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 Retool、Webflow、Appsmith接連獲得融資,低程式碼浪潮是否...

2022年8月,成立於2017年的Retool完成4500萬美元融資,投後估值32億美元;

2022年8月,成立於2019年的Appsmith完成4100萬美元融資;

2022年5月,成立於2012年的Webflow完成1。2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40億美元。

前兩者是提升開發者效率的低程式碼工具,其中,Appsmith是Retool 的開源版本,而Webflow是幫助設計師、產品經理進行前端開發的無程式碼工具。

美國創投市場的認可,無異於為中國賽道提供了參考範本。2022年9月,對標Retool的國內公司ILLA獲得天使輪融資,同一個月,對標Webflow 和Bubble的函子科技獲得preA融資。

前幾年,低程式碼浪潮曾經席捲中國,誕生了諸如奧哲氚雲、釘釘宜搭等產品。如今,新一代低程式碼再次進入創投視野,而這次新的浪潮,或許依舊來源於人們對開發過程效率提升的不斷追求。

36氪採訪了——朱鐵斌,作為連續創業者,從事過教育和SaaS行業,公眾號深思圈的主理人,他對Retool、Webflow以及國內的函子科技都有較深的瞭解。在他看來,新的低程式碼工具,正在改變開發方式。

以下是36氪和朱鐵斌的對話:

36氪:您最早接觸到Retool大概是什麼時候,是因為什麼事情?

朱鐵斌:我之前在Zion(無程式碼雲IDE)工作時主要負責市場,應該是在去年九、十月份,我們做了相關賽道的調研,在調研同類型的競品時就找到了Retool。

在我看來,雖然Retool也講低程式碼的概念,但是其實它更多是toD(針對開發者)的工具。

而我之前所在的Zion和海外的 Webflow、Bubble會比較類似,這些和Retool的區別還是蠻大的。比如Webflow和Bubble的目標其實是降低整個開發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開發軟體這個領域,核心理念是“軟體民主化”的發展,所以說Webflow是普適性的、降低門檻的工具;而Retool是給開發者用的,主要聚焦在企業內部應用的搭建上,目前也在進一步拓展到面向客戶的外部應用場景(推出了安卓和iOS移動端應用開發的beta測試版),但主要是幫助提升開發者效率的。

36氪: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分化?以及未來,哪一種會更占上乘?

朱鐵斌:像Zion對標的是Bubble,Bubble也是模型驅動的產品,靈活性很高,Webflow其實會對於更簡單一點,是做一些基於CMS的內容網站、展示頁、落地頁等,在底層靈活性上沒有那麼高,但這些都可以算是通用的工具型SaaS。

這類通用型的,產品SaaS工具,這類產品在早期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PMF的問題。就是product-market-fit,產品市場匹配,也就是說我是先有了這個想法,然後再去找客戶,用咱們中國人一句俗話就是“拿著錘子找釘子”,而不是從需求出發的。這樣做,最終結果看是市場規模足夠大,未來想象空間大,但在早期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看似誰都可以用,誰都是潛在的使用者,比如普通的這些創業者可以用,設計師也可以用,但是精準的使用者群體是誰呢?這在早期很難有一個特別好的答案。Webflow在前期解決這個問題方式就是先瞄準自由職業者這一群體,幫助他們去完成網頁的搭建並交付給他們的客戶,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迭代自己的產品,增加自己產品的功能,滿足更廣人群的需要。但這需要一個過程,Webflow用了10年的時間做到了如今40億美金的估值,其中2014年到2019年這5年時間完全是沒有任何融資的,也不被人看好,但產品自身實現了正向現金流,支援公司一路走了下來。

而Retool這類產品,我個人覺得它是一個相對垂直的產品,從問題、需求角度出發的,所以它的目標理想使用者畫像,其實就是開發者。

那麼使用者一旦聚焦了,就可以根據他們的痛點和需求來做解決方案,開發產品功能。Retool很重要的一點是,它自己不帶資料庫,可以連線外部資料庫。這是因為,基本上所有的開發團隊都會有自己的資料庫,那麼Retool不需要重複造輪子,同時開發者也不想也不必更換資料庫。開發者可能有很多外部的資料,比如說c端的應用進入到資料庫之後,會在資料庫裡面沉澱下來,然後資料庫全部沉澱完之後,可能開發者會需要自己用一些開源的方式,比如說像superset之類的,去搭框架,再去連線資料庫,然後再把所有資料做一個數據看板,作為企業內部的應用。再比如開發者直接自己手寫前後端程式碼,寫一個企業內部的管理系統,然後還需要部署運維這套系統。

