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上一週,蘋果釋出新機,不出意外迎來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一個互動模型“靈動島”,現在卻陷入了抄襲的爭議當中。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iPhone14釋出之後,引發朋友圈刷屏以及業內關注的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卻是一個不起眼的“靈動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卻在近期陷入了“抄襲安卓廠商”的爭議。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靈動島是蘋果為了彌補藥丸屏的缺陷而設計出來的一個UI互動,劉海屏本身是一個螢幕的設計缺陷,但蘋果在新品中將其調整成一個藥丸的區域,將通知、互動、卡片、彈窗等一系列互動功能集中於此,靈動變化形態,這就是“靈動島”的互動模式。

這個互動設計將藥丸屏的缺陷變成了亮點,給使用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釋出會之後,靈動島上了熱搜,朋友圈也被刷屏。

靈動島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想為之買單與嚐鮮。9月9日當晚iPhone 14系列預售太火爆而導致蘋果官網和其他渠道幾乎全線崩潰,從不少消費者購買iPhone14系列的理由來看,許多消費者認為‘靈動島’的創新感覺好玩有趣,想體驗一下。

一、陷入抄襲爭議的靈動島,到底有哪些不同?

靈動島如今引發了抄襲爭議。androidcentra網站認為,iPhone 14系列上至少有5個功能都是抄襲了安卓,至少也是借鑑了安卓廠商的靈感,包括靈動島、打孔前置鏡頭、常亮顯示、動態重新整理率、車禍檢測在內的所謂新功能都是華為、LG等安卓廠商玩過的。

根據說法是,iPhone14 Pro系列機型的靈動島功能早在LG V10就已經採用,該機是正面用了兩塊螢幕,主屏是5。7英寸/2K顯示屏,在主顯示屏上方還有一塊2。1英寸160X1040解析度的副屏,利用這塊副屏可以發展出更多的功能——切換應用、音樂播放器、手電筒等等。

在業內看來,這與靈動島的相似度很高。但筆者看來,LG加了一快副屏,多做了一個功能工作列,在視覺觀感上非常粗糙,本質是一種硬體的延伸。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當然,也有不少說法是靈動島類似榮耀V20以及魅族、華為nova系列的一些方案,而這些方案基本是圍繞在攝像頭周圍的解鎖動效,做一個通知呼吸燈和環形電量等。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相對而言,榮耀V20的做法是相對更深入一步——基於左上角的單挖孔,透過前攝藥丸和UI聯動成一個實時通話時間的膠囊,在自拍時膠囊會顯示提醒“看這裡”,其實也有了“靈動島”的初步雛形,但也止步於此。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整體來看,安卓陣營在這方面均側重於輕提醒功能,與蘋果對比,缺了人機互動,更多聚焦在如何做美化,類似“在疤痕上做紋身”。

核心是要掩蓋攝像模組的挖孔給人視覺層面帶來的觀感不適,並沒有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iPhone14 Pro的不同在於,

它從簡單的資訊提醒升級到系統級設計互動的不同——透過動效進行反饋互動,強化了使用者和攝像模組周邊的互動操作。

這可能才是關鍵——過去安卓廠商為何沒有引發消費者集體高潮,因為它的核心目的僅為了遮瑕,而沒有去深入思考與精心設計它的互動——它是一個相對靜態的設計,靜靜的躺在角落,也不是首屏的主角,可有可無。

某種程度上,相對來看,

蘋果或許也是從其他安卓廠商的設計中獲得了靈感,繼而放大了這個設計的互動樂趣

——包括顯示專輯封面、放大Face ID認證圖示,勿擾模式訊息、音樂卡片,倒計時等在內的諸多通知等,讓其喧賓奪主,

在特定的場景中,成為了主角。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對比來看,蘋果吸引人之處是它不再是簡單的UI變形,而是系統級別的互動。

而這種設計是過去沒有見過的——不同於安卓廠商的挖孔美化設計,靈動島將這個區域變成了一個具備伸縮彈性、動態、可變的動效圖案,它可以搭配不同App支援各種第三方的動效設計,形成一種軟硬體融合模式。

靜態變成了動態,無趣變成了有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這可能是消費一種可感知的、有趣的創新。

