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7月7日,美國海軍訂購的首批生產型AN/ALQ-249“下一代中頻干擾吊艙”(NGJ-MB)實現交付。

這是一種專業電子戰吊艙,其搭載平臺是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雷神公司的員工正在開啟NGJ-MB吊艙的包裝,這是交付美國海軍的兩套樣品中的第一個。

按照美軍的規劃,NGJ-MB吊艙未來將取代現有的ALQ-99戰術干擾系統吊艙(TJS),其訊號發射功率和應對對抗目標數量都將得到顯著的提升。

NGJ-MB吊艙的核心作戰功能是干擾、壓制並配合反輻射武器,摧毀對手的防空探測和通訊指揮系統,它屬於更大的“下一代干擾飛機”(NGJ)系統的一部分。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根據雷神公司的介紹,這種吊艙擁有基於有源相控陣結構的射頻天線以及完全數字化的後端訊號處理系統,具備開放性、模組化的系統構架,其作戰功能基於軟體定義,允許快速升級,能夠有效靈活地應對各種新型的複雜型別目標。

第一批2套樣品的接收單位是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的帕克圖辛河海軍空戰中心飛機部門(NAWCAD)。根據美軍公開的訊息,目前機載電子攻擊系統計劃辦公室(PMA-234)已經在著手組織相關的開發測試工作,最初的測試內容將包括硬體和軟體的各類典型操作。

NAWCAD第23航空測試和評估中隊的機載電子攻擊(AEA)專案官員亞歷山大·貝爾賓中尉表示,他很期待新型吊艙的相關測試工作:

“我們將測試吊艙,以瞭解我們期望在使用中得到的實際表現,比如它們產生的功率,它們的工作頻率範圍,它們在整個作戰頻譜中可以在多大範圍內實現預期的作戰效能。”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攜帶NGJ-MB在微波暗室中進行訊號特徵測試的E/A-18G。電子戰飛機一直被美軍視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

除了操作測試外,其他開發測試專案將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國湖空戰中心武器部門進行,由美海軍第23、31航空測試和評估中隊共同負責。

迄今為止,NGJ-MB吊艙已成功完成了300多個小時的開發飛行測試,並使用專門設計的工程開發模型,進行了超過5000小時的微波暗室和其他實驗室測試。

如果專案順利,在相關飛行測試完成後,此次交付的2套樣品,將和第一批低速初始生產(LRIP)產品一起交付作戰部隊,用於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總數量為6臺。

無聲戰場:電磁資訊戰

在現代戰爭中,電磁資訊控制權的爭奪,直接決定了戰爭的勝負。特別是包括飛機、導彈在內的各類飛行器,飛行速度極快、航程/射程也動輒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因此只有基於電磁訊號的探測、基於高速計算機的分析計算,才能實現有效的預警、指揮、反擊。

更進一步來說,當一方徹底掌握電磁資訊的控制權時,可以使另一方的各戰鬥系統,完全成為戰場上的“瞎子、啞巴、聾子”。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事實上,在過往的實際電子對抗戰例中,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對手只需要佈局數量較少的電子戰飛機,就可以在極大的空間範圍內,偽造出數以百計的“入侵戰機”欺騙訊號,形成戰略要地上空遭遇大規模空中入侵的假象。

而這一領域的後發國家由於無法從防空系統層面識別訊號真偽,不得不大量起飛戰鬥機,前往虛假訊號所在的空域。結果是大半個國家的空中力量,都被調動到一個完全錯誤的戰略方向上,其後果嚴重性是無需進一步深入闡述的。

在現階段的俄烏衝突中,這一規律也正發揮其對戰場走向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目前俄軍很多此前宣稱具備非常高技術規格、使用了大量先進硬體的作戰系統並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預期的效能。

更應重視的軟體與資料資源

電子戰相關係統要充分發揮作戰效能,取決於三個要素的配合:硬體,演算法,電子情報資料積累。

硬體效能是最直觀,也最容易量化的部分——如前端的天線能做到多大的發射功率?後端的訊號處理部分有多大的浮點算力?這些指標相對透明,可以很容易地落實到硬體規格上,如儲存和計算器件的頻寬、延時、頻率,等等。

演算法對於實際效能的影響能力也不亞於硬體基礎,其難點在於難以直觀量化——特別是在缺乏實際對抗、乃至實戰場景檢驗的情況下。比如演算法上的好壞,不僅決定了算力等硬體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能否形成正確有效的訊號發射方案,甚至是整個系統能否正常、可靠地工作。

舉個近似的例子,在個人計算機系統中,同一臺電腦執行兩款不同的遊戲。引擎演算法最佳化得好的遊戲,不僅畫面漂亮,還又流暢又穩定;反之,引擎演算法最佳化很差的遊戲,不僅畫面粗劣,而且執行往往卡頓嚴重,甚至頻繁崩潰退出,甚至導致整個計算機系統宕機、重啟。

“咆哮者”新電子戰吊艙交付測試,看不見的部分更值得警惕

俄烏衝突中,俄軍被擊毀的48Ya6-K1“Podlet K1”雷達,其硬體配置相當高。

電子情報積累是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如果對於對手裝備的各種訊號特徵,以及訊號背後的組織運作模式沒有足夠的認識,那麼就不可能設計出非常有效的針對性演算法和作戰方案。此外,而且這種情報通常是有時效性的,會隨著對手不斷調整和升級裝備而改變。

電子情報積累能力不僅需要巨大的成本、較為昂貴複雜的裝置體系來支援,而且它的不透明程度最高,獲得的情報是否可靠有效最難以驗證。

從目前俄烏衝突的情況來看,與西方裝備相比,俄式電子戰裝備在實戰中暴露出來的不足很多在於演算法和電子情報積累方面,這遠比硬體方面的差距更為嚴重。

因此,對於美國電子戰裝備的發展,我們不僅要關注其硬體進步,對於隱性的演算法改進和電子情報積累,更需要加倍地重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