Retool其實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原來開發者需要用現成的開源框架,甚至得自己寫一套,但Retool就能提供這樣一套低程式碼系統,或者低無程式碼搭建工具,開發者的資料庫直接連好,只需要會SQL和Javascript,透過拖拉拽各種元件,就可以把一套內部的管理系統給或者資料看板給搭建起來。

36氪:那Webflow、Bubble,他們不具備連線資料庫的能力嗎?對於開發者來說,連線外部資料庫這一點,代表的是什麼?

朱鐵斌:他們也具備資料庫的連線能力,但他們本身都是從底層開始構建的開發工具,所以提供的是一整套的完整解決方案,因為他們提供的是一種新的開發方式,吸引到的可能是之前不具備開發能力的一批人,因此他們需要從0到1提供一整套的完整解決方案,而連線外部資料庫可能只是一個額外的功能,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是非必需的。

那Retool的邏輯是針對現有目標群體的痛點和需求出發,負責處理業務邏輯,所以這裡有一個邏輯閉環:針對開發者,開發者本身/企業內部就會有資料庫,再加資料庫多餘。而內部系統的搭建,原來的解決方案是手寫程式碼,或者用開源框架,retool就只替換這一個小的環節,最低成本的提升效率。

36氪:那麼Retool解決的是剛需痛點嗎?

朱鐵斌:我個人覺得是剛需。我們從jobs-to-be-done框架去解析,原本需要多位程式設計師幾天才能開發的系統,透過Retool把資料庫一連,只需要找一位會SQL和Javascript的開發,用工具拖拉拽一下,就搞定了一套系統。換言之,從問題場景切入,提升了搭建業務的效率,降低了人員門檻和成本,這就是剛需。

36氪:可以理解為,Retool解決的是一個小問題,但是可以解決很大的痛點。

朱鐵斌:從這個問題出發的,因為它是有很明確的目標的,你有聽說過 jtbd這個框架就jobs to be done這樣的一個框架,這個jobs其實就是去代替原來在用企業內部資料,進行管理系統時,代替程式碼開發。

從產品形態上來看, Zion一開始切入的是小程式,而作為對比,海外沒有小程式這個類別,所以比如Bubble是做Web App。

從生態上來看,Webflow切的是freelancer群體,或者是有一定開發能力的設計人員。

36氪:Bubble 和Webflow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Webflow更簡單一點,做展示類落地頁或者基於CMS的內容網站,最新進一步支援了電商網站和會員系統,Bubble 會更具靈活性,提供了更底層資料庫相關的功能,能支撐做Web APP,當然上手難度也相應提高了。

36氪:Webflow的目標客群比Bubble更廣。

朱鐵斌:Webflow上手難度會更低一點。

36氪:拋開海外市場,僅看國內,是面向人群更寬,更容易發展,還是直接toD客群窄但明確,更容易發展?朱鐵斌:最好的還是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人群,然後慢慢的延伸到其他地方,再去構建自己的生態,這個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構建生態,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沒那麼容易吧?

朱鐵斌:是的。Webflow在早期就是透過服務自由職業者或者外包代理商的形式進行生態搭建的,這些服務商在外包需求過來後,會使用Webflow來完成網站的搭建和交付。 Webflow在其中作為第三方,扮演平臺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Webflow可以積累模板、實踐,然後逐漸構建起自己的marketplace。

以及還有走PLG這一條路,不斷吸引更多c端使用者進來,在大量使用者做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把自己做的東西上架到 Marketplace,就能形成一個生態。如果能有更多樣例模板,就會有更多的使用者願意使用產品,又可以產生更多的模板,最終會進入到飛輪狀態。

不過這個過程中,前期還是比較難的。直接吸引使用者做進來,把模版主動上架,獲客成本很高;而且其他使用者到底會不會用已有的模版?

