用純紀實方式,沉浸式紀錄四位 90 後優秀職場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使用者親身經歷“知乎體”——做某某職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荒野會談》節目則把關注點聚焦在當下年輕人的內心思考。節目由李雪琴、章若楠、席瑞、李浩源、蔣先貴,以及知乎優秀答主李松蔚、劉博洋擔任嘉賓,不同於傳統“程式化”的訪談模式,《荒野會談》圍繞主題進行發問、解答及互動,用紀實手法對知乎上年輕人高贊、熱議的內容進行視覺呈現,是一檔內容和形態極具知乎調性的青年談話節目。

知乎三檔節目所產生的話題,在高考、職場、情感、心理等多個圈層實現破圈,盤活了知乎上的多領域專業討論內容和優秀答主資源,也給綜藝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不依賴流量班底和成熟模式的綜藝玩法,憑藉社群沉澱的專業內容來衍生創造。

專業討論的視覺呈現,反哺知乎生態

這種將內容生態中各個高點內容相聚合,進行視覺呈現的方式,是知乎在問答、文章、想法等討論場域之外的再次延伸,為知乎創作者和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體驗。

知乎戰略副總裁、社群業務負責人張寧表示,三檔節目與知乎社群進行了深度融合。知乎將節目的高光內容做成切片在站內傳播,同時每期節目都會有近10個延伸話題,承接到社群,引發知乎答主和使用者二次討論。而出現在節目中的知乎答主,也再次出現在知乎,與使用者深度交流互動。

這對知乎內容生態產生了反哺,截至 9月13日,三檔節目在知乎站內引發2萬餘使用者討論,節目相關話題內容量近3萬條。例如,在《我所向往的職業啊》中,谷歌程式設計師張書豪提到“巨輪中的一顆螺絲釘”,這個觀點很快在知乎上萌發了,“做巨輪裡的一個螺絲釘也很好,這是當前職業環境中的普遍心態嗎?”的問題在知乎迅速收穫了 39。3萬瀏覽,近200個優質回答;《荒野會談》裡李雪琴在社交話題的討論中提出的“人可以完全不社交嗎”,也在知乎形成問題,有 65 萬人瀏覽,超700人參與深度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三檔節目內容的生產、傳播、互動和聚合都在知乎完成,形成內容閉環鏈條,促進知乎社群的自迴圈。知乎第一次嘗試將內容生態的專業討論進行視覺呈現,成功利用了已有的優質內容和使用者基礎,凝練並再創造出自制節目,同時又能吸引、激勵答主創作,反哺回知乎內容生態閉環中。

知乎上的專業討論覆蓋科學、教育、數碼、健康、體育、影視、財經、汽車、科技、影視、母嬰等1000多個垂直領域。這次試水的成功,也為知乎內容生態的延展開啟新的空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