正如很多人看到三星、LG、魅族等安卓廠商們之前的方案之後會感嘆: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ColorOS產品經理朱海舟有談到,蘋果相當於把系統裡原有的通知體系,卡片,彈窗控制元件的公共規範全部重新整理重製這個成本並不低,而且還要給開發者足夠的介面做適配,這可不是廠商想學就學的,因為安卓這邊,廠商出的機器打孔劉海屏下摺疊屏形狀位置都有不同,很難用一套規範來完美適配所有機器。

恰如有人說到,牛的不是靈動島的設計,

是蘋果能讓第三方軟體開發商適配靈動島的互動,

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軟硬體互動生態的閉環。

本質上,借用《飛奔的物種》一書的觀點來看,

我們可以將這些廠商的“遮瑕方案”看做是“從原點發散,在可控範圍內創造有價值的可能”,

這類似於蜜蜂去尋找食物,它們並不知道哪一個區域的食物最豐富,因此,派出偵察兵,以扇形向各個方向展開,飛往不同距離的地方。

手機廠商都是以現有的痛點為基準,生成不同的選擇,關鍵問題在於,

從原點出發,探索的方向不同,程度不同,距離遠近不同,給消費者帶來的互動體驗不同。

在筆者看來,其他廠商的遮瑕設計或許給了蘋果啟發,蘋果在此基礎上有了更新的進一步的思考,

在此基礎上結合消費者興趣與互動設計做更深入的探索

,因此,有了靈動島的設計。

事實上,如果綜上眾多廠商有做了精心設計,並認為該設計是一個獨創的亮點設計,完全在很早之前就申請專利,將其保護起來,一旦有其他廠商抄襲,都可以透過訴諸法律、對簿公堂來解決。

但是從目前來看,也似乎並沒有廠商在該設計層面申請了相關專利,並將其列為重點推廣方向。反而是蘋果對“靈動島”的做了非常嚴密的保密與專利設計。

比如說,蘋果為了保密“靈動島”只能在釋出會上揭曉,商標的註冊地選擇在牙買加——原因是牙買加規定註冊商標必須採用線下方式,且不會開放線上查詢庫,確保不會有人在釋出會之前搶先洩密或提前申請專利保護,可見蘋果對該功能的重視程度。

二、羅永浩的點評,折射了錘子手機為何會失敗

關於靈動島的設計,羅永浩也進行了一番點評,他表示,靈動島的功能也是建立在蘋果硬體太爛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倒逼UI設計師不得已憋出來的邪招,果粉嗨得莫名其妙。

“靈動島”的爭議與啟示:什麼樣的創新能打動使用者?

羅永浩還表示安卓在螢幕上已經搞過小黑點前攝、升降式攝像頭、屏下攝像頭等更好的解決方案,沒必要多此一舉。

羅永浩的思維侷限,其實恰恰折射了錘子手機為何會失敗。

但羅永浩並不清楚的是,iPhone 的 FaceTime 攝像頭和感測器需要支援 Face ID 解鎖以及 Center Stage 人物居中,對 FaceTime 攝像頭的成畫素質、感測器的 Face ID 安全性都有要求,屏下鏡頭,不一定能滿足這一點。

羅永浩也沒看到靈動島為何吸引使用者——

我們如果不好判定一項創新的好壞,那麼首先應該從直覺出發來感受。而如果直覺上並不敏感,那麼最好搞清楚為何使用者會喜歡。

創新要面向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需求有看得見的剛需與不可預知的趣味性需求,前者是基礎需求,後者是升級的需求。

這些年來,手機廠商一直在修修補補,包括蘋果自身也一直在擠牙膏,推動晶片效能升級與影像升級,這些都是面向使用者的剛需,這些升級有必要,也很重要,但不好玩——

廠商們都在做,它依然是過去手機行業固有玩法的延續。

而羅永浩所談到的創新其實更多是聚焦於廠商們都在做的硬體層面的修改,更多

屬於大眾想得到、看的見的維度上。

但靈動島的思路更多做了

那些人們沒有見過的創新

——因為在消費者的普遍的期待中,蘋果是會從硬體層面動刀,逐步縮小劉海,消費者沒有預料到蘋果會這麼玩。

我們知道,在一些笑話中,往往是有三個人的場景,第一個設定場景,與第二個人建立對話,

第三個人來打破預測,產生幽默效果——笑點往往與人們的預測相違背。

創新也同理,對於消費者來說,對於一件消費電子產品的創新,人們內心更期待沒有見過的、好玩、有趣、新穎的東西,你如果過於注重常規體驗的升級,那麼消費者可能無法為之而興奮。