總之,前期更多是用和外包服務商合作的方式,畢竟這算是有直接的錢,算是利益驅動,在這個過程中去積累模板也能順理成章,才能再去走PLG的路,吸引終端使用者然後進來。

36氪:Retool付費人群會是誰呢?只是開發者的話,是C端開發者,還是公司老闆?

朱鐵斌:Retool很明確,就是針對產研團隊。任何一個SaaS產品,最終拍板可能都是決策層,但是SaaS是會針對不同切入團隊的,比如CRM的SaaS就是針對銷售團隊,HRSaaS就是解決人力資源團隊的問題,Retool就是解決產研團隊的剛需,只不過,從不同團隊的付費能力來看,產研團隊一定是付費最強的,也是公司支出開支最大的。

36氪:Retool的商業模式,應該也是先免費試用,在按照不同的團隊規模來選擇付費模式。

朱鐵斌:對,比較典型的PLG的思路。Appsmith是開源模式,直接做社群。社群某種意義上也算PLG的變種,是CLG,community led growth。

36氪:國內做對標Retool的事會是有市場嗎?

朱鐵斌:國內直接對標Retool的據我瞭解有一款叫碼匠的產品,另外還有一個在做開源版Retool的艾拉雲科。

在開源領域,海外Appsmith是開源的低程式碼開發工具,而且在今年8月也剛融了4100萬美元。

國內的艾拉雲科,其實直接對標的應該是Appsmith。深圳的行雲趣碼在負責Appsmith國內的運營。

36氪:Appsmith會比Retool更好一些嗎,畢竟開源版本可以解決閉源的接入問題?

朱鐵斌:開源閉源優劣從開源出現開始就一直有。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是面向開發者這個群體,開源可能會更加有優勢一些。因為開發者都更加喜歡開源,他們對開源的產品也會更有信心。

當然,市場上普遍認為,開源就很難商業化。也因此開源閉源的估值就會有差別。但現在,自從可以雲化之後,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因為可以提供在開源基礎上去提供這樣的雲服務託管的產品,就可以來收取相應的雲服務費、商業版費用或者技術支援費用。。

36氪:低程式碼前幾年也火熱了一段時間。現在算是和之前的低程式碼創業潮有區別嗎?

朱鐵斌:服務開發者,是一直以來的開發工具致力在做的事。,因為最終的目的是像想讓普通人更多的參與到開發,更多開發者從重複造輪子中解放出來。

讓普通人能夠參與開發,其實90年代就有,比如dreamweaver,就想透過拖拉拽這種方式來解決開發問題,只不過當時沒有做起來。這些年,無程式碼、低程式碼技術總算髮展成熟了,技術框架成熟、開發語言簡單,所以趨勢越來越明顯了。Webflow創始人就提到了他之前三次想要做類似的產品都失敗了,為什麼2012年的時候做Webflow堅持了下來,原因就是Google開始推動Chrome瀏覽器成為一個應用平臺,整個瀏覽器的功能變得更加強大和豐富,有了這一基礎底座的支援。

36氪:類似Airtable這種工具,其實也是無程式碼產品,但是不解決開發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

朱鐵斌:還不太一樣。無程式碼、低程式碼這幾個詞有點被濫用。Airtable就是透過拖拉拽幫助企業走完走流程,而不是去做一個頁面。

Airtable重點突出的核心是作為All-in-one的表格,用來Connect Everything,然後又可以Achieve Anthing,它可以看作是新時代的、雲化的 Excel進化版,以資料表的形式來做管理和分析。

36氪:Airtable它說自己是雲化的表格,那Retool是誰的進化版嗎?

朱鐵斌:其實程式碼的演進,本身就是程式碼越來越少的過程。最早機器語言01,然後到彙編,再從彙編再到c再到C+再到Java再到Python,越來越簡單,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可能開發者在底層的寫一部分程式碼,前端的就不需要寫程式碼,直接拖拉搭建。低程式碼算是漸進式的演變結果。

36氪最近正在關注以Retool、Appsimth、Webflow等低程式碼、無程式碼開發工具,歡迎相關從業者一起交流。歡迎新增微信:13269300732,加好友請備註。

頂部