羅永浩所關注的小黑點前攝、升降式攝像頭、屏下攝像頭,本身是歸於普通大眾都能想到、也並不複雜的硬體創新,也不是一種軟硬體的協同互動體驗。這種創新是在大眾認知範疇之內。

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

“如果每個人的想法都相似,那等於沒有人在思考。”

三、靈動島給了廠商們哪些突圍啟示?

靈動島其實給了其他廠商突圍的另一個啟示性的方向。

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創新,什麼的創新能打動消費者。一直是許多廠商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的廠商往往會關注很多宏大的主題又或者說現存的痛點

,比如續航、影像升級等等,包括一直關注在某些核心指標能力上——比如跑分要壓過友商一頭,但卻忽略了有趣、好玩、有未來感的創新才是消費者的需求。

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在手機效能層面,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明顯痛點了。

在智慧手機發展的成熟階段,

消費者關注的不僅是現存的痛點,而更多需要有點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那些沒有見過、沒有想到過的小創意

,這些小創意,可以是有趣的、輕鬆的、好玩的,

讓人們變得愉悅的、無用的小創新

靈動島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無用的微創新,但因為足夠有趣且在預料之外,因此形成了辨識度與衝擊力。

從它引發的關注來看,這是此前業內沒有預估到的,但可能卻在蘋果的意料之中,恰如喬布斯說的那句:

“消費者其實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你展示給他們為止。”

這句話的另一層的意思其實是,那些肉眼可見的升級,其實並不是最打動使用者的,

打動使用者的東西,往往在使用者的認知範圍之外。

你拿出了使用者沒見過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有點小趣味,你就有可能打動他們

,這可能是蘋果靈動島給到廠商的啟示。

這些年包括蘋果在內的

大廠們一直在修修補補的擠牙膏,消費者的內心,其實一直在等待新的玩法與互動創新

,但其實靈動島這種微創新是迎合了消費者的內心期待——

雖然說,過去安卓廠商為了掩蓋螢幕瑕疵,

一直一根筋的圍繞圖示顯示做遮擋美化,但卻沒有進化到場景的互動創新層面。

靈動島就是一種場景設計創新,它切換到某一場景之後,它的動畫效果會適配這一場景的顯示模式與範圍,比如說切換到音樂場景之後,其靈動島的動態的展示框會放大顯示,完全喧賓奪主。

當然,這種創新其實

在技術層面並不複雜,但它給過去枯燥的、靜態的美化帶來了一點小趣味。

而這種小趣味有那麼重要嗎?也談不上,

它好像是一個無用的創新,但恰恰是這個無用的創新,偏偏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可能就能改變消費者的購機訴求。

從今天的市場競爭來看,由於小米OV等國產廠商並不掌控著晶片等層面的硬實力,所以尤為關注自己所缺失的東西。

但其實,競爭有時候並不僅僅是圍繞著效能層面的線性升級,

競爭還可以是聚焦到一個對手沒有注意到的單點,將其探索的更深一點,更遠一點,將其設計的更好玩一點,甚至這種好玩可以是無用的。

這種啟示或許可以用大衛伊格曼在《創新者的4種思維特徵》中的一句話概括:

在無法得知使用者是否需要這些發明創造,或他們是否接受這些創新時,

與其停留在一定範圍內探索,淺嘗輒止,更好的方式是在距離原點遠近適當的範圍之間,產生一系列不同的想法與創意。

因此,從靈動島引發的追捧的這個角度來看,在手機的創意突圍層面,國產手機廠商還有機會,關鍵是,

你是否能充分展開你的創新想象力,做出使用者從未見過、但卻有嚐鮮衝動的趣味化功能亮點,在一個不起眼的單點進行縱深突破,可能也是另一條突圍路徑。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際網路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後的本